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亮 深圳市龍崗區平湖外國語學校
黃筌的《寫生珍禽圖》由故宮博物院珍藏,縱41.5 厘米,橫70.8 厘米,是黃筌“付子居寶”,也就是為其子學習工筆花鳥所做的教科書,畫面中有麻雀、鳩、臘嘴等十只鳥,還有兩只烏龜,以及蚱蜢、蟬、蜜蜂、千牛等若干昆蟲。畫面中珍禽大小間雜,不受章法的限制,而且畫家對動物的觀察細致,形態逼真、生動形象。雖然《寫生珍禽圖》只是一幅“教科書”式的畫稿,但畫家并沒有草草了事,而是勾線細致,略加淡彩,充分表現出各種動物的特征。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秒在傅色,用筆極精細,幾不見墨跡,但以五彩布成,謂之寫生。”黃筌在傅色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其對勾線筆的使用也是非常值得后輩學習的。南唐謝赫“六法”是這樣評價繪畫的:“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黃筌就是用工細的線條和用筆、富麗堂皇的色彩、逼真的形象、寫生的角度,向人們展現了《寫生珍禽圖》氣韻之精妙。
黃筌之所以能描繪出精美又富麗堂皇的作品,與其經歷有很大關系。黃筌(公元903—965 年),字要叔,四川成都人,西蜀宮廷畫家,先后供職前蜀、后蜀,入北宋畫院。畫院繪畫主要滿足皇族需要,這為黃筌形成富貴風格打下深厚基礎。早期,黃筌以工畫得名,擅花鳥,師從刁光胤、滕昌佑、孫位等人。黃筌的老師大都是當時名家,因此黃筌的繪畫形成了嚴謹、工致的風格,其所畫禽鳥造型正確、骨肉兼備、形象豐滿、賦色濃麗、勾勒精細,幾乎不見筆跡,似輕色染成,謂之“寫生法”。關于黃筌的創作,有不少生動的傳說,比如,淮南和蜀通聘,禮物中有活鶴,黃筌運用寫生技巧,將仙鶴畫在偏殿的壁上,顯得靈動細致,從此大殿因黃筌仙鶴而更名為“六鶴殿”。

圖1 黃筌 《寫生珍禽圖》
黃筌的《寫生珍禽圖》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評價,不但與黃筌的努力有關,還與其所選題材息息相關。在唐代,宮廷畫師的創作大都以人物畫和山水畫為主,對工筆花鳥的描繪只是人物畫的點綴,比如《簪花仕女圖》中的花和動態的小狗。到五代時期,因刁光胤和黃筌等人的努力,以及當時社會上層的喜好,工筆花鳥畫得到重視,并作為一種畫科獨立出來。
相比黃筌的富貴,很多人喜歡與其同時期的徐熙的野逸風格,并認為這種風格體現了中國文人畫的某種氣質。前段時間筆者閱讀了尹吉男教授的《貴族、文官、平民與書畫傳承》這篇文章,作者認為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的書法作品比較容易臨摹,而陸柬之的名帖《陸機文賦》則非常難臨摹,主要因為蘇、黃、米、蔡在小時候基本上根據贗品學習書法,而陸柬之家學淵源,能看到真跡,又有虞世南這樣的老師,因此其作品表面松動,結構卻極為精簡。黃筌有宮廷畫家的基礎,又師出刁光胤,可謂出自名門,因此其作品顯示出了高超的繪畫技巧。作為一位繪畫大家,他除了創作《寫生珍禽圖》這樣的工筆作品之外,還有其他風格。《畫評》中記載:“黃筌畫古木,信筆涂抹;畫竹,如斬釘截鐵。真天下奇筆也!”因此,黃筌在《寫生珍禽圖》中展示了工瑾細致,在其他很多作品中顯示了“筆墨老硬,無少柔媚”的風格,值得后世學習。
黃筌是一位杰出的工筆花鳥畫家,他善于繼承優良傳統,并吸收了各家之長,最后融成自己的風格。他的《寫生珍禽圖》也成為后世研究畫家和五代工筆花鳥畫的重要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