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祥
(江蘇省東臺市文化館,江蘇 東臺224200)
群眾文化活動運作方式的多元化,既有在政府主導下進行的活動,主要目的是充分展示先進文化的魅力:也有共建共享的,即通過制定措施,加強引導和協調,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以實現資源共享;還有文企聯姻的,即積極引人市場運作機制,吸引民間、企業和個人等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增強活動實力。
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免費開放是以公共文化設施為依托,以公共財力為支撐,向公眾無償開放公共文化空間,并免費提供基本文化服務項目。免費開放的根本目的是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就近方便地參與文化活動,保護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文化館(站)作為政府舉辦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應當遵循并執行國家有關“免費開放"的政策規定。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免費開放應遵循“全面推開,逐步完善;堅持公益,保障基本;科學設計,注重實效:擴大宣傳,樹立形象”的工作原則。
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的內容主要包括:免費開放多功能廳、展覽廳(陳列廳)、宣傳廊、輔導培訓教室、計算機與網絡教室、舞蹈(綜合)排練室、娛樂活動室等公共空間設施場地;保證普及性文化藝術輔導培訓、時政法制科普教育、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公益性展覽展示、培訓基層隊伍和業余文藝骨干、指導群眾文藝作品創作、數字文化信息服務、公共文化資源配送和流動服務、體育健身、青少年校外活動等基本文化服務項目健全,并予以免費提供等。
為使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后正常運轉并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活動服務,應建立免費開放經費保障機制。基本的公共文化活動服務項目要根據公共財力的增長和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而發展變化。
政府通過重大群眾文化活動的推介,鼓勵無償捐贈、企業冠名、形象展示等形式,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要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即把政府扶持和市場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意識地將策劃組織的群眾文化活動,集中向社會進行推介,大力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投人群眾文化活動,多途徑搭建企業、社會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合作、服務平臺。同時按照“群眾文化活動社會辦”的工作思路,不斷在政府、群眾、企業、社會間拓展群眾文化活動推介、支持和服務的渠道,彌補現階段由于群眾文化活動經費不足所導致的“缺少活動經費活動難搞活動質量低群眾不滿意”的現狀,實現多方共贏。
社會各界和企業參與和支持為群眾文化活動,不僅可以回報社會,解決群眾文化活動資金的不足,而且可以給舉辦群眾文化活動帶來新的觀念,新的思路和新的動載體,不僅能夠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水平和檔次,提升地區的文明形象,也能帶動自身的發展。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者要牢固樹立公益贊助意識,在活動策劃、組織時,積極為社會贊助單位提供贊助營銷的機會。
文化下基層活動雖不能說是一種全新的活動形態,但是在社會化條件下,從組織形式到活動內容都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組織形式上,主要采取政府購買、補貼等方式,組織利用各類社會文化資源,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開展文化服務:在活動內容上,則在提供文藝演出、文化培訓、文化服務的過程中,既“送文化”,又“種文化”,促進了農村(基層)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綜合能力的提高。文化下基層活動對于加強基層精神文明建設、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密切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送文化”是向基層輸送文化血液,主動將優秀的文藝作品送到基層,廣泛利用文化站、文化室、文化廣場等基層文化設施在群眾中開展高水平的主題文化活動,使群眾在就近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接受教育、愉悅身心。“種文化”則是為基層制造新鮮的文化血液。即根據群眾的文化需求,建設公共文化設施、配備文藝設備,堅持定期下派文藝人才到基層開展文藝活動和輔導培訓,提高基層群眾的文化素質及文藝技能。深人開展文化下基層活動,要把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結合起來,把參與群眾文化活動、欣賞優秀文藝作品與發揮基層群眾的文化首創精神結合起來,要把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與推動地區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結合起來,要把堅持成功經驗與不斷改進創新結合起來。
節慶文化具有地方性、群眾性、創新性、文化性、經濟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的特征,節慶群眾文化活動在各類群眾文化活動中有著獨特的文化魅力。鼓勵社會各界利用春節、端午、中秋等民俗節日舉辦免費的或低償性的群眾文化活動,不僅能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也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社會辦節慶日群眾文化活動突出了節慶文化活動的主題,營造了濃郁的節慶文化宣傳氛圍,展示了節慶群眾文化活動所特有的民族特色、地城特色、文化特色和時代特色,有效地吸引和調動了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同時由于社會文化機構的參與,引進了市場運行機制,通過門票、廣告、贊助、交易會、冠名權、攤位出租、委托承辦等方法,不僅豐富了節慶文化活動的內容,也提高了社會文化機構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作為政府文化主管部門,采用多種形式對結清日活動給與積極引導,通過評比、獎勵、宣傳等手段,促進節慶日群眾文化活動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也有利于活動內容、活動方式的不斷創新。
群眾文化社會化改變了群眾文化活動投入方式的單一性,形成了政府支持、社會參與的多渠道投資群眾文化活動的良好格局。群眾文化活動在被納人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的同時,實施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有效地鼓勵了各類文化企業參與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以公共財政資金為主導,利用吸引社會投資的政文策杠桿和優惠的財稅政策,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流人群眾文化活動領域,成為群眾文化活動重要的投資模式。
對于群眾有需求、代表性強的優秀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或具有示范性、導向性的精品群眾文化活動,一般通過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的方式給予支持;對于與文化產業項目相關聯,并能產生經濟效益或具備相應潛力的群眾文化活動項目,則通過貼息貸款、減免稅收的方式給予支持。在整個群眾文化活動體系中,建立了資金投人多樣化、活動定位多樣化、活動組織多樣化、活動目標多樣化的群眾文化活動框架,在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間形成了群眾文化活動經費投入互補、活動目標一致的良好局面。特別是為社會非公性質的文藝單位和藝術院團提供了與國有文化事業單位在同等條件下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服務的機會。
隨著群眾文化活動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對于群眾文化活動的質量和資金使用的規范化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種背景下,要求逐步建立群眾文化活動的群眾滿意度調查,建立群眾文化活動經費社會化考評機制,由第三方機構對群眾文化活動的績效進行考評,并使其逐漸成為評價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方式,群眾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需求者,也是群眾文化活動的服務對象,建立自下而上的群眾文化活動社會化評估機制,不僅能夠為群眾提供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管理、客觀反饋文化訴求的渠道,而且還能夠為加強群眾文化活動管理,切實維護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提供依據。委托第三方社會專業機構對群眾文化活動的經費使用效率情況、活動的組織服務能力與活動的目標效益等進行公正的分析,能有效避免傳統意義上自我評估的慣性思維,科學地發揮社會化評價機制在指導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所具有的計劃輔助功能、監控支持功能、預測判斷功能、激勵約束功能和資源優化功能。
這種新型的社會化評價機制還需要在重點對群眾文化活動服務質量和效果進行量化評估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責任與鼓勵相結合的群眾文化活動財政資助制度,從而提高活動的整體服務水平;同時還需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廣泛采集群眾的評價意見,便于群眾全程參與活動評價、活動反饋及活動改進工作。
群眾文化活動吸引了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參與,主要體現在:社會文化藝術資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專業文藝團體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廣泛參與;業余團隊成為各類群眾文化活動的骨干;群眾文化志愿者隊伍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力量。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各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完善及群眾文化活動管理水平的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社會參與機制又呈現出新的特點。利用采購、補貼等方式進一步調動了各類社會文藝資源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許多高水平的專業文化資源通過文化惠民工程等渠道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來;基層群眾文化共建、共享機制不斷創新,以街道、鄉鎮或社區、村落為單位,各類駐地文化單位、文化名人、文化學者、有文藝專長的個人應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參與區域內的群眾文化活動,并在其中發揮了示范和骨干作用。
綜上所述,志愿服務精神它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各類文化志愿服務機構將社會上具有“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的文藝骨干和文藝團體緊密團結和組織起來,跨行業、跨地區地參與和支持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活動面對廣大群眾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對積極吸納社會文化資源和高水平的專業文藝人才參與群眾文化活動、提高活動水平,有了內在的需求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