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夏潔 王福云
(青島理工大學,山東 青島233033)
“髹漆成器”一說自古以來就有記載。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便已出現,源起新石器時期,歷經多朝,取得了相當高的藝術造詣。是中國的藝術史上一筆不可磨滅的成就,并對其周邊國家,譬如日本漆藝,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漆器涉及范圍極廣,主要包含日常用品,工藝用品,家具等。工藝及材料和風格也隨著多朝的不斷改良與精進逐漸豐富起來,并有著獨有的地域特色,以及因地制宜的特點。
隨著現代工業化的發展,漆器的傳承發展狀況大不如前。其主要原因是難以適應快節奏且低成本的工業化發展現狀。其過高的成本以及繁瑣的制作工藝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最大原因。再加之漆器傳承的特殊性——極高的人工成本及對工藝的嚴苛性,傳承人往往需要多年技藝的磨練以及一脈的相承,且制作時間過長。而歸根究底,社會的重視度不夠也成為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隨著國家的重視和支持,社會各界對于非遺傳承發展進行了多種的嘗試,例如非遺與文創產品,與服裝,與陳設的結合等等。在原有的文化底蘊和傳統工藝下,結合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作出一些改變,這樣的靈活轉換并運用的形式就稱為“非遺活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技術的發展以對社會帶來巨大改變。例如互聯網,大數據等,而近年來VR等虛擬現實技術更是在社會各界領域中結合跨學科的理念創新發展并占有一席之地。
在新技術的背景之下,虛擬現實技術和傳統文化結合,能夠帶來更大的影響的成就。該方案便是從傳承和發展漆器文化的角度出發,利用互聯網和虛擬現實展示技術,整合虛擬博物館平臺,建設展示漆文化的數字化展館。本項目的研究旨在運用現代新技術和設計理念,借助“互聯網+”,運用虛擬展示技術、建設虛擬云展館,在宣揚非遺傳承與保護的同時,以最為“通俗”的方式走入人們生活,以積極弘揚瀕危非遺傳統工藝保護與傳承,努力促進文化多樣性,推動漆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近代以來,我國漆器的傳承遭遇困境,頻頻受阻。民眾重視度不高,漆文化普及度低依然成為首要問題,要”傳承”先要”傳播”,而要“發展”就得要先“研究”。因此漆文化傳承迫在眉睫。然而,普通大眾能夠了解漆器文化的途徑少之又少,除了少部分的美術學校中有開設“漆工藝”的專業之外,博物館和文獻資料成為主要的接收漆文化的途徑。而文獻資料的復雜與繁瑣致使漆文化難以推向普通大眾,自然博物館就成了大多數的人選擇。
傳統博物館多設有漆器展區,但所陳列的文物種類、朝代等內容都不相同,這便意味著,大眾所接受到的漆文化并非完整和流暢的,是“碎片化”的。而地域相隔距離的問題也成為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上的考慮,這致使人們所能接收到的漆文化極其有限。這便是“空間和時間”上的特點,也是傳統博物館無法避免的劣勢。
從文化傳承來說,非遺文化有著“非物質性”的特點,這意味著相較于直接的保護對象,非遺的保護將更加困難,如幾代人口口相傳的技藝,制作工藝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這也是傳統博物館的局限性,及展示空間有限,能夠放進藏館的只有實實在在的器物,而那些世世代代的延續的工藝無法以“動態化”的形式更為鮮活的展示于大眾的眼前。
對標上述傳統博物館,我們的虛擬展館實現了“完整性”和“連貫性”,大漆文化以歷史軸的形式引導著觀者,其不同時代的衍生物都以多種形式展現在大眾眼前。在“時間和空間”上,線上虛擬展館的優勢則在于無需奔波各地,隨時隨地便能觀展。
動態化的優勢:“活態性”也是非遺文化最大的特點之一。這也是傳統博物館的局限之處。而“虛擬展館”的虛擬3d的構筑形式,以及動態化圖像的結合則能彌補這些缺陷。
展品的豐富:除了傳統的漆器藏品之外。現代文明下所產生的與漆文化相結合的文化產物,都有所呈現。在內容上豐富更甚。
體驗性的增加:通過視聽結合的虛擬現實技術對“視覺”,“聽覺”等感官的處理,對環境,燈光,展館環境構筑的方式,使觀者身臨其境。
“數字化轉型”(DIigital Transformation)成為近些年來的一個趨勢,數字化是指代以計算機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涵蓋計算,儲存,傳輸以及交互的形式。《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中提到,“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共享。”總的來說,傳統方式到數字技術的一個轉變就是紙質轉信息,線下轉線上,人工轉系統等,做到降低成本,降本增效。
轉到文化層面上,2005年我國出臺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中提到申報項目須提出切實可行的十年保護計劃,并承諾采取相應的具體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建檔,保存,傳承和傳播。其中傳播則是利用節日活動,展覽等形式通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的宣傳,加深公眾的認識和了解,由此起到促進文化發展的作用。
綜上所述,存儲成為數字化與文化保護的共性,而信息交流和傳播則是另一個交點。因此,數字化文化展廳成為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可行性措施。
數字化應用在文化保護上并非個例,“Google Arts Culture”為Google公司研發的數字化展品展示手機端軟件。其中所運用到了全景圖及展館形式,通過全景圖以及數據收集整理等形式實現博物館復刻,在該APP界面中通過選擇不同的博物館了解到該藏品的簡介和說明。除此之外還會在部分有臨時展廳的部分開啟同時期的線上展區。除了以滿足一些無法到場的愛好者的遺憾之外,也是對展區的有效信息化保存對文化更廣泛的傳播也有著更積極的影響。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最早由美國VPL公司創始人拉尼爾提出,又稱靈境技術或者人工環境。其中涵蓋了計算機仿真技術,傳感器技術,網路并行處理等技術等,其通過計算機模擬環境來做到環境沉浸感的基本實現。其五大基本特征分別是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構想性以及自主性。其中沉浸性是通過環境模擬達到身臨其境的感受。交互性是指用戶模擬環境內的可操作性,通過環境的反饋來達到環境與使用者的交互性,多感知性則是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實現。
在數字化的基礎上,我們充分利用了虛擬展示技術的優勢,從形式上創新,表現上豐富,以多感知形式,從視覺上,聽覺上(音樂,音效),多方位的增加體驗性與趣味性。
展館的搭建,首要任務就是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建檔。圍繞展館中心就是漆器歷史背景。以時間為線,引出不同時代的漆器的發展,其中包括該時代漆器工藝的變化與發展,各時代工藝的區分,出現原因,應用范圍,該時代漆器相關機構的出現與發展等。在時間線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時代引申出相對應的各大博物館展品,各大工藝詳解。設四大漆器展區,其中包括四大漆器的歷史發展歷程,工藝詳解,現存展品,四大漆器傳承人等。設當代漆器展區,其中包括現代工藝,漆器類文創產品,漆器的活化案例,以及其他漆器傳承人。另設海外漆器,從工藝,背景,展品等多個方面集合。除此之外,還設有大眾征集區,其征集內容包括制作視頻,藏品圖形資料等。
Stetch Up與光輝城市為主要使用工具。Stetch Up是一套直接面向設計方案創作過程的設計工具,主要作為場景搭建的工具來使用。而光輝城市則是一家VR建筑設計平臺,支持渲染和生成VR虛擬漫游三維實景的工具,是最終實現沉浸式體驗展館最主要的應用工具。
除此之外,最終所用到的Venus,也是光輝城市旗下的配套工具,主要支持全景故事生成。作為最終終端輸出的工具。
在展區的布局上,采用渦狀的方形布局與外圍方形空間套合的方式,以中心的漆器歷史為主線,加之延伸出的展品工藝。渦狀的尾端設通道與當代漆器展區相連,(最末則是海外展區)以此達到歷史的連貫性。展館的入口一共兩個方向,通往三個地方。一方需沿著渦狀前行,通向最中心。同樣的在這一個方向設有四大漆器的展區。而另一個方向通往大眾征集區和海外展區,與當代漆器展區相連。環環相扣的同時,也能讓用戶可以直達想要去的區域,避免重復路程以及行程繁繞等問題。
根據不同的用戶端,我們提供不同的觀覽方式,其中包括VR,3d立體漫游,全景圖,PC漫游,全景動畫,AR文本匯報等。這樣不僅僅能擴大受眾群體,還能根據不同設備的特點做出最優化的調整。例如手機端的優勢在于隨時隨地參觀展覽,方便簡潔,且對設備要求不高。PC端則可提升效果,增強體驗感,空間感更強。至于VR,則能夠體驗更沉浸式的體驗,在感官上得到更好的升華。
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新技術跨學科,跨領域的發展趨勢已勢不可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也應順應時代,打破傳統的理念,結合新技術的背景,推陳出新,才是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