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尊
(廣西欽州曉尊陶藝有限公司,廣西 欽州535000)
自古以來,杯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來喝茶飲酒的。有史以來的杯賽有平底,圈足和高足三種。早期的杯子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均有所發現,其中包含了陶制杯。戰國至漢代出現原始青瓷杯,該時期,杯多為橢圓杯,淺腹,長邊有扁耳;隋代杯多為直口、餅底的青釉小杯,以唐代三彩秈陶及紋胎陶杯最為典型,當時還流行以盤帶數個小杯組合成一套的飲具。宋元時多直口、淺腹、圈足或高足。唐時的茶盞也叫“甌”,陸羽在《茶經》中說:“甌越州上,口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之差”,可見越窯盞的大致形狀。宋趙佶皇帝在《大觀茶論》中直言:“盞色青青,玉毫條達者為上。”有玉毫條者,即人們常說的兔毫盞,產自福建建陽窯。明后到近代喝茶用的器具改叫“盅”,此時期的盅形態各異,變化多端,尤其是元末明初無耳“盅”的出現和盛行,當時的無耳杯普遍運用于官僚墨客的茶桌上,也就是當時的“文喝”。
現代人普遍把茶具器皿套餐分為:一壺(盞)一一杯,一壺(盞)二二杯一漏一公道,一壺(盞)四杯一漏一公道和二壺(一盞)六杯一漏一公道等。無論是這一套還是那一套,套件中都缺少不了那一杯子,茶杯是從明后期用來喝酒喝茶的“盅”分化后而來的,分化后的茶杯就只私茶職了,所以茶杯的作用是用來盛茶水的。在品茗中,茶杯有一段演繹是:靜聽入杯聲,凝神杯中水,舉杯獨聞香,閉目作思狀,輕抿杯中茗。這是整個喝茶過程中最精采的部分,而這個過程中動用了手,耳,眼,鼻,嘴,還有其中的神態等都多肢體組合,也是最享受的部分。
綜上所述,假設把冠冕堂皇的壺比作王者,那杯就是王者身邊兼職信使的侍者。
那么,陶做茶杯和其它物質做的茶杯有何區別呢在日常中,我們普遍通用的茶杯有玻璃杯,瓷杯和陶杯。玻璃做的杯子便宜,批量生產快、取材方便。在泡茶、泡100℃以下的溫度玻璃中的雜質不會溶解到水中(食品級玻璃),還有就是用側面可以觀察到茶水的顏色、透明度和純度:瓷制的杯子的優點是細密堅硬,輕巧,不易磨損和破裂等,在180℃的水中不產生溶性物。在泡茶沖水的拿捏過程100℃優于玻璃杯,但在察顏觀色上由于沒有“透性”又劣于玻璃杯。
陶杯首先去掉一個分數就是沒有“透”性和“觀色”性。在我國黃河流域、廣西桂林、長江流域、湖南、江西等地均發現了現存最早的出土陶器殘片,距今約為9000-10000年左右。陶器的發明不但方便了古代人的生活,還鞏固了其生活方式,而陶杯屬于飲器類造型。新時期時期早期雖然出現了陶杯,但直至新石器時代晚期,才大批涌現陶杯,尤其是長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遺址、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遺址以及我國西南、東南、北方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都出現了精美造型的陶杯。然而陶制器皿作為人類手工制品之鼻祖,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光圈,山東省博物館所收藏的蛋殼黑陶杯,屬于山東龍山文化的標志陶器,更是我國古代陶藝的頂峰。這些陶器的壁非常薄,猶如蛋殼,因而被稱之為“蛋殼黑陶”。蛋殼黑陶,主要是指陶器的杯壁薄如蛋殼,一般泛指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薄壁黑陶杯。蛋殼黑陶杯杯口大,是其顯著特征之一,而且其杯柄、杯體底座等部分均呈現圓潤、端正之態。讓人稱道的是,蛋殼黑陶杯杯壁之薄是無人可復制的程度,厚度均為0.3-0.5mm,其沿口最薄,為0.2mm,其唯一缺點是杯壁厚度并不均勻。杯柄稍厚,用于稱重,但厚度均為1-2mm。蛋殼黑陶杯高約15cm,重量為50-70g,有些重量還不足40g,通過上述數據證明,蛋殼黑陶杯是我國古代最薄、最輕的器皿。黑陶杯器表光澤、器壁薄而均勻、制作精美、造型優美、器形規整,均令人嘆為觀止,總結便是“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磐、亮如漆”,我們可以領略4000多年前黑陶制作工藝的極致之美延革至今的陶制器。
除了蛋殼黑陶杯之外,較為出名的還有紅陶杯,其是石家河文化其中一部。石家河文化屬于長江中游地區的一種新時期時代晚期文化,因紅陶杯等特色文化而令人注目。紅陶杯有凹平底、平底、空柄、圈足、實柄、三足等多種造型,有學者將其分為七型十二式。紅陶杯形體較小,無論何種造型,均具有共同的特點。凹平底、平底造型的紅陶杯高約10cm左右,而空柄、實柄等高約10cm左右。紅陶杯均為紅色泥質,胎多較厚,呈敞口狀,素面,雖然其形制有所差異,但卻能一目了然鑒別其與其他器物。紅陶杯可以說是古代典型的器類之一。
1992年,北京大學考古系曾在淮河北岸的駐馬店楊莊遺址的石家河文化地層中發現諸多中形狀各異的紅陶杯,其特征與江漢地區的紅陶杯無異。雖然到現在,人們對紅陶杯的具體用途尚未有定論,大部分人將其視為普通飲茶、飲酒的器皿,而隨著陶杯器皿的不斷深入研究,人們發現,陶杯與納西族的殉情祭風有一定的聯系。在祭風儀式上會備置數件小杯、小碗,內裝有茶酒,雖然杯碗造型并不精致,但與石家河文化中的紅陶杯制作相似,只是顏色和質地有所差異,形象各異。祭風儀式屬于納西族的宗教活動,可見,陶杯的用途除了能夠飲茶、飲酒之外,還能用作于宗教活動的專用品①。在一些墓葬中也能發現一些微型杯體,與石家河文化中的紅陶杯形狀、大小相近,這也進一步證實紅陶杯的宗教活動用途。漢代早期的釉陶器也是著名,在秦漢時期,手戰亂的影響,原始陶器的工藝出現中斷與失傳,原始瓷出現了工藝、品質方面的退化。但釉陶器卻為陶杯開啟了一個新篇章。釉陶杯雖然胎質不夠細膩,釉色暗淡,胎釉結合較差,還存在嚴重的剝落現象,但其器形精致,杯腹口微斂,造型精巧,仿造的是金銀器形,盡顯端莊富貴之遺風②??梢?,每個時期都有不一樣的陶杯造型,且均屬于典型之作,隨著陶杯的不斷發展,陶杯的造型更為多變、精美、小巧、堅固,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樂趣。
從制陶的材料和制陶工藝分析,是一種含鐵且呈黃褐色、灰白色、紅紫色等色澤,可塑性好的粘土。礦物質常常被稱為陶泥(土),主要成分為蒙脫石、高嶺土。陶瓷泥(土)燒成的杯子叫陶瓷杯,瓷泥燒成的叫瓷杯。用陶泥(土)和瓷泥(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通過配料、成型、烘干、焙燒等工序制成的器物,均可稱為陶瓷。不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陶制和瓷制種別。陶杯在燒制過程中,由于陶泥的在熱脹冷縮的作用,使泥分子之間產生空隙,這些不確定的,肉眼看不見的小孔道像一道屏障,起到了隔熱的作用,所以在品茶過程中極少燙到手,此優點一;其二是優質的陶泥做成的陶杯所含人體所需諸多微量元素在熱的作用下,釋放到茶水中;其三是陶泥價格低廉,利用方便;陶杯的在制作中還可以壓光、書畫、雕刻等,總之陶制杯俱具有其本身的優點和特性。
杯由于壺的產生,從原始的主角漸演化成配角,直至今天,人們在買茶具的過程中,只考慮了壺體的形象變化和對壺的喜好,茶杯到了欲有可無的境地。2000年7月,江西大余縣胡潤生用微刻技藝、歷時一個多月,在-套(5個茶杯1個茶碗)工夫茶具上“寫”完了唐朝陸羽的《茶經》全文共計7233個字,并榮獲世界吉尼斯紀錄。
瓷的光潔明亮,陶的古樸厚實。筆者自前年開始拭心研究,用欽州獨有的白泥、紫紅泥經自然風化后,混合球磨,過篩、抽漿壓濾、真空制成泥,去陳腐后,手工精制了一百個50CC容量的陶杯,陶杯為圓柱形,中間為鼓狀,高度和口直徑均為50cm,底直徑為42cm,未燒制前質為0.75g。成品后的杯子,表面為亞光,整休簡潔流暢,顯得莊穩厚重,成品杯重50g左右,拿在手中有-種墮度,手感宜人,沖開100℃的水后,由于有0.30cm的杯壁,茶者持杯手感只有40℃左右的溫度,把捏間,總有種愛不措手的感覺。
最近幾年,通過科技人員的考察和化驗,除了上述鐵、鋅、鈣、鍶等元素外,陶土的品位是:SiO2(64-65%),AL203(16%-17%),Fe203(5.1%-6.8%),TiO2(0.84%),還有少量的MgO,SrO,CaO,KO,NaO和其他有色氧化物。可見,欽州陶土礦石品位的獨特性決定了其獨特的物理優勢:土質細膩,可塑性好,坯料強度高,爐子支承能力強。這樣才使英雄大有人在,精湛的技法,精湛的技藝才有施展的余地。
另外,生坯強度較高,其坯體表現也非常優秀:堅而不脆,硬而不散,柔而不軟,韌而不粘,手隨意搓捏捏造;而爐身支撐性強,可根據需要燒成任意尺寸的陶器,不至因爐身高溫而爆裂,或熔融下塌變形③。按照相變理論,在1400℃以下的氧化氣氛中,陶土中的氧化鐵、二氧化硅、三氧化鋁等成分不會產生液相,也不會形成共熔物,而陶土中的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等成分,在100℃左右,就會形成液相,在合適的爐溫下,這種液相與高熔點的固體物質相互滲透。在特定的氧化還原條件下,硅化物發生玻璃化,呈晶狀轉變,三價鐵變為二價鐵,并與硅酸根形成硅酸鐵。如此,陶器質地的堅硬堅硬,致密度的光潔度和色彩的萬千變化都表現得淋漓盡致。陶杯成品后被界內朋友爭搶,此后兩年,筆者手工制作的陶杯都是壓單訂制,從來都是供不應求,這足以體現陶杯的精貴。
注釋:
①劉威.考古所見濰坊地區蛋殼黑陶杯[J].收藏家,2020(08):43-48.
②舒文照.云南華寧陶的制作工藝與發展現狀[J].神州,2019(15):54-54.
③朱梅.商周時期青銅器造型對現代工藝品造型設計的影響與發展[J].環球首映,2019(005):22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