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嘉偉
(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在大學校園綠地景觀系統構建中,綠地的景觀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大學校園整體空間環境的形象和感知,影響著老師、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但目前許多校園在進行綠地景觀空間設計時仍停留在“單純”地追求增加綠化量,而忽視了綠地景觀空間的其它功能,這也使得校園內出現了各功能區綠地的分布散亂、綠地單一破碎化等問題。校園綠地系統不僅是視覺方面的觀賞品,它還提供與校園外城市景觀聯系緊密的功能,能反映出學校的整體精神內涵。因此,校園綠地景觀系統的優化提升需要從更深的層次去思考。
美國著名城市設計師凱文·林奇在20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了城市意象的概念,他在城市設計中引入環境心理學,將人的認知和感受與環境相結合對城市形象進行分析與研究,為城市形象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對城市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他具有創造性的將環境意象、公眾意象、可讀性和可意象性等概念融入到城市意象的研究中,對美國波士頓、洛杉磯和澤西城三個城市的城市空間形式進行分析,最終歸納總結出構成城市意象的5個元素,分別為道路、區域、節點、邊界和標志物。這5種元素對城市的可意象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被當做是城市意象的組成要素[1]。
人們對城市綠地的諸多具體可見景觀的形象特征,都可以看成是以凱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五要素為基本骨架,經過意識定位和意境延伸出的綠地景觀整體形象。大學校園與城市作為承載人類各種活動的重要載體,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學校園作為城市社會的縮影,“大學校園”不僅是一塊場地,同時也揭示了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2]。大學校園綠地景觀意象五元素與城市意象五元素一樣,是共存且互相影響的。各個元素之間的消極影響會破壞校園綠地景觀意象系統整體性,彼此之間合理組織與結合則可以使各元素意象之間相互作用加強,使校園綠地系統的景觀意象更加清晰與完整。
基于城市意象理論的指導,將“校園綠地”與“意象”有機重構,按照其理論的五要素對東北林業大學主校區的校園綠地類型進行劃分,分別為道路綠地、邊界綠地、區域綠地、節點綠地以及標志物綠地五類,并由此形成校園綠地景觀意象系統,對其進行現狀分析和綜合評價(如圖1)。

圖1 校園綠地景觀意象系統構成(作者自繪)
3.1.1 道路綠地景觀意象
道路綠地景觀意象主要體現在由植物組成的線型空間表達。依據校園內道路類型及級別將校園道路綠地主要分為三類,分別為主要交通道路綠地、次要交通道路綠地、游憩小路綠地。校園主要交通道路兩側為旱柳行列式種植形成較強烈線型空間。校園次要交通道路兩側植物線型空間表達不明確,有些道路旁為剪型小喬木、灌木,有些則無植物對其進行分隔,缺乏連續感。校園游憩小路由于穿插于綠地中,形成的綠地空間景觀也各有不同。知園、熊貓園、冰場中小路旁綠地景觀良好,植物層次豐富,而主樓后綠地由于植物種類單一,僅有胡桃楸林和榆葉梅,局部景觀單調,缺少更為豐富的景觀層次。
3.1.2 邊界綠地景觀意象
邊界綠地景觀意象主要體現在構成的綠地形態及邊界效應。校園與A城市邊界綠地分隔較明顯,而B、C邊界綠地的邊界處理較差,并呈現出部分間斷的效果。邊界D由于馬家溝水岸有植被,水系邊界也較為明確。校園中各類綠地邊界效應均較弱,僅有行道樹和少量的公共綠地作為分隔,缺少連續感強的邊界綠地。校園東、西兩路作為明顯邊界卻未體現邊界效應,只有行列式種植的行道樹。體育場與學生生活區通過知園的植物分隔,向兩側綠地滲透。
3.1.3 區域綠地景觀意象
區域綠地景觀意象主要體現在不同綠地空間的對比與整體綠地空間的統一。校園內公共綠地分布零散,缺少連續性和秩序性,主次特征也不明顯。各區域綠地無主題單元,組織性和辨別性較弱。家屬區綠地整體感較強,但學生區綠地過于破碎化,公共綠地主次空間感不明確。體育場區域綠地過少,不足以在其周圍形成區域效應。
3.1.4 節點綠地景觀意象
節點綠地景觀意象主要體現在可轉折的識別性參考點的確立。校園節點綠地主要分為門戶型節點綠地和戰略型節點綠地。校園主入口、主樓前綠地、丹青樓前綠地等作為門戶型節點綠地,雖然綠地具有明顯的提示性,但植物識別性特征弱,且每個門戶綠地空間缺少相應的參考點。校園內戰略性節點綠地較為明確,但其不同的節點綠地內、外向空間感明確性有差異。冰場的外向空間感良好,家屬區集中綠地由于高差使得內向空間感較強;而知園、熊貓園、主樓后綠地則缺少內向空間感。
3.1.5 標志物綠地景觀意象
標志物綠地景觀意象是場地精神的引領。校園內主要標志物綠地導向性較差,僅有幾個標志物作為參考點,噴泉、紅房子均較為孤立地布置于場地中間,未能夠較好地與區域、節點綠地相結合。次要標志物與綠地結合性強于主要標志物,紫氣東來石與校園入口邊界綠地融合徐秀娟雕塑與圖書館綠地結合,引領校園精神文化氛圍,文化精神感較強。
通過對城市意象理論指導下的校園綠地系統的分析進行綜合的總結,道路綠地植物組成的線性空間連續性差,由此影響邊界綠地景觀,造成其綠地邊界效應不明顯,這也使得校園內部各類綠地分界感和滲透感較差。區域綠地的內、外向空間感不明確,由于學生區部分的綠地相比更為破碎化,導致校園綠地系統的區域整體感缺乏。標志物綠地作為參考點與節點綠地、區域綠地的結合性差,次要標志物綠地的精神結合感強于主要標志物的精神引領作用(如圖2、3)。

圖2 校園綠地現狀分布平面圖(作者自繪)
規劃以突出東北林業大學校園形象、提升校園綠地系統整體性為目的,將城市意象作為聯系校園綠地系統與城市形象的連接點,構建校園“綠地系統——校園意象——校園形象”規劃思路,以通過校園綠地景觀意象系統,將東北林業大學校園景觀空間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相結合,實現對校園綠地系統進行整體性的優化提升,創建具有可識別性的綠色校園。在滿足必要性活動、選擇性活動和社交性活動的基礎上[3],促進校園環境空間可持續發展。
校園綠地景觀意象系統規劃的重點就是要將校園綠地景觀意象五元素進行有機組織和合理協調,盡可能地減少五個元素之間的矛盾和相互之間的消極影響,增加互相的強化和相互的呼應,進而加強使用者對校園綠地空間的整體感知。
4.2.1 整體連續性原則
校園綠地景觀意象系統要求其中各類綠地相互連成網絡,實現校園被綠地楔入或外圍以綠帶環繞的目的,使其整體綠地相連接,充分發揮綠地網絡的整體連續性,增強校園綠地的生態效益。
4.2.2 可讀性原則
將校園綠地的優化提升結合景觀意象進行設計,增加校園綠地的可識別性和標志性,提升校園整體形象。

圖3 校園綠地景觀意象現狀(作者自繪)
4.2.3 可持續滲透原則
針對不同的元素綠地類型進行不同分析和重構設計,保證各類元素綠地之間相互關聯、相互滲透,從而形成校園綠地系統的綠地可持續性滲透。
4.2.4 可辨向性原則
校園綠地應該具有清晰的方向性,擁有必要的標志性和良好的方向感的一些綠地景觀在校園內更容易被識別[4]。增強校園綠地的可辨向性,更有助于提高校園綠地的層次性和可意象性。
4.3.1 道路綠地景觀意象優化
通過增強校園道路綠地景觀意象的連續性對其綠地景觀進行優化。植物與道路結合可形成線性感強烈的特色植物景觀空間[5],通過行列式種植榆樹、旱柳等寒地本土樹種,結合剪型樹籬,形成完整的植物線型空間,使校園的主要、次要交通道路綠地構成道路綠地網絡。對于游憩小路綠地景觀方面,則通過增加地被花卉與灌木的種類達到豐富路旁視覺景觀效果、增加植物結構層次的目的。
4.3.2 邊界綠地景觀意象優化
邊界綠地景觀意象的優化策略體現在對邊界綠地的明確和邊界效應的增強。對于校園與城市交接的邊界線范圍,通過增加綠植或者綠色防護林的種植,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邊界線景觀,例如喬木行列式規則種植等,進而增強邊界綠地的邊界感,使邊界效應更明顯的同時,促進校園與城市環境空間的融合。而原有公共綠地間的分界處主要通過豐富植物層次,增加小喬木和灌木的種類和數量,達到邊界綠地分割與滲透的作用。美化校園的景觀環境,豐富校園意象,增強校園特色。
4.3.3 區域綠地景觀意象優化
針對主校區區域綠地現狀問題,應該加強校園區域綠地結構的完整和布局的統一。對學生生活區較為破碎、零散分布的綠地進行合理整合與劃分,使其綠地結構完整連續;教學區綠地通過設置綠化帶環繞教學建筑四周,營造教學區秩序感;增強公共綠地的可意象性,將其以不同景觀形式穿插設置于各類綠地中,起到連通的作用。使校園內各個區域綠地形成明顯對比的主次關系、分布更加均衡統一。在保證校園植物種類豐富、群落結構穩定的前提下,注重營造校園內豐富多樣的植物景觀空間類型與組合形式,并利用植物與其他景觀要素結合,逐漸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區域綠地植物景觀空間[6]。
4.3.4 節點、標志物綠地景觀意象優化
對于節點、標志性綠地景觀意象的優化完善,將兩者相互疊加整合,使校園內標志物在節點綠地空間中充分發揮相應的作用,強化場所精神和校園記憶。主要通過不同的設計手法增加相應綠地的標志性和增強節點的空間感實現,增加校園的標志景觀。在理學樓和錦繡樓前增加門戶型節點綠地,營造良好的節點綠地景觀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具歸屬感和舒適感的休閑、學習交流空間。在圖書館、主樓后噴泉、丹青樓前增加戰略性節點綠地,例如以點狀、線狀的花壇以及樹池等形式體現。多樣性的設計不僅能夠更好地幫助師生對所在的校園位置進行定位,更能夠凸顯各個學院的不同風格[7](如圖4、5)。
通過城市意象理論的指導,對校園綠地景觀進行重構與整合,將東北林業大學校園綠地系統分為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物5個部分綠地景觀意象,分別有針對性的規劃綠地景觀意象系統,優化各個元素的綠地景觀意象,從而在增加校園綠地綠化率的同時,構建綠地景觀意象系統的精神內涵。

圖4 校園綠地分布規劃平面圖(作者自繪)

圖5 校園綠地景觀意象優化示意圖(作者自繪)
本文從城市意象理論視角對東北林業大學校園綠地系統進行了研究,以期能夠為高校的校園綠地規劃與校園景觀優化提升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意義。校園綠地景觀空間的設計不僅應當全面地考慮綠地景觀空間的整體規劃布局、植物群落層次的協調統一、景觀的營造、物質的選擇等,更應該考慮到大學校園環境景觀特定的人本性、場所性和文化內涵。通過對校園綠地景觀物態化與場所精神化的共同構建,塑造具有感知力、可識別性的校園景觀形象,增強校園綠地景觀空間的整體性、可識別性以及可意象性,以實現校園綠地系統的整體優化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