□溫閩琪 福建師范大學
陳其泰,1915 年出生于福建省德化縣雷鋒鎮瑞坂村,童年就讀于家長私塾。16 歲開始學藝,師從雕塑名家許友義。出師后,恰逢時局動蕩的20 世紀30 年代,德化制瓷業風雨飄搖,陳其泰不得不為生活而奔波,先后輾轉于德化程田寺格、丁溪湖前、岳尾街、尤溪縣等瓷坊。雖然他經歷坎坷,卻樂觀、豁達、自信、淡然,一直勤學苦練瓷塑技巧,孜孜不倦地投身于藝術創作。1954 年,陳其泰被選派到浙江美院進修,多年的瓷塑實踐經歷與美術理論知識有了完美結合,激發了他的創作激情,創作出了大量精品。這些作品中,觀音、達摩的形象占據了很大一部分。他雕刀下的觀音造型既充分表現了人們想象中的觀音外在的端莊秀麗的美好形象,又把菩薩“救苦救難”的慈祥、善良的內在魅力表現得淋漓盡致,內在美與外在美得到了有機結合。
圖1 是陳其泰的作品《觀音》,從細節上看,它所呈現出來的是耐看的豬油白,潤且透,這是由觀音土所造,而豬油白只有在特定的歷史年代才會有。這個雕像的線條很優美,無論是眉眼、臉部的線條、衣服的紋路,還是纖纖玉手,都很流暢。以衣紋為例,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會發現衣紋的線條是挺立的、飽滿的,而上手一摸,會感到這衣紋是鼓起來的。更妙的是,雖然觀音的臉圓乎乎的,但是包含著人體所需的骨架、顴骨、額骨等。這個作品的美是很微妙的,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它的比例都恰到好處,經得起時間和空間的推敲。
從《觀音》的造型來看,陳其泰作品的造型基本上都是上窄下寬,底部是厚實的,這與現在的瓷雕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像這樣一個觀音造型,首先需用可塑性強的泥巴把造型塑造出來,再對各個部位進行切割,做成模具,等其烘干之后,再將泥漿灌下去,把多余的泥漿倒出來,成品就有了一個空心的物體,再把這些拼接成雕塑。這種造型穩重、大氣,也便于泥塑的雕刻,但是過程煩瑣,是在多年的摸索與前人實踐的基礎上得來的。在當代,造型已經呈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懸空的、收腰的、搭橋的,變化紛呈,而陳其泰的這種做法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瓷器語言。

圖1 陳其泰《觀音》
從整體上看,陳其泰的作品前期和后期也是有很大的變化的,前期作品面面俱到、講究用線,后期的作品偏向寫意,寥寥幾根線條就把作品的神韻表達了出來。就如我們在學習一個字時,剛開始總是刻意追求它的結構、筆畫和起筆,筆畫在各個階段的運動變化把“如見其揮運之時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個階段我們追求的是它的“形”[1]。隨著臨摹的逐漸深入,我們對這個字的形的各個方面精細的表達已經融入書寫的過程中,其中也包含著對線條的提煉,表達自己的情感。
如果仔細觀察陳其泰的畫像,就會發現這些畫像的眉眼和神韻是很像的,觀音的鼻子是堅挺的,上下兩唇比較薄,臉部的輪廓很明顯,觀音的整體形態比較瘦削。陳其泰早年吃過苦,16 歲開始學藝,出師后奔波于生活,后又被選到浙江美院進修,可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正如宗白華所說:“藝術既要極豐富地全面地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生活和自然。”[2]有些創作家會根據自己的經歷進行創作,所以在創作時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刻畫上去。毫無疑問,陳其泰的人生是深刻的,是飽經滄桑后的淡然,是有深度的,《觀音》的整體氣韻也是深沉的,不像何朝宗的作品那么柔和、圓潤。也有一些創作者會把自己對于人生的美好理想滲透到作品中,使作品呈現出來的是欣欣向榮、飽含生機,這又是另外一種創作風格了。
陳其泰的作品有其獨有的創作風格。每個時代想要表達的內容是不一樣的,每個時代的語言也不一樣[3]。就像李煜“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李白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張若虛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如果不處在那個時代,便體會不到那個時代獨有的特點[4]。何朝宗的時代藝術呈平民化與世俗化的趨勢,文學藝術空前繁榮,宋明理學提倡注重內心世界,所以何朝宗的雕像“傳神寫意”,擅長微妙地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他早年的藝術作品也豐富多彩,泥塑各種神仙佛像,如德化碧象巖的觀音、下尾宮的大使、程田寺的善才、東岳廟的小鬼等,都具有那個時代的氣息。而陳其泰經歷抗戰,吃過很多苦,所以他的作品更為深刻,對人物神態的刻畫也更深入人心。陳其泰也創作了很多與年代有關的作品,如《赤腳醫生》《扁擔》《與礦工交談》《公社水稻》等具有時代感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創作會引起那個時代的人的共鳴,也讓我們可以了解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事情。
何朝宗是明代的瓷塑大師,生于福建省德化縣,被世人稱為“瓷圣”,開啟了“河派”的瓷塑風格。何朝宗創作的《觀音》圓潤飽滿,慈悲祥和(見圖2)。世人云:“除非觀音離南海,何來大士現真身。”從面部表情來看,何朝宗的《觀音》臉部更長,呈橢圓狀,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立體的,面部表情很柔和,有一種大氣和淡然之美;陳其泰的《觀音》的臉部更圓一些,眉眼緊蹙,臉部更顯嚴肅之像,體現對蕓蕓眾生的思考。從衣紋方面來看,何朝宗的《觀音》的衣紋自然垂落,衣紋的連帶感十分強,且方向明確,有規律可循,衣服褶皺處線條緊湊;陳其泰的《觀音》的衣紋線條簡潔,常是幾根線條就能把整件衣服支撐起來,線條較為硬朗。
但是從臉部的神韻或是造型來看,陳其泰的《觀音》有何朝宗作品的影子,如整體造型上輕下重、手勢的擺放等,這就是所謂的傳承。但是陳其泰不是單純的臨摹,他又加上了自己對觀音的理解。
陳其泰的《觀音》的制作也對其兒子陳德卿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陳德卿是著名的陶瓷美術專家、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擅長人物雕塑,同樣精于觀音,在德化瓷塑界也有著重要地位,為德化瓷塑從傳統過渡到現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陳德卿于1995 年創辦昌德瓷雕研究所,帶領家人及藝徒從事瓷塑創作研究與生產,其在不斷提高自身藝術造詣的同時,積極向年青一代傳授技藝,旨在將陳其泰的藝德藝風一代代傳下去,為德化瓷雕增添秀色與活力。

圖2 何朝宗《觀音》 31cm×18cm
陳其泰創作了眾多古代歷史人物、宗教人物、現代題材的作品,造型精巧,工細入微,具有濃厚的中國民間藝術特色。其細入微而又獨具特色的陶瓷藝術,是德化的,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大師雖已過世,但其人品藝德,歷久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