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競源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廣西 來賓546100)
廣西省是我國多民族匯聚的大省之一,歷經時代多年的發展,不但積累了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還創造了很多優秀的區域音樂類非遺資源。目前我國針對各種區域音樂類非遺資源,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運動,廣西省也不例外。廣西科技師范學院采取了很多措施來開展該項工作,比如對區域音樂類非遺資源進行調查挖掘,搜集整理材料和搶救等,這些措施的實施開展,讓廣西省的區域音樂類非遺資源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區域音樂類非遺資源中,民族音樂具有較高的地位,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全球一體化進程和兩部大開發的迅速發展,廣西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也受到了較大的沖擊,整個民族文化生態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壞,有些民族音樂已經逐漸消失甚至是瀕臨消亡,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讓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是值得深思的問題,音樂教育是音樂文化進行傳承的主要渠道,所以我們要讓這些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就必須是大力發展音樂教育,不管是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高中教育階段,都應當充分加強音樂教育,讓學生們加入到非物質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來。
廣西省是我國的一個多民族聚居自治區,這里生活居住著很多少數民族,比如說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還有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正是因為少數民族眾多,所以遺留下來自己獨特的神話歷史,歌謠音樂,舞蹈戲劇,還有一些雕刻剪紙,刺繡,印染等民間藝術,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禮儀節慶,體育競技活動,歌圩文化、壯錦藝術、花山壁畫、山歌文化及銅鼓藝術等各種區域音樂類非遺資源。這些藝術文化,既是歷經多年沉淀而來的祖先智慧,又是現代社會意識形態的代表,所以這些文化也被稱作是原生態的文化空間。這些區域音樂類的非遺資源,是廣西各民族多年來的智慧結晶,又是各大民族進行傳承發展的文化瑰寶。國務院公布的三批國家級區域音樂類非遺資源名錄的數據通過分析發現,廣西省的非遺音樂資源高達37項以上,由此可見,廣西省確實是一個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的區域類音樂非遺資源寶庫。
廣西區域音樂類非議資源項目代表性傳承的人數很少,而且很多都是音樂文化代表性的傳承人。音樂類非遺資源的主要傳播方式是代代相傳和世代相傳,而區域音樂類的非遺資源,活態性較強,必須有人去繼承,但是廣西音樂文化代表性傳承人的年齡比較大,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人年齡都在60歲以上,老齡化嚴重,隨時可能出現后繼無人的情況,傳承工作較難開展。
區域音樂類非遺音樂文化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情感交流,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進步和發展。目前,我國的非遺音樂主要是通過高校的音樂教育來傳承的。對于學生們來講,加強音樂教育可以提升大學們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將理性和感性結合在一起,慢慢培養學生的民族心理素質。廣西國是一個多元化民族國家,各種音樂文化種類繁多,非遺音樂文化是當地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且遍布全省,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可以讓學生加強對民間精神文明的認知。
近年來,廣西的很多高校其實并不是十分重視非遺音樂的學習和研究,所以廣西民族音樂的發展一直停滯不前。高校的智力資源比較豐富,如果將區域音樂類非遺音樂文化和高校音樂教育結合在一起,就可以讓非遺音樂傳承更好地傳承下去。在專業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是一門基礎性較強的課目,對學生進行民族音樂教育,可以增加學生們對歷史文化的認知,讓學生們從中感受到高尚的道德情操。除此之外,在時間學習中還可以培養學生們的集體榮譽感,幫助學生們更好地了解社會了解世界。區域音樂類非遺作品是一種人文性較強的活態文化遺產,它主要是一種以人為核心的經驗和技藝。非遺有其獨特的特點,不會脫離民族生活方式,而且以身口相傳作為主要的文化延續方式,在非遺傳承過程中,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人才是非遺音樂能夠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源,所以,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生,在工作和教育中,以加強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為己任,為區域性非遺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在課程設置中,地域音樂傳承是核心,綜合課程設置,綜合實踐和評價體系等各個方面,在應用型高校轉型的基礎上,創造出地方特色較強的地方音樂課程。
區域音樂類非遺資源課程體系建設必須兼顧實用性和實踐性,這樣在學生們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夠對各種不同的非遺音樂演唱技巧和演奏技巧,有一個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給創新創業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廣西非遺音樂概論》課程的開設,是音樂學院所有專業學生們的限選課程,該課程總共分為六章,分別是民歌、歌舞音樂、戲曲音樂、說唱音樂、民間器樂及宗教音樂,章節內容的篩選上,只要是圍繞國家級的非遺項目展開的,也會融入一些省級非遺項作為補充,整個教學大綱比較合理完善。通過對《廣西非遺音樂概論》課程的學習,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了解非遺音樂的機會和平臺。通過系統的學習,學生們能夠對晉北地區音樂類區域音樂非遺資源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知,從而為他們以后從事非遺相關工作提供知識儲備。除此之外,在《視唱練耳》、《合唱指揮》、《器樂排練》、《鋼琴演奏》等課程中,也有融入一些晉北非遺音樂內容,這些課程的開展,大大提升了學生們的非遺音樂感知能力,學校還定期邀請非遺音樂演員為學生進行演唱和指導,讓學生們熟悉非遺劇種的表演規律和表演方式。
音樂會、畢業實習、社會性文藝演出、專業比賽,這些都可以看作是音樂學院的實踐教學。將時間體系建設個非議音樂理論的講授結合在一起,其實就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有助于實現課堂和舞臺的互動交流和溝通。對于學生們來講,音樂學院主辦的音樂會,是學生們專業技能鍛煉的舞臺,在音樂會的節目篩選上,可以適當增加區域音樂類非遺資源的比例,給學生們提供更多機會,也可以邀請專業的非遺演唱團成員和學生們同臺演奏,讓學生們對非遺音樂有一個更好的認知。
建立評價體系不可盲目,而應當根據區域類非遺音樂的特點來進行,要遵循區域音樂類非遺資源自身的發展規律,既不盲目已從西方的音樂體系理論,又不能設立單一的考核形式進行考核,而應該建立一套和非遺音樂配套的評價體系,這對于非遺音樂課程的建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評價體系建設過程中,應當把培養實踐型人才和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工作核心,加強對學生的非遺音樂實踐考核,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要建立舞臺實踐和理論知識相結合的雙重考核機制。一般舞臺實踐會以音樂會的形式進行,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選擇性參與。一般來講,課程音樂會考核大部分是在學期的期末進行,老師會結合教學情況和人才培養目標,來制定出考核主題,考核范圍和表演要求,讓學生進行自由組合或者是進行片段表演,考核標準跟課程音樂會是一樣的。音樂理論知識的考核則是以提升學生問題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目的而進行的考核,在這個考核中,提倡將課堂所學習到的基礎知識和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各種現實問題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思路。比如說區域音樂類非遺資源源在傳承和發展中的現狀和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實現現代音樂和非遺音樂的融合,如何讓非遺音樂得到長久健康發展等,讓學生在理論知識的考核中,能夠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更好地進行思考,為以后從事相關非遺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將中國傳統音樂教學和去與音樂非遺保護結合在一起,是我國地方藝術院校專業音樂教育在創新發展路上一大進步。在廣西科技師范學院的傳統音樂教學體系中,融入區域音樂,還可以采取編寫相關教材,完善改進課程,請非遺傳承人進高校課堂等方式進行,還可以開展與它相關的課題科研。對于高校來說,要更好的實現區域音樂非遺的傳承保護,就必須對區域音樂非遺的現狀了然于心,實行本土化的高校教學理念,向傳統音樂教學的新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