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程程
(濟南藝術學校,山東 濟南250002)
在固有的中專舞蹈教學觀念中,“跳、轉、翻”范圍內所有的技巧是要求每個中專生統一掌握的,這種填鴨式的教育忽略了對個體基本素質與承受能力的正確認知。如今,隨著人們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尊重、培養人才個性發展意識的提高,舞蹈教育事業也有了突飛猛進的更新、進步,“古典舞技巧差異化訓練”這一概念應運而生。
古典舞技巧的差異化訓練是遵循正確的教育規律,且符合青少年正在發展的生理與心理特點以及認識規律的訓練方法。它從改造“自然人體”入手,借助外力輔助藝術形體的塑造;以身體素質訓練為“根”,將人體的潛能開掘到正常范圍內的最大甚至是物理極限;捕捉適當的訓練時機,采取“超負荷”的訓練方式增強體能、解決心理與動作障礙;培養“腦體并用”的舞蹈意識,體現“力”與“美”的和諧共存,促進學生多元整合、發展。
在以往的中專舞蹈技巧課堂中,教師通常只注重統一教授、練習,這使得許多先天條件不夠優秀的學生在課堂整體進度的學習中感到吃力,也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身體損傷,因此在實踐應用方面進行差異化訓練是剛需。古典舞技巧差異化訓練是以原有的中專舞蹈技巧課程為基礎,將傳統的統一式教學法加以調整,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形成差異化、針對性的教學,使學生更高效地進行技巧訓練。換言之,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技巧的過程中,能依據個人情況選擇自己更適合、擅長的項目,擁有“拿手絕活兒”,在訓練中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促進學習、練習的積極性。差異化訓練較之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更有利于學生發揮自身閃光點,調動其主觀學習的積極性;而教師也能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中專階段的舞蹈學生采用差異化的訓練方式來學習古典舞技巧的原因有三:(1)針對學生個性特點,對于有進一步發展潛力的學生,通過啟發式教學,創新以往固定的基礎技巧,使他們脫穎而出。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技巧的信心與興趣,又使傳統的基礎技巧有創新性的發展;(2)能夠科學、正確的掌握舞蹈技能與訓練方法,提高舞蹈素養,為大學的繼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3)在畢業后能夠勝任舞蹈教學與舞蹈表演工作,成為合格的舞蹈教師或演員。
由此可見,掌握精湛的技術技巧是學生發展舞蹈學業、事業的必要條件,亦是探索藝術道路的動力。通過差異化訓練,可使學生們更科學、快速、有效地掌握專業本領,并在今后的舞臺表演、舞蹈教學甚至是舞蹈編創時,可將自身所學靈活運用。
由于中專階段的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且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獨特個體,這便需要教師在古典舞技巧的教授過程中,正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克服追求完全趨同、整齊劃一的弊病。更要結合其身心發展規律與具體情況采用與時俱進、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持續發展。
人體的發展是一個分階段的連續過程,其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差異,因此也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1)從身體發展時間來看:人體的各個部分按照年齡區分,有著最佳發展階段,這被稱為“敏感期”,我們可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特征來進行各項身體素質的訓練。軟開度的敏感期是10歲之前;9-13歲是反應速度、動作頻率和動作速度增長的最快時期;13-14歲是靈敏素質的敏感期;6-13歲是協調性的敏感期;而耐力的敏感期則是16-18歲;(2)從性別差異來分析:根據男、女性生理結構的不同,在進行技巧教學時應基于性別上的差異,在“力”、“速”、“質”多個方面來區別要求。例如男生在訓練翻騰、跳躍類技巧時,應突出強調爆發力與滯空高度;在訓練連貫性技巧時,要強調速度、持續能力與反應能力。女生在訓練翻騰、跳躍類技巧時,則更應突出其協調、順暢、機敏的優勢;在訓練連貫性技巧時,強調流暢、和諧以及韻律美感;(3)從發展水平的差異性來看:由于學生身體素質的迥異,教師需要因人而異地進行技巧的教學,使條件一般的學生在掌握必需的常規技巧的基礎上,依據其自身的優勢、特點再選擇適宜自己的技巧進行練習,避免因條件或能力不夠而強行練習所導致的損傷;同時,使條件較好的學生加大技巧訓練的難度、數量以及完成質量,更突出者則可以恰當地進行實驗性技巧或特殊技巧的練習。
基于傳統的古典舞技巧訓練的固有模式上,我們創新性的將“熱身”與“放松”理念融入其中?!盁嵘怼痹谖璧赣柧氈芯唧w是指學生在訓練前所進行的準備運動,對于進行技巧訓練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基礎環節。充足的課前熱身可增加體溫、加快脈搏、心率以及血液循環,讓身體肌肉、肌腱、筋膜組織與各個關節都有良好的準備,改善軟組織在訓練時的張力,有效分散過大的沖擊力,使學生更容易進入運動狀態,從而降低舞蹈技巧訓練損傷的發生率,并提高技巧訓練的效率。
以往的教師與學生對于“放松”這一重要環節的認知是較為薄弱的。繁重的技巧訓練會使肌肉長期處于疲勞、負荷狀態,若不能及時的拉伸、放松,便會導致粘連,常此以往肌肉的彈性會逐漸下降,削弱肌肉運動能力甚至是造成損傷,對中專時期正值生長的青少年造成巨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必須強調訓練后的放松恢復,利用充分的放松活動使緊張、粘連的組織分離,減少乳酸堆積、減輕肌肉酸痛、保持軀體美觀,在消除疲勞的同時加快身體機能的恢復,從而更科學、高質量的繼續訓練。
在確定本課題的研究方向與目標后,通過對相關理論文獻的查找、研習、掌握、總結,運用已有的研究綜述來完善、發展本課題的研究。其次,采取多種研究方法,在繼續充實理論層面的同時,不斷實踐,切實地將古典舞技巧差異化訓練的核心理念融入現實課堂中,并收獲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為期一年半的教學研究中,首先,采用文獻研究法,通過研讀《人體構造學》、《舞蹈解剖學》等理論書籍以及相關文章,深入解析人體與探索如何高效、科學的進行舞蹈技能訓練;
其次,采用行動研究法,通過實際的教學來考證古典舞技巧差異化訓練對于中專舞蹈學生的可行性與實用性;
再次,運用教學案例分析法,在教學實踐中,如實記錄課堂中教學案例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在實踐——總結——反思——再實驗的過程中尋找適合學科和學生的教學方法,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實效;另外,通過個案研究法,對個別學生跟蹤調查以及對其訓練情況進行前測和后測,驗證教學實效;
最后,采用實驗研究法,在被研究的班級內部開展為期一年半的教學實驗,深化古典舞技巧差異化訓練的教學研究。
在對本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探索與實踐后,獲得了四項實踐成果,內容如下:
1.通過對全國各省市內最具權威性、代表性的高校與統考的招生要求以及山東省內的專業舞蹈院團的就業要求進行歸納、梳理,匯總形成《舞蹈專業藝考標準與新變化調查分析報告》,明確我校學生的培養方向與目標。
2.參考國內各高校附中以及山東省內各高校舞蹈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重新改良、編寫了我校中專舞蹈六年制的教學大綱,落實古典舞技術技巧在本中專各個年級的學習規劃。
3.對每個年級的學生進行分類并從中提取樣本學生,同時制定了《階段教育表格》,密切記錄學生的成長、變化情況。
4.保留各年級學生專業匯報、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的技術技巧視頻。既為研究提供可持續觀測的視頻資料也為課堂教學提供學習的范本。
時代發展到今天,在舞蹈藝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對舞蹈人才強烈的需求以及優勝劣汰的大趨勢下,如何培養舞蹈學生的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以便其在未來能夠更好的升學或就業,成為了舞蹈教育工作者首要思考的問題。通過古典舞技巧差異化的訓練,在輔助學生更積極、科學、高效的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也為他們在未來的舞蹈發展點亮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