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思蕊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 渭南714000)
目前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了教學的效果,主要是一些教師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理念比較陳舊,課堂教學中還是以教師的單方傳授為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注重對音樂知識與技巧的學習,忽略了對學生音樂審美和音樂素養的培養,使課堂學習枯燥乏味,沒有體現出學生對音樂的真正喜好和需求,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些學校存在著音樂設施陳舊、教學設備落后的情況,此外,也還存在音樂課時間被其它科目占用的現象,這些都影響了音樂課的教學效果。
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特征,趣味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有效方式,相比于其它科目的學習,學生普遍比較喜歡音樂課,教學氛圍相對更加輕松有趣,但是如果把音樂欣賞課,變成了教師單方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課,就使音樂欣賞教學失去了趣味性,因此在開展音樂欣賞教學時,教師要注意營造趣味性的學習氛圍,通過趣味性的教學設計,使音樂欣賞教學寓教于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重視對音樂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運用各種先進的教學設備,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產生美好的音樂欣賞體驗①。
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教師的單方輸出,注重輸出音樂知識與技巧,但是這種教學模式沒有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應該讓學生成為音樂欣賞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感悟,讓學生參與到音樂欣賞的過程中,通過實踐性的體驗,獲取音樂欣賞的價值。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來使學生成為音樂審美的主體,比如游戲實踐活動、小組合作實踐活動等,激發學生參與音樂欣賞的熱情。
音樂欣賞是一種主觀體驗,學生的主觀體驗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成長環境、生活閱歷、思維模式、性格愛好等都不盡相同,在進行音樂欣賞時產生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教師不能以自己的主觀經驗和書本的觀點,對學生的欣賞感受進行統一限制,音樂欣賞應該具有主觀性和自發性,學生在音樂欣賞時,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為基礎,產生直觀的情感體驗,然后再從情感體驗,發展為理性欣賞,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情感,引導學生的情感,通過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使學生融入到音樂氛圍內,過渡到音樂形象中,從而更好的理解和感知音樂。
體驗式教學主要是以感受音樂為主,在音樂鑒賞中通過直觀的音樂視聽,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美,并把這種情感體驗外化出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審美情趣,教師可以借助音樂作品,引導學生聆聽、聯想、想象等,使學生產生關于音樂作品的體驗,引導學生隨著音樂產生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教師還可以借助音響、多媒體、示范等直觀方法,增強學生的感悟認知,使音樂情感等學習內容得以深化②。
比如在進行《雪花飛舞》的欣賞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雪花飛舞的畫面,使學生結合音樂,產生生動真實的雪花飛舞體驗,然后讓學生對聽音樂時的感受進行回味,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感受,甚至同一個人每次的欣賞感悟也會有不同,因此在欣賞音樂時,教師不要自己滔滔不絕的講個不停,不尊重學生自身的真實體驗,要給學生表達自身感悟的機會,在欣賞完《雪花飛舞》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感知到什么樣的雪花飛舞的畫面呢?學生們腦海里產生的畫面并不相同,有的雪花大,有的雪花小,有的雪花急,有的雪花緩,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感受,并使學生表達出自身的感受,提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能力。
在欣賞音樂作品時,如果是單獨欣賞一首音樂作品,很難深刻的感知到音樂作品的特色,但如果做比較欣賞的方式,就可以讓學生更加真切的感知到音樂作品的不同特色,教師可以選取風格對比顯著的作品,也可以選取同種風格但是不同表現方式的音樂作品,通過兩首作品間的比較,使學生產生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同時還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延伸拓展,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與視野,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③。
比如《閑聊波爾卡》這首音樂作品,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欣賞兩種不同表現形式的音樂,一種是維也納童聲合唱,一種是管弦樂,分別播放兩種形式的音樂,并提出引導問題:兩種形式你更喜歡哪種?為什么?使學生在聆聽時同時進行思考。這時學生就會更加集中注意力去感受兩種音樂作品,在學生聽完后,大部分學生都表示喜歡童聲版,這與學生的身心特征密切相關,童聲音色優美、穿透力強,非常具有感染力,而管弦樂立體感強,氣勢恢弘,經過這樣的對比欣賞,學生就可以更直觀的感受到不同表現形式的音樂,具有不同的視聽效果。
實踐式教學主要是以實踐活動為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體會音樂作品中的音樂技能、音樂情感,并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表現能力。比如可以對音樂作品中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實踐操作,如聽唱、彈奏等;比如隨著音樂做出各種有規律的協調動作;比如引導學生隨著音樂做出一些即興的表演等,如《大象》這首音樂作品的鑒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模仿大象的舞步,從而更好的感知音樂作品的節奏和情感;比如開展一些音樂鑒賞游戲等④。
以聽唱來說,聽唱可以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實現更加綜合性的欣賞,“聽”使學生通過聆聽音樂,產生心里的直觀感受,“唱”使學生通過演唱把自己的感情抒發出來,在整個聽唱過程中,把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想象、感受、表達進行有機的融合,與作者的音樂情感產生共鳴,從而真正的感知音樂作品。
比如筆者在教學《七子之歌》時,這首音樂作品既是欣賞曲目,也是跟唱曲目,非常適合學生進行實踐式欣賞,在教學時筆者選取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樂句,通過反復吟唱的方式讓學生來感知這幾句,并不告知學生整體的旋律,然后詢問學生對這幾句樂句的感受,學生們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聽了心里難受,有想哭的感覺。教師由此引入歌曲的背景,介紹詩的作者和詩歌“七子”的由來,使學生了解澳門的歷史與今天,美麗與繁榮,產生熱愛祖國、期盼祖國強盛的感情,接下來讓學生先對整首音樂作品進行聆聽感悟,然后再進行學唱,通過獨唱、領唱、小組領唱、齊唱等多種方式,使學生感受音樂作品。
探究式教學以發現、探究為主,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發現問題并展開問題的探究活動,通過學生間的交流合作,自主的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的方式⑤。音樂作品的構成要素有很多,音樂的情緒、歌曲的風格、演唱速度、演唱形式及力度等,不同的音樂作品,在音樂要素上有各自的側重點,在進行音樂欣賞時,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很難發現某個音樂要素對音樂作品的獨特表現作用,因此要更好的賞析音樂作品,還需要圍繞著音樂的關鍵要素,對音樂作品進行透徹詳盡的分析,使學生更明確的感知到音樂作品的特色,產生更好的音樂欣賞效果。
比如木琴獨奏《我是人民的小騎兵》這首音樂作品,筆者引導學生關注音樂作品的“力度”,一邊聆聽一邊進行身體律動,通過律動的變化來感知力度的強弱變化。這樣隨著音樂力度的變化,再結合教材的配圖,學生感受到不同的音樂畫面和形象,通過力度的感知,更好的感知到音樂作品的主題情感,產生了更好的音樂欣賞體驗。
語言式教學就是以語言的傳遞為主,通過教師和學生口頭語言、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和討論法。講授法主要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語言對音樂作品進行講述、講讀、講解和講演等。談話法就是師生進行口頭的問答和交流,談話的方式包括啟發式談話、問答式談話和指導式談話。討論法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以班級或者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通過討論或者辯論的形式進行學習⑥。
比如在欣賞《森林狂想曲》時,教師在欣賞之前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使學生邊聽邊進行思考:樂曲的情緒怎樣?樂曲中錄制了很多動物的叫聲,也就是“音效”,請大家把聽到的動物的叫聲記下來,看誰聽到得最多,而且最好能模仿其中的一種。認真聽一下這首樂曲都用了哪些樂器來演奏主旋律,也把它記下來。通過設置啟發式問題,使學生邊欣賞邊思考,在欣賞完后再通過問答式談話,請學生來回答剛才提出的問題。
音樂欣賞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與藝術修養的重要手段,在進行音樂欣賞的教學活動時,教師要精心的進行教學設計,使音樂欣賞活動呈現出趣味性、情感性和實踐性,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和音樂情境,組織相關的討論活動、實踐活動等,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到音樂欣賞中去,讓學生成為音樂欣賞的主體,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使欣賞方式更豐富,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產生更加立體的理解,提升學生感知音樂作品的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注釋:
①李彬彬.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原則及教學方式探索[J].信息周刊,2019(03):125-129.
②薛林強.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原則及教學方式探索[J].中國民族博覽,2019(05):89-90
③王璐.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問題與策略探析[J].民族音樂,2020,3(03):110-112.
④王娜.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原則及教學方式探索[J].新課程(教研版),2017(006):80.
⑤曹曉雪.小學中年級音樂欣賞課教學方法實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20.
⑥趙治華.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研究綜述[J].考試周刊,2010(011):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