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會林
(湖南省湘劇院,湖南 長沙410000)
在建黨10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從全國范圍遴選了140部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主題創作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作品,以及復排經典作品進行展演。湖南省湘劇院創排的《月亮粑粑》有幸入選,得到通知后,劇院即馬不停蹄地進行了高質量的復排,并于5月份成功進行展演。
《月亮粑粑》自2014年創排以來,曾3次得到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分別是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2017年度滾動資助項目、2018年度傳播交流推廣項目。劇目已獲得眾多獎項和榮譽,2015年榮獲第五屆湖南藝術節“田漢大獎”;2016年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并榮獲“湘戲晉京”展演優秀劇目,參加“2016中國(張家港)長江文化藝術節暨第七屆(張家港)長江流域戲劇藝術節精品大戲展演”獲“優秀入選劇目”;同年入圍文化部第十五屆文華大獎評選,主演王陽娟榮獲第十五屆“文華表演獎”;2017年參加第19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大獲成功,這是時隔三十多年之后湖南湘劇重登上海舞臺,中央電視臺《空中劇院》欄目進行了實況錄制,并在CCTV《空中劇院》欄目首播,這也是空中劇院開播十五年來湖南戲曲的首次亮相。同年,該劇還榮獲湖南省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該劇得到了領導、專家、觀眾的一致肯定,盛贊該劇:“托物言志,喻理喻情,言簡意賅,凝練節制,是一部知、情、意、行統一的好作品,是中國當下現實題材地方戲曲的重要成果。”每次觀看該劇,情到深處必潸然淚下。這次走進復排現場,一如既往地被劇情所吸引、所打動。經典劇目的魅力就在于其蘊含的能量,總能讓觀眾不同時候觀看有不同的感悟,并百看不厭。總結該劇成功的經驗,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
湖南省湘劇院是湖南全省拍攝戲曲電影最多的院團、獲梅花獎演員數最多的院團以及獲國家級獎項最多的院團,為湖湘文化事業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近年來,劇院上下齊心協力,高歌奮進,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劇院相繼推出《李貞回鄉》《譚嗣同》《月亮粑粑》《楚辭》幾部原創大戲,特別是《月亮粑粑》在戲曲中如何現代化、如何選擇合適的題材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得到業界的普遍贊譽。
現實題材的戲劇創作應關注現代人,緊密結合現代生活實際,從普通大眾的生活中去搜集素材、感悟人生、抒發情感、尋找趣味;也應該關注在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變革時代隱藏的人性的復雜性,以及人性中的真善美與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的矛盾,展現現代人在面對現代理念與傳統價值觀念沖突時的種種困惑迷茫、搖擺不定、幡然醒悟與執著堅守等。只有不斷挖掘生活背后的戲劇性和復雜性,才能在現代戲創作中獲得思想的深度,成就百看不厭的經典劇目。
湖南省湘劇院從2014年開始策劃創作《月亮粑粑》,該劇由著名劇作家盛和煜編劇,著名戲曲導演張曼君執導,梅花獎、文華獎獲得者王陽娟主演,強調“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講述了山村教師秦雅云為貧困山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堅守與奉獻30年的動人故事,反映了鄉村女教師“舍棄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品格與人格魅力,彰顯出一個平凡人民教師的中國夢。從思想定位的把握上看,該劇緊貼時代,在“雙百方針”和“三貼近”的原則下深挖社會熱點,唱響主旋律。它在選題方面的成功進一步證明,現實性、戲劇性、思想性是現代戲必須具備的幾個核心要素。唯有實現了以上幾個要素的有機統一,才能為創排一臺優秀的現代戲曲奠定基礎。
“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揭示了文藝創作的根本規律。
在創作實踐中,湖南省湘劇院也一直堅信:“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將人民的偉大實踐和火熱生活變成作品中的生動情節和感人形象,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歡迎。”在一、二度創作中,他們并不局限于劇作家和演職人員個人的直觀感受、社會經歷和藝術積累,而是扎實地深入到作品的發生地——原型人物的生活場地,了解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搜集各種有利于創作的素材,并參照劇中人物觀察原型的真實生活,力求做到一詞一句、一舉一動皆有出處。
在《月亮粑粑》的創作、打磨過程中,他們始終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堅持打造精品的創作思路,該劇2015年5月首度公演后,又進行了9次重大修改,主創人員先后5次深入湖南邵陽市洞口縣、武岡市和永州市江永縣等邊遠山區的鄉村小學體驗生活。創作初期通過與當地有代表性的教師、學生進行交流,實地考察其艱苦的教學環境,感悟到貧困山區人民教師堅守清貧的高尚情操。現場的所見所聞深深地震撼著劇組的每一位同志,編劇盛和煜老師在聽到動情之處時甚至不禁潸然淚下。應該說,這部戲之所以能打動觀眾,首先是作品中融入了主創人員的真情實感,展現了根植于百姓生活的人民性,從而更加升華了作者筆下的思想主題。該劇首次公演后,盡管獲得了較好的評價,但演員們還是感覺到人物刻畫不到位,為使演員演好、演活每個角色,劇組又組織了有針對性的體驗生活,劇院領導和主要演員驅車五百多公里,來到江永縣巖寺營鄉,進一步深入到課堂、老師家庭,與當地的老師、老師的愛人、村長等一對一地交朋友,認真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琢磨、模仿他們的肢體語言。為了更準確地塑造好人物,飾演主角秦雅云老師的王陽娟甚至給小學的孩子們上了一堂課,當了一回真正的老師。劇院演職人員還以義演的形式,自愿捐出自己的演出費2.1萬元,幫助這個山村小學購買了健身游樂器材,改善了學生們的課外活動場地。通過這樣的深入生活,極大地豐富了演員在舞臺上的表現力,使劇中角色更加逼真,充實。更加可貴的是,深入生活使演職員們在思想上得到了凈化和升華,也使作品達到了直擊人心的高度,很多觀眾表示,每次觀看都忍不住熱淚盈眶。《月亮粑粑》曾在株洲進行過教師專場演出,代入感極強,讓現場很多人都掉下感動的眼淚,演出結束后,全場千余名教師集體起立鼓掌,久久不肯離去,場面十分震撼。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劇目創新要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狠下功夫。導演張曼君表示:“戲曲的生活化、古老湘劇的年輕化是《月亮粑粑》的最大特點。該劇在選材開掘上找到了一個很獨特的切入口,去尋找‘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東西。借助‘月亮粑粑’的深層寓意,打開‘秦雅云’這個草根人群的真實內心,揭示他們渴望改變現實的夢想、矛盾心理與生存狀態,深入開掘其人性、人情之美,引發了人們對鄉村代課老師群體在艱苦生存狀態下人性美閃光的認同。”
該劇不僅在取材方面別具匠心,結構設置、人物刻畫也獨出心裁。全劇分幕不分場,選取了秦雅云老師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生階段,將個人的成長和經歷融入社會大背景和大事件之中,雖然沒有特別激烈的矛盾沖突和復雜的劇情,但通過“以小見大”的手法,既塑造了一個個性鮮明、情感飽滿的鄉村女教師形象,又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國家的繁榮發展。同時在人物設置方面,秦雅云并不囿于“鄉村教師”的人設,她既是學生們的老師,又是老秦老師的女兒、鄭昌生的妻子、波兒的母親。多重身份既有利于更全面真實地呈現一個接地氣的角色,又拓展了戲劇表現的空間,將故事敘述引向深入,安排十分精巧。
音樂設計方面,首次在湘劇中采用交響樂與民樂相配合,并特意融入了湘西山歌等民間音樂,非常飽滿豐富,群演部分更是巧妙地運用了現代舞蹈元素,無論是聽覺還是視覺都極具觀賞性。總的來看,整個作品既有傳統文化的積淀,又有新的時代思考,具有獨特的藝術個性,真正做到了生活真實、時代精神、藝術創造三者的高度契合。
我們深知:一部精品的創作過程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始終堅持以精益求精的態度不斷地打磨提高,才能創排出真正震撼人心的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