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孟婕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475000)
唐明皇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自安史之亂后就在民間流傳。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本載體、形式也在發生變化,每位作者所處時代背景不同,人生經歷存在差異,也必然對同一題材進行各具特色地演繹。最早描寫這類題材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此外還以雜劇、諸宮調、散曲等多種形式呈現于世。其中元代白樸的雜劇《梧桐雨》也是這一故事的杰出代表作。直至清初康熙年,洪昇吸收借鑒前人的作品上,融入自己的思想,由此創作出一部曠世劇作《長生殿》。一時轟動全城,諸王府及各部大臣,凡有宴集,必演此劇。有次在佟皇后剛賓天的國喪禁樂期間演出《長生殿》,曲終戲散之后,有人上奏朝廷,洪昇被捕下獄,最后革去國子監籍,這就是有名的“《長生殿》招禍案”。《長生殿》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并為后人觀看、演繹與探究,是與它宏大的思想、豐富的內容、以及作者對人生愛情、社會政治、歷史興亡的思考是分不開的。洪昇在繼承前人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創作完成了這部經典傳奇,并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在李楊愛情描寫上極致刻畫“至情”之情,但不是純粹歌頌愛情,而把愛情與政治相結合,不僅有社會政治思考,還有為平衡政治與人性關系上有所表現。
《長生殿》共五十出,其中描寫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經過就有三十出,在整部作品中占了大量篇幅。
開篇【傳概】就以一句“今古情場,問誰個真心到底?”①點明“情”字。《長生殿》中的李隆基延續了《梧桐雨》中的癡情形象,難得的是這份癡情是隨著李楊感情的發展而逐漸產生的。
第二出【定情】,“昨見宮女楊玉環,德性溫和,豐姿秀麗。卜茲吉日,冊為貴妃。”②楊玉環本為宮女,李隆基見她修得十分貌美,便冊封楊玉環為貴妃,并賜釵盒定情。金釵,鈿盒是愛情的信物,他們相識、定情,愛情傳奇在這里展開帷幕。這一點與白居易《長恨歌》的開頭一樣,都是“見色起意”。“漢皇重色思傾國”是《長恨歌》第一句,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唐玄宗重色。接下來,詩人通過描寫宮中的生活,向我們介紹一個迷戀女色從而誤國的一代帝王,一個獨得后宮恩寵的妃子,反復渲染唐玄宗得貴妃以后在宮中終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這時候的愛情只是建立在美色之上,并非為“精誠不散,終成連理”的愛情。
第十五出【進果】是兩人感情遞進的過程。楊貴妃喜食荔枝,唐明皇命涪州和海南兩地進貢。使臣日夜兼程,飛馬奔送荔枝進京,唐明皇為博楊貴妃一笑,千里送荔枝,這段也可謂是家喻戶曉的故事。接下來,當他們還彼此沉浸在《霓裳羽衣曲》華麗的舞姿中時,安祿山的叛軍打破了一片祥和的宮廷。
在大篇幅的愛情描寫中,洪昇將楊貴妃這一角色作了美化,這與陳鴻《長恨歌傳》中塑造的人物是不同的,陳鴻在刻畫楊貴妃時,有著“女人禍水”的傳統觀念,采用嚴肅、紀實的筆觸來暴露唐明皇晚年的酒池肉林、政治腐敗的場面面。而洪昇將她塑造為一個不僅面孔如花,而且深情多才的女子。
劇作第二十五出【埋玉】,對死前楊玉環的描寫極其細膩。寫她舍不得官家,寫她為保宗社,寧肯自己捐生,寫她叮嚀高力士小心侍奉明皇。一步一頓,動人心魄。悲劇主人公唯使人同情,才能收到悲劇效果。這些都為“李楊愛情”向“至情”方向發展。
《長生殿》比以前描寫李楊愛情題材的作品更為詳盡、深刻、細致、全面描寫了李楊二人愛情的成熟過程。白樸《梧桐雨》對洪昇創作《長生殿》有直接的影響,而梧桐雨在歌頌李楊愛情時,又寫到了楊玉環與安祿山的曖昧之情,這便消弱了兩人的“至情”之情,兩人的愛情并不純粹。而《長生殿》將兩人的愛情稍作加工,兩人之間的情感甚至可以超越生與死。
提及“至情”,不得不令人想起明代湯顯祖的經典劇作《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③《牡丹亭》是一部純粹描寫愛情的浪漫主義劇作,其女主人公杜麗娘為了和男主人公柳夢梅共結連理,從生到死,死而復生,兩人的愛情已是生死不可阻攔的,這一劇情設置令讀者為之震撼。但是兩人的感情道路上并沒有現實層面的艱難險阻,在兩人相愛中缺乏坎坷和刻骨銘心的現實描寫。
而《長生殿》的“至情”雖在結尾也有兩人列為仙班,永世為夫妻的浪漫主義手法,但是劇作還把愛情與政治相結合,以現實層面來說明兩人“至情”的現實性和真實性。
作者在刻畫兩人“至情”之情的同時,亦尊重現實,事盡其祥,將其歷史背景作出詳細交代。在愛情描寫方面,洪昇與白樸的意圖存在明顯差別。
白樸的《梧桐雨》是借歷史故事抒寫興亡之悲,是一幕“純粹的悲劇”。作者重視史實,通過唐明皇的藝術形象,概括一代興亡地變化。他直面現實的冷酷,絲毫不掩飾地表達唐明皇奪子妃為己有,玉環私通安祿山這些“有損形象”的事情。《梧桐雨》的主旨是向經歷過滄桑巨變的人們揭示更為沉痛的道理,即最高統治者的荒淫無道是導致戰亂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人們流離失所的直接原因。劇作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的生平經歷有著重大關系。
白樸1226年出生于汴梁,其時金王朝走向滅亡/蒙古國興起的時期,年幼就遭遇國破家亡的社會變故對他今后的思想產生著重要影響。所以,白樸的作品更多偏向國家政治、歷史興亡之感。《梧桐雨》中,白樸借“李楊愛情”,批評統治者荒淫重色的行為最終造成國家危難,是政治為主,愛情為輔的主從關系,主要是以批判李楊二人的愛情為主的政治劇。
而《長生殿》則把愛情與政治構成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關系。李楊愛情的發展與唐代安史之亂的發生和發展交錯構成,使人看到“逞侈心而窮人欲”的統治者生活而造成種種弊端的愛情悲劇,又使人認識到這些帶來的慘痛結果,是以政治、歷史為背景的愛情劇。沒有使全劇向極端抒情方向發展。在詳細描寫李隆基與楊玉環感情的同時,又給予歷史真相,使劇本在不失歷史內涵的同時,又有抒情感人之處。
劇作前半部分是描寫李隆基整日驕奢淫逸,不管朝政,在這里洪昇的態度是批判和諷刺的,但這并不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和創作意圖。作者還原安史之亂的史實,聯系當時真實的社會環境,將與之有關的歷史事件一一交代清楚。在極其宏大的背景里將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娓娓道來,一面肯定兩情相悅的甜蜜;另一面又客觀公正地對當政者不以天下為重進行批評。與此同時,還夾雜了對黎民蒼生的同情,對命運弄人地感嘆以及愛情江山不能兩全的惋惜。
白居易的《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濃的敘事詩,是站在人性而非理性的角度去塑造李楊故事中純粹的愛情,將敘事手法與抒情手法相結合,講述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唐明皇的荒淫誤國,引出政治上的悲劇,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與曲折所在,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長恨歌》的諷喻意味就在這里。白樸《梧桐雨》是一部以愛情為載體,批判統治者荒淫行為的政治劇,全劇在一片悲涼的氣氛中,還表現出作者對人生命運起起伏伏,曲折歷程地感嘆。
洪昇家道中落,少年時期接受了正統的儒家教育,也受到遺民思想地熏染。父親被誣陷流放,他為此奔走無果,在這期間他體察民間疾苦,看到和體會了社會現實的無情。
洪昇在《長生殿》中歌頌了一種生死不渝,“至情”到底的男女愛情。這當然不可能在李、楊的宮廷生活里出現,所以他只能借太真外傳譜新詞,來表達他的理想,反映作者當時比較進步的戀愛觀。《長生殿》并非單一展現愛情主題,還表現了李楊情感與國家社會的關系,這種情感不只是單薄的愛情故事,而是包含著更為深厚的情感。有研究者認為《長生殿》是以李楊情感之悲抒發國家興亡之思,在表現“李楊至情”的同時,揭露帝王的縱欲誤國行為,從而批判封建統治者的昏庸無能,以及賊臣亂子的痛恨,使盛極一時的唐王朝逐步走向衰亡。在作品中影射和反思了明代滅亡的教訓。除此之外,《長生殿》的多重主題還表現在對民間百姓的同情和對人生的思考。
前文提到【進果】一出,飛千里送荔枝的背后是“一路上踩踏田地禾苗、傷害百姓。可憐的算命先生雙目失明,被奔馬活活踏死”。④真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明皇過度沉迷于美色的行為,帶給我們更多關于人生與愛情的感悟。在追求美好愛情的同時,應該兼顧國家事業,不忘自己為國為民的職責所在。
洪昇在吸納和借鑒前人演繹的李楊愛情故事的基礎上,創作完成了具有總結式的傳奇名作《長生殿》,作者把李楊的“釵盒之情”渲染為“至情”之情,并且再現歷史,真實地描寫歷史事件,把愛情與政治相結合。在劇中刻畫出深情美麗,富有才華的理想女性楊貴妃與專情鐘情,縱情誤國的唐明皇。作者運用雙線結構,構思嚴謹,在推崇湯顯祖所倡導的“至情”理念的同時,還濃墨重彩地揭示了李楊愛情的政治背景,于是愛情線與政治線相互交錯,互為統一。《長生殿》長達十余萬字,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愛情、歷史變遷、人生變化的感悟,可謂是一部氣勢浩大的曠世巨著。
注釋:
①洪升.長生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②洪升.長生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③(明)湯顯祖.牡丹亭[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8.
④洪升.長生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