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珺
(南昌航空大學 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330063)
贛劇作為我國江西地區的一種傳統曲目,一直以來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歡,通過贛劇不僅可以深刻了解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而且還可以有效了解我國戲曲的發展歷史,但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文化呈現多元化的發展,尤其是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與交織,贛劇受到一定的沖擊,那么在此背景下我們該如何有效利用多媒體保護和傳承贛劇文化,使之更好的繁榮和促進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借助多媒體的力量,適應新時代的形勢,通過多媒體更好的保護和傳承贛劇。
贛劇起源于我國江西地區,是我國江西地區農耕文化發展的產物,贛劇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都有著不俗的發展,它對我國京劇、川劇等多種戲劇種類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通過對贛劇的保護和傳承不僅有利于贛劇的發展,而且對保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也有著深遠的意義與作用。
贛劇作為一種地方戲曲,隨著人們的不斷改編而成為了一類獨具魅力的戲曲曲目,在其不斷的改變與發展中凝聚一方人民的精神財富,賦予的是最具地方特色的風俗人情,通過聽曲賞戲,我們了解到的不僅僅是戲曲特有的韻律,更重要的是戲曲中所蘊含的故事與精神。因此,保護和傳承贛劇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可以了解當地的文化與地域風情,這對我們了解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贛劇是我國中華歷史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星星,它使我國的中華文化更加燦爛,使我國的傳統文化更加豐富。當下,我國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文化呈現多元化、多渠道發展與傳播,這在豐富、繁榮我國文化的同時,也給我國的傳統文化帶來一定的挑戰,重視和保護我國戲劇中最具代表性的贛劇,不僅很好的傳承了我國的戲曲,而且對豐富我國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愛國主義教育是當前我國青少年的一項重要德育內容。作為承擔祖國未來現代建設的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在他們中間開展贛劇的學習,不僅有利于培養他們對贛劇的興趣,從而使他們熱愛傳統文化,主動弘揚傳統文化,而且還能培養他們愛國主義情懷,這是因為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僅是對他們政治素養的培養,也不再是單純的社會責任感培育,還包括對中華文化以及對我國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價值觀的認同感。因此,在他們中間開展贛劇的學習是非常有意義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呈繁榮發展的態勢,這促進了我國新時代新文化元素發展的同時也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以地方文化為代表的贛劇受到極大的挑戰,
一方面是因為戲曲受眾主體的狹隘性,戲曲的受眾主體大都以中老年為主,尤其以我國農村地區的中老年為主,而很多年輕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對贛劇不熟悉,沒興趣。他們熱衷對新事物、新文化的探索。另一方面,戲曲的傳播載體仍然以傳統的電視、收音機等傳統媒介為主,這樣的傳播模式不能滿足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年輕人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贛劇面臨著失傳的風險。
贛劇作為我國江西東北地區的一種地方曲目,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一直以來,在我國的江西農村地區就有送戲下鄉亦或在城市地區有著戲曲定期演出的習俗以滿足居民的需求。但是,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多元化網絡媒體出現,很多居民尤其是年輕人喜歡通過便捷的方式比如手機APP亦或其他移動設備來滿足聽戲的需求,但是,現階段我國的戲曲在很多手機APP上并不像其他流行歌曲那樣有著豐富的資源,下載起來也不是很方便,這就限制了贛劇的傳播。
贛劇的保護與傳承需要以青年一代的發揚為主,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我國文化的繁榮,很多青少年更喜歡一些新潮的東西,一方面與青少年的成長特點有關,另一方面是由于贛劇其特殊的表演形式,我們知道贛劇在語言上有很多方言,表演形式也以其獨特的形式展示,這對于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其他地方的年輕人來說可能聽不懂,很難融入戲曲中所講述的故事情節中,再者贛劇獨有的音樂節奏、表演形式也很難滿足現階段年輕人對于新潮的追求,從而使得現階段贛劇在年輕人中很難傳承下去。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很多年輕人覺得學贛劇沒前途,因此,不論是高校還是學生本人都不重視贛劇的學習,這樣贛劇的創新就更難了。
贛劇作為我國的非遺物質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靈魂與瑰寶,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贛劇不僅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而且還能使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發揚光大。如今,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面對各國文化的融合與交織,更好的保護與傳承中華傳統戲劇顯得迫切且必要,那么我們該如何有效利用新媒體,更好的創新贛劇,與時俱進,促進贛劇更好的發展與傳承呢?這就需要我國的國家、政府、社會架構良好平臺,優化網絡環境,為贛劇的保護奠定良好基礎。除此之外,相關部門與單位還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拓寬贛劇傳播載體,在高校廣泛開展贛劇的學習與交流,從而使贛劇更好的獲得保護與傳承。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以網絡為載體的多元化傳播模式迅速崛起,贛劇想要獲得廣泛的發展,適應時代潮流利用多媒體實現傳播途徑的創新勢在必得。
首先,國家,政府層面,國家、政府作為傳統歷史文化保護的主體,發揮政府、國家力量很關鍵,國家、政府可以從當前學校教育體系、網絡環境創設方面積極支持贛劇的傳播。比如,將贛劇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通過在學生中廣泛開展贛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贛劇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贛劇,主動傳播贛劇,這樣不僅擴大了贛劇的受眾主體,還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贛劇,愛上贛劇,使贛劇更好的保護與流傳。再如,國家可以通過政策完善促進網絡環境的凈化,營造全社會熱愛贛劇、弘揚贛劇的良好氛圍。
其次,建設以新媒體為載體的贛劇傳播路徑,信息化時代,構建網絡平臺,利用網絡實現贛劇傳播的信息化與網絡化成為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贛劇保護與發展的必然途徑與措施,為此,不論是國家還是政府亦或是相關部門都應該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創新贛劇傳播途徑,豐富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多形式傳播,比如,制作專門的贛劇APP,在方便居民隨時隨地欣賞贛劇的同時,還能更好的促進新時期青少年對贛劇的了解。
贛劇作為一種戲曲種類,更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除了需要原滋原味的保護,還需要更好的傳承與發展。一直以來,我國的贛劇保護與發展受傳統模式的限制,在保護模式上主要以政府牽頭、居民自主參與為主,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這樣的保護與發展模式遠遠不能滿足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居民對贛劇的需求,為此,一方面要以信息技術為橋梁,密切贛劇與社會大眾的關系,使“高高在上”的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可以通過時下流行的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等進行傳承與發揚,同時,可以以贛劇文化為原型,開發設計與贛劇有關的影視文化作品、手辦、圖畫作品等;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時代,年輕人是主要的網絡用戶群體,年輕人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最高,為了進一步的提高年輕人對贛劇的認可與支持,可以在高校開設相關的專業,鼓勵年輕人創作文化短片、沙畫等豐富多彩的推廣形式,借助嗶哩嗶哩、豆瓣等深受年輕人喜歡的媒介工具進行傳播,開辟新的宣傳陣地,使更多的年輕人意識到贛劇這一傳統文化的魅力,自愿地參與到贛劇的宣傳中去。
新媒體只是傳承的一種形式,實質依然是傳統文化,在傳播過程中,要注意合理地應用新媒體這一工具,讓新媒體為贛劇的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而不能本末倒置。為此,可以借著新媒體讓傳統再流行,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互聯網世界里大有可為,“做出耶手勢的皇帝”、故宮文創為傳統文化找到了現代化的包裝,是值得借鑒的案例,它用當代年輕人喜歡的方式,用新媒體的工具把傳統文化的精髓呈現出來,贛劇同樣可以如此,通過開發文創作品不僅可以提高贛劇的滲透率,還可以為贛劇的發展積累資金。
總而言之,媒體和文化從來都是息息相關的,媒體的革新必然帶來文化領域的變化,新媒體催生了很多新的文化現象,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當前,時代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成為我們觸摸世界、增長見聞的主要陣地,贛劇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極高的宣傳價值,有利于我們更好的了解歷史,有利于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懷,面對新的環境,贛劇宣傳工作也應當順勢而為,積極求變,當前贛劇受到多元化文化的沖擊,也面臨著傳播載體有限、傳承人不多的困境,為此,應當利用新媒體創新戲曲傳播途徑、創設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贛劇保護形式等,希望上述提到的觀念及措施可以運用在實踐中,為贛劇宣傳開辟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