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傳媒學院,河南 鄭州451464)
國家主流的融媒體建設從2014年開始已經基本覆蓋了央媒的數字傳播領域①,到2017年已經基本建融媒體的“中央廚房”。因此,本研究的語料采集和文獻采集都從2014年開始。
在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中通過高級檢索,主題詞為“新聞語言”,時間不限,檢索C刊和核心期刊的數據庫,共456篇文獻;時間限制為“2014-2020”年,檢索C刊和核心期刊數據庫,所得文獻共97篇。根據關鍵詞共現網絡圖對比可以發現,2014年以后文獻開始關注“語言規范”、“規范化發展”、“新聞媒介”、“媒介環境”和“新媒體時代”等,這些是當前學界較為新鮮的研究熱點,但缺乏以媒介變化為基礎的新聞語言的定量定性的調研和分析。
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語言學方面②,二是語言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如將新聞語言納入應用語言學的范疇,基于“優選論”理論而進行研究新聞語言的修辭及變異修辭;或基于語法理論來研究新聞語言的特征和規范;也有基于語言學和新聞學的交叉學科的研究,如研究不同媒體的新聞語言的特點、新聞語體的研究、新聞語言應用研究等。
由于融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全媒體業態的形成,媒介環境變遷下的新聞語言研究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有研究發現,不同的媒介發展會影響新聞語言的變化,新聞語言在全媒體時代的傳播渠道寬廣化、受眾多元化③,表現形態也更加多樣化。因此,可以說媒介生態環境對新聞語言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融媒體環境中新聞語言發展出現了新的態勢,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新聞語言便具有其獨特之處。
在融媒體環境下,網絡上傳播的新聞具有獨特性,但如果是傳統媒體的電子版與傳統媒體的內容和樣式無任何區別,因此本研究不做過多關注。本研究主要關注在社交媒體上呈現的新聞語言的發展特點以及如何規范。
除了傳統媒體之外,社交媒體是用戶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因此本研究以2014年以來社交媒體(以微博、微信為主)上的新聞為樣本,選取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浪新聞、頭條新聞、澎湃新聞等在微博和微信平臺上發布的新聞語言為語料來源進行文本分析,來描述社交媒體平臺上新聞語言的現實特點④。
以往對網絡新聞語言特點的研究多集中在語言風格方面,比如有一些學者發現網絡語言具有新穎、形象和簡約等特點。新穎的特點主要體現在詞匯創新方面,如各類詞語的創新用法、新詞的出現等,還有新聞語篇樣式的新穎性,主要體現在傳統紙媒所無法實現的“多媒體”性,動態圖甚至小視頻和語音、音樂等語言形式,較傳統媒體而言更新穎、生動,有吸引力。生動形象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大量表情符、表情包、動態圖的使用,以及語音新聞、配樂等聽覺信息與文本信息共存,這樣使新聞更具有多模態性,易于傳播。經濟性主要是因為網絡溝通中追求高效和便捷而想辦法簡化語言符號,例如新創的網絡縮略詞、字母縮略詞、數字諧音詞等;再如微博中“新華網”賬號和微信公眾號“新華社”會發布只有一句話的新聞,這與傳統媒體的新聞語篇形式完全不同,它們的這種新聞語篇形式簡約,能快速傳播,有震撼力。
在此基礎上,我們對收集到的語言素材進行文本分析,發現網絡新聞語言的特點主要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相匹配,并且與網絡媒介平臺的特性有相通之處。
融媒體環境下,新聞語言的構成方式具有多模態性。單模態是指只有一種模態符號組成的網絡語言,如文字型語言、數字型語言等。多模態包括視覺模態、聽覺模態、嗅覺模態等,是指由兩種以上模態組成的網絡語言,如圖文語音混合型、小視頻等。
1.單模態型網絡新聞語言
一般的網絡語言中,單模態的新聞語言主要是文字型語言,包括數字型語言、漢字型語言和字母型語言,這些語言類型也影響到新聞語言的樣式。數字型語言即用數字代碼的來表情達意,常用的數字詞是利用數字的諧音來表示一定的意義,例如“886”就是“拜拜咯”的意思,這樣既能提高鍵盤輸入的效率又能起到節約流量的作用,故而很快在網絡上流行開來。但是在新聞傳播中,數字型語言因其“密碼性”而不易被大眾理解,因為不宜在新聞語言中過多使用。
為了提高效率,網民還創造了新型的縮略詞來減少敲擊鍵盤的次數,例如“人艱不拆”、“十動然拒”、“不明覺厲”等。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些詞是違反了漢語語法規則的,是不規范的用法,然而在新聞中使用一些網絡新詞和熱詞,吸引網民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感情共鳴,容易提高新聞的傳播效率。字母詞、數字型語言、自造的縮略詞等語言形式不宜在新聞中過多體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漢語中一組縮略字母能組成很多種不同的詞語,在新聞傳播中不能直接表達清楚事實,容易發生誤傳、謠傳,不利于新聞業態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另一個原因是一些字母詞的出現是來源于網絡上一些群體或“小圈子”,屬于社會語言變體甚至是“行話”,如果在大眾傳媒中使用這樣的語言,如何體現大眾傳媒的普及性?如何實現大眾傳媒“傳遞新鮮信息”的功能?
2.多模態型網絡新聞語言
多模態的語言形式豐富,是視聽模態相結合的形式,因其傳遞信息時更加高效、生動形象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這樣的網絡語言形式自然也影響到了新聞語言在融媒體平臺傳播時的語言構成方式和語篇樣式。
多模態語言充分體現了網絡語言具有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特點,融媒體和網絡新聞語言的發展完全離不開科技的發展。相對于傳統的手寫、印刷等傳遞信息的模式,現代網絡科技和、人工智能技術等與藝術和語言的結合對網絡新聞語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某種角度說,網絡新聞語言的傳播和發展是依托于技術而發展的,因此,融媒體環境中網絡新聞語言不是單純的語音或文字,還是具有多媒體文本等超文本的內容,應該算是一種融媒體的藝術,天然具有多模態性。
以往的研究發現網絡新聞語言語體風格出了傳統的新聞風格不同之處,傳統的新聞語體的基本風格是客觀、精確、簡潔、嚴謹,對樣本語料的文本分析發現,社交媒體上的網絡新聞語體受到了網絡流行語的影響,風格多樣化,具有互動性,例如咆哮體、甄嬛體、淘寶體等不同的語體風格。然而網絡新聞語言的發展必然會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變化,直播平臺、網絡新聞平臺、網絡文學網站、視頻網站等的興盛使網絡語言出現了一種新的語篇形式,即評論和彈幕,這類語言形式非常具有互動性。彈幕和評論的出現使網民的群體性特點更加突出,在新聞評論中網民之間的互動加強了群體之間的聯系。因此,在出現社會熱點事件時,在評論中網民通過互動而形成各種觀點聚集。
互聯網技術的開放性給網民們提供了可以跨越時空、跨越傳統的信息不對稱的鴻溝的機會,使隨時隨地發表評論與他人和新聞發布者之間的即時互動成為了可能,真正實現了麥克盧漢說的“地球村”。在這樣的信息傳播環境中,人人都成為了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新聞受眾的觀點和想法能及時、有效地被傳遞出去。因此,從這個角度說,網絡新聞信息的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就已經受到網民的影響,新聞制造者和受眾之間不再有傳播的壁壘,具有極強的互動性。
“網絡語言的交際功能不僅局限于人際溝通中的信息和情感交流”,網絡語言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社交功能,因為網絡語言“與群體傳播緊密相連”。因此,網絡語言的社交功能促使了網民對語言符合等各類符號的聯想,擴大了符合的聯想功能,從而導致網絡語言符號所承載的意義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多是情感表達。
隱喻就是用一個具體概念來理解一個抽象概念的認知方式。在網絡新聞語言中也有很多表達是由隱喻形成的,尤其是新聞標題,例如標題中的“還有這種操作”,這句本為網絡流行語,意思是“居然有這種套路”,這就是由“知”域投射到“行動”域的隱喻⑤。不直接用“套路”這種概念詞直接表達,而是通過“操作”一詞來委婉地表達“不可思議”的情緒。
網絡上的“圈”或“群”使網民天然具有群體性和社交性,在這樣的群體中網絡語言具有匿名性和復雜性,而網絡語言的社交功能,注重信息的發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之間直接的意義交流,能夠引起網友情感共鳴的語言就能得到快速傳播,在網絡新聞語言中有限度地使用有積極效應的網絡詞匯能夠加深媒體與網民之間的感情,有利于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發展。
總之,網絡語言在社交過程中不斷變化,形式和意義不斷疊加、擴大或縮小或通過隱喻而發生不斷的演繹,產生極大的傳播效果。這種變化逐漸影響到了網絡新聞語言的詞語使用和語法規則。學界對網絡新聞語言的態度不一,有的學者贊成新聞語言使用網絡新詞語、網絡熱詞等;有的學者批判這種現象,認為新聞語言不該媚俗;有的學者持中立態度,建議有選擇地使用。因此,在不斷變化的媒介環境中,新聞語言的使用規范值得進一步進行研究。
注釋:
①王昕.媒體深度融合中的“中央廚房”模式探析[J].現代傳播,2017(09):125-129.
②段業輝,李杰,楊娟.新聞語言比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③楊文全,胡琳.“文眼”之眸:新聞標題修辭格的優選[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4):158-160.
④鄒曉玲.全媒體時代我國新聞語言的多元化變遷及其對傳媒語言規范的啟示[J].編輯之友,2014(11):63-66.
⑤陶曉麗.全媒體視角下新聞語言發展趨勢[J].新聞研究導刊,2017(0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