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閨萌,翟付順
(聊城大學 農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在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及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兩個重大國家戰略的引導下,應重視將研究視角轉向黃河下游的鄉村領域[1]。為了解決城市供水緊缺的嚴峻形勢,國家進行了南水北調、引黃濟津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引入黃河水來解決區域用水問題,但是由于黃河水的高含沙性,灌區引水必引沙,黃河沿線數百個沉沙池便應運而生了。
沉沙池的修建也給當地帶來了很多問題,沉沙池區域內土地沙化、鹽堿化問題嚴重,作物總產量嚴重低于灌區平均水平僅占區域外的50%左右,不僅形成了新的貧困區,還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所以研究上述地區的鄉村景觀發展策略與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2]。
王小樓村莊具有典型的黃河沉沙池區鄉村的特點(圖1、圖2),該村莊位于位山灌區東沉沙池區內,地理位置交通不便利,由于沉沙池區泥沙大量占壓村莊耕地,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土地處于沙荒狀態,百姓增收困難,每當春秋大風季節,風起漫天,給當地群眾帶來很大的生活困擾和精神痛苦。現當地正在進行生態治理和旅游開發,在聊城市決定實施扶貧開發的十大項目中,重點提到了加快推進沉沙池區等四大片區的脫貧攻堅以及建設好沉沙池區位山濕地公園等重大項目,通過池區旅游綜合開發等舉措,將逐步改善池區生態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對王小樓村的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剖析王小樓的村莊景觀規劃也具有典型性和借鑒價值。
沉沙池區的濕地由于不斷地清淤棄土,使土壤浸泡在水中這種特定的情況下生長了許多濕地水生植物,同時也引來了許多珍貴鳥類以及野生動物的棲息(圖3)。由自然沉沙形成的天然生態濕地,為后續的景觀建設形成了基底,既可以提升園林景觀的觀賞性,也可以豐富園林景觀的功能,所以保護好濕地資源不僅是黃河沉沙池區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控制土壤侵蝕以及蓄洪防旱等作用的重要舉措,同時也為黃河沉沙村落提供了發展旅游、改善經濟狀況、擺脫落后的面貌提供了新的機遇。

圖1 王小樓村遙感圖(圖片來源:網絡)

圖2 王小樓村現狀圖(圖片來源:自攝)

圖3 黃河沉沙池區濕地(圖片來源:自攝)
面對惡劣的生態環境,以王小樓村為代表的黃河沉沙村落學習總結了外地治沙經驗進行了環境治理先行的發展策略,在灌區內3條干渠兩岸種植了速生毛白楊等150多萬棵本地樹種,不僅有效解決了風沙問題、改善了池區內生態環境,同時也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池邊由成片的楊樹形成的護林帶與水面形成了強烈的線條對比,可以欣賞到有別于城市壯闊的純林景觀(圖4)。如今很多村莊選擇在田間地頭大量植樹,與季節性的農作物構成了一幅幅田園風景畫。

圖4 黃河沉沙池區防護林(圖片來源:自攝)
山東省沿黃河萬畝以上引黃灌區有70多處,設計總灌溉面積180萬hm2,年引沙量約700萬m3,黃河下游的引黃灌區是無壩引水,由于黃河水含沙量大,引水的同時也引入大量的沙[3]。經過沉沙池數年來不斷清淤棄土形成的豐富的沙土資源,對于土地平坦開闊、土壤多以種植農作物為主的華北平原來說,這里可以形成罕見的“北方沙漠景觀”(圖5)。合理地利用資源,不僅可以營造沙石主題景觀,還可舉辦沙雕展、滑沙等游戲增加游客體驗感。

圖5 黃河沉沙池區沙地(圖片來源:自攝)
黃河沉沙池區內生態破壞嚴重,由于沉沙池區泥沙大量占壓村莊耕地,這類沙地的保水保肥性較差,地勢凹凸不平,長期以來閑置,次生沙化嚴重,導致該區土地大面積處于沙荒狀態,生態幾近完全破壞。
由于風沙和清淤堆積的泥沙的影響,農作物長勢不好,收成較區外相比較低,當地村民無外來收入。當地現在靠植樹造林來增加收入,造成了池區內村莊的綠化主要以速生楊樹為主,缺乏統一規劃設計,植物種類單一等問題。
由于沉沙池主要以輸水沉沙功能為主,生態功能較差,景觀功能基本未涉及,池區內人流量較少,所以知名度較低;村莊建筑無特色,布局規整,外墻受風蝕、破敗老舊的現象普遍。
沉沙池每年清淤出來的棄土是困擾村莊的主要問題,這些棄土不斷地增加,壓占了農民的耕地,導致莊稼長勢不好、農民增收困難。在規劃中將棄土與地形地貌的營造相結合,合理地堆積地形,進行植物配置。不僅可以解決困擾王小樓村的難題,將令人困擾的棄土變為優質資源,還能形成豐富的景觀式地形地貌(圖6)。這一舉措既增加了棄土的容納量,節約了棄土外運的費用,又可為塑造景觀提供原始基質[5]。

圖6 棄土規劃圖(圖片來源:自制)
充分利用速生楊樹等本地樹種在池區形成防護林體系,優先選用適生、觀賞性強、經濟效益好、適于大面積種植的地被植物和農作物,快速形成復合式防風固沙體系[7],可以明顯地改善池區內生態環境,營造良好的景觀效果。為了實現林下經濟的最大效益,以本地的林田資源為依托,將種植、養禽業相結合,實行林草禽復合模式(圖7),不僅可獲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而且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環保型經濟生態模式,可以使農林牧業實現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循環相生和優勢互補[4]。

圖7 林草禽復合模式意向圖(圖片來源:網絡)
王小樓村有著隨黃河清淤工程不斷進行搬遷的傳統,神秘而悠遠,不僅見證了黃河的變遷,而且為了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犧牲。為了突出黃河沉沙村落的特點,利用游覽者的好奇心理,吸引游客探尋沉沙池內神秘的村落。可以營造具有黃河文化特色的鄉村景觀,向游客展示勤勞勇敢的風土民情和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理念。
由于沉沙池區過多次清淤棄土,導致土質疏松,王小樓村當地居民多采用黃土作為建筑材料,清淤出來的泥沙也被用來制磚。池區內也有著大大小小的制磚廠,若能利用豐富的沙土資源研究生產出新型的建筑材料,也將成為景區良性循環發展的催化劑。將清淤出來的泥沙堆積成為景山或微地形,覆蓋以植被,不僅增添了景觀效果,也可以有效地抵擋風沙。現場有幾座棄土堆起的大小不一的土山,可適當加高,為景區滑沙等游戲項目提供基礎;其次,溫熱的沙子對人體疾病具有治療作用,可考慮設置一處沙療場所。
林下種植區是黃河沉沙池區村民增收的重點區域,種植規劃以生產效益高的作物為主,將觀賞、采摘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成為既可游、可憩,又能發揮最大經濟效益的區域。目前林下多為裸露土地,為提高其經濟效益與景觀效果,可結合如下幾種模式,在林下進行改造。
如油用牡丹、二月蘭等耐陰耐寒的經濟作物,可選擇在觀光游覽、休憩的林下區域大面積種植,在早春季節花開成片,既可觀花聞香,又可欣賞其枝繁葉茂的景觀。其次,在林下種植聚合草、白三葉草等牧草,結合林下養殖雞、鴨、鵝、羊等家禽牲畜,可以獲得經濟、生態效益的雙贏[8];還可以種植核桃、棗樹、葡萄等果樹,農作物可選擇種植在沙土地中生長良好的西瓜、花生、大豆、油菜作物等(見表1)。

表1 黃河沉沙池區植物配置
王小樓村位于東沉沙池區,具有良好的濕地景觀資源,為滿足游客的觀賞體驗感,圍繞村落挖設一條蜿蜒的小溪。游客可從村口水系進入,觀賞沿岸種植的大片桃花林。不僅可以泛舟欣賞兩岸美景,也可將船停靠在碼頭,徒步入村游玩。村莊內的河流池塘既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工開挖的,這些僅有的水體面積,這不僅有利于對鄉村水景觀的再現,也有利于在旱季為農田提供必要的灌溉庫存。被水系包圍的神秘村落,需要游客去慢慢探尋,在尋找的過程中感受王小樓村的獨特氣息。
其次,魯西北地區的土地遼闊,地形比較平整,院落布局表現的比較規整、簡單、一致,但是由于沉沙池季節性的輸水,沉沙量及棄土量也在不斷變化,這給王小樓村的規劃帶來了難得的機會。利用這一契機,可以舍棄平原地區傳統建筑布局,采用“鋸齒形”村落布局,依勢而建,隨著棄土堆積地形的變化而變化,以達到降低風速,防止或減緩風蝕,以達到防風固沙的目的。
最后,將王小樓村的一部分建筑主要進行功能改變,以及配合功能的外觀、內飾進行改造,以用來作為展示民俗文化館、農家樂、民俗文化體驗館、黃河文化展示館等。景觀獨特的黃河沉沙、輸水文化,人與水和諧共存的畫面將為王小樓村打造一張不一樣的文化名片。
黃河流域有大量沉沙池或廢棄沉沙池,其生態環境惡劣,嚴重影響了池區村莊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黃河沉沙池區鄉村在景觀規劃設計時要綜合考慮歷史、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多個學科的交叉參與下根據鄉村景觀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尊重保護自然,解決鄉村景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將每個遭受不利環境困擾的鄉村變成“桃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