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群
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是2017 年版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而數學基礎知識因其經典性、基礎性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載體。筆者認為,對教材中的基本內容進行強化分析、深化認識、把握本質是提高教學設計水平,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根本途徑。本文以“等差數列前n 項和”為例對此作初步探索。
筆者先對本節內容的三個基本點作梳理。
等差數列的問題情境通常有兩類:現實情境和文化情境。
問題的現實情境較多,常見的有:
①花壇有若干層,各層花盆數依次成等差數列,求花壇上花盆總數(類似的,貨架上貨物總數的計算,求一堆鋼管總數等);
②單利存款,本利總和;
③從材料工地運送電線桿到500 米以外的公路的同一旁埋設,每隔50 米在路邊埋一根。已知每次只能運3 根,要完成運24 根電線桿的任務,并返回材料工地,問運輸車的行程是多少米?
文化情境有:
①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三角形數”;
②高斯的故事;
③中國古代的“垛積術”(高階等差數列求和)中最基礎的數列——等差數列。
創設的問題情境既要能提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又要能與推導方法產生思維的鏈接,還要盡量避免過分的“啟發”,否則使學生由情境本身直接知曉推導方法,會掩蓋思維的過程。當然,情境不宜復雜,以免沖淡主題,加大學習難度,要以簡單而蘊含本質的情境引入,促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提出本節課的研究問題(主題)。換言之,情境的創設要力求入口淺、寓意深。
數學對象的表征方式對數學思維活動起著一定的啟發、誘導作用,善于運用不同方式對數學對象進行表征,并由表征方式產生聯想是一種重要的數學素養。
等差數列是一種基礎的、重要的數列模型,從數學史看,其表征方式主要有——
(1)定義表征:an-an-1=d(n∈N*,n≥2)。
(2)代數表征:通項公式an=a1+(n-1)d,或函數形式an=an+b。

(圖1)
(3)幾何表征有3 種:形數表征,如三角形數、四邊形數等(見圖1);圖象表征,即一次函數中自變量取正整數的點列(見圖2);面積表征,即分別以公差d 為底邊(在x 軸上),以an為另一條邊(有向線段)構成的系列矩形(見圖3)。

(圖2)

(圖3)
基于等差數列的代數和幾何表征,可得到兩種探索等差數列前n項和的思路。


以上思路還是比較自然的,難點是如何自然地鏈接到本節課的核心內容——“倒排相加法”。關于這一點,可從幾何表征的思路中獲得啟發。
(2)幾何表征下的思路。對于圖1,就是求圖中點的總數。在此處可以引導學生聯想幾何中是如何求三角形的面積的。于是“補形”的思路就自然出現了(即用一個全等的三角形“倒扣”上去,補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圖略)。
與此類似地處理圖2、圖3,將不“規則”的圖形補成規則的圖形,將未解決的圖形補成已經解決了的圖形。這里的“補形”體現的就是“倒排相加”的思想,將變化著的項的求和轉化為常數列的求和。因此,只要將圖形意義用代數符號表示出來,就能自然地得到倒排相加法。
如何解決代數表征下引導學生自然地想到倒排相加的方法呢?

此外,還可以從數學審美的角度反思求1+2+3+…+100的過程,配對法的思維過程是:
首項與末項的和:1+100=101
第2項與倒數第2項的和:2+99=101
第3項與倒數第3項的和:3+98=101
……
第50項與倒數第50項的和:50+51=101

如果用于求1+2+3+…+100+101的值,就會“多”出一項“51”沒有與之相配的項,而相同的問題卻用不同方法,顯得不夠“美”,怎樣才能美呢?完整是美、一致是美、對稱是美,于是,我們就要反思:在和式中的項的地位是一樣的,為什么配對時到了“50”就停了?這個“工作”應該繼續下去:
1 + 100 = 101
2 + 99 = 101
3 + 98 = 101
……
50 + 51 = 101
51 + 50 = 101
……
100 + 1 = 101
這樣,兩個公差互為相反數的等差數列躍然紙上,而且無論n 取奇數還是偶數,方法就統一了。這個方法不僅適用于特殊的等差數列,而且適用于一般的等差數列。
從各種教科書上可以看到,數列(包括各種特殊的數列),其研究的內容主要是通項公式、性質及若干項的和。這說明,“和”是數列這一數學分支的主要研究問題之一;同時也說明,“通項”與“和”是其核心問題(性質即為“項”與“和”及其之間具體的特性及關系)。關于“和”,一方面其在現實中有廣泛的應用(商場中的貨架上堆放的商品總數、銀行存款中的若干模型等),另一方面函數的級數表示正是數列和的形式,它體現了人們認識變化世界的觀念和方法的巨大進步,也是數學應用于現實的重要途徑。
總之,“和”應該是數列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在教學中不能用高斯的思考結果替代學生的探究性思維;不能用鋼管堆的原型作為初始問題,立即給出倒排相加的思路,否則就掩蓋了問題的抽象過程,對思路作出了過度的告知。
事實上,我們非常重視幾何中的“割補”方法,經常運用這種方法將不規則的形、體轉化為規則的形、體,將不熟悉的形、體轉化為熟悉的形、體,但我們忽視了其與代數中的類似的數學技巧的溝通與聯系。在代數中我們也常通過配湊、添減等技術處理代數式,進行問題的轉化,這與幾何中的“割補”法在思想上是一致的。有了這種認識,解決上面的“為什么”“怎么想到的”等問題就比較容易了,因為這種思想方法在幾何中已經有了應用,幾何的直觀也更易于為學生所理解。

從數的角度看,等差數列的“逆序”排列所得數列仍是一個等差數列,即若等差數列a1,a2,…,an的公差為d,則有數列an,an-1,…,a2,a1是公差為-d的等差數列,即有Sn= a1+a2+a3+…+an=a1+(a1+d)+(a1+2d)+…+[a1+(n-1)d]且Sn=an+an-1+an-2+…+a1=an+(an-d)+(an-2d)+…+[an-(n-1)d]。由此也容易發現兩個式子相加的思路。
我們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基于“祖暅原理”的,即“用平行于底邊的直線截,所截得的線段均相等”。而圖1 這樣的等差數列幾何表征,拼出來的四邊形也具有類似的特性:每一行中點的個數都是相同的。因而,通過“拼湊”,使得“變”變為“定”(將一般的等差數列轉化為特殊的等差數列——常數列),便是“倒排”相“拼”的本質。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既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也有著深刻的數學背景,還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可以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發展理性思維,培養關鍵能力,提升數學素養。
筆者建議,可以用含實際背景的問題情境進行引入,提出本節課的核心問題:等差數列前n 項和如何求?可以是具體的等差數列,也可以是一般的等差數列。如果是后者,學生容易由通項公式轉化為前n個自然數的和。
如果學生想到高斯用配對法求和的思路,可以先重復一下求和過程,再研究一般的問題。這樣學生自然會想到分成偶數個項與奇數個項進行討論。
接著再從數學審美的視角反思配對法,提出問題:為何同一問題卻用不同的方法解決?追求統一是數學的基本價值要求,應該找到不分項數是偶數還是奇數的一致方法;引導學生對和式中的各項地位均等進行認識,想到將“配對”的工作繼續進行下去的思路,從而發現倒排相加的思路。
在從代數表征的視角解決問題后,再提出問題:數學對象通常可從“數”與“形”兩個形式進行表征,因此,如何“幾何地”表示出等差數列中的項呢?如何將“數之和”轉化為“幾何對象的某種度量之和”?從而想到從幾何角度的解決方法:補形法。
具體的教學設計這里就不完整寫出了。需要說明的是,在上面的過程中,可以將相關的文化元素揭示出來,給學生提供延伸閱讀的材料,如與“垛積術”相關的數學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