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聰
(宜章縣文化館,湖南 郴州424200)
文明在進步,要求我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發展也提上日程,可是在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過程中,原來農村地區所具有的獨特的傳統文化吸引力已經變得日漸模糊。我國幾千年的農業發展歷史和淳厚的農業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如今,農村文化仍是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和精神家園,承載著人們的鄉愁記憶,并將繼續作為人與人之間傳播共享的橋梁。傳統的農村文化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傳統農村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作為經過許久的檢驗和改進而仍遺留下來的遺產,它發揮的作用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在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應當重視對農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并且要落實到實處。
文化是世界觀的一種文學表現形態,是由歷史傳遞的,體現在符號中的意義模式,它塑造了人們認知和解釋世界的方式。
農村文化它是傳統文化在鄉民生活的體現,是村民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的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是非標準,行為方式,理想追求等,體現在民俗,物質生活和行為準則等方面,以微妙的方式通過日常的一些行為表示影響著人們,體現了村民的處事方式,生活理想和社會認知等,是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村民生存的精神支持和心里寄托。與工業的高速發展相比,緩慢的農業發展會給人帶來安穩的印象。
與城市的復雜多變和高強度的生活相比,農村更具詩意和溫馨。農村文化作為當地口音,鄉情和淳樸的生活,持久的價值和傳統觀念的載體,理應得到傳承與保護。城市化不斷發展,農村地區的大規模消失并不代表著農村文化的消亡。與之相反,農村地區,農村文化更加稀缺和寶貴,農村地區仍然是人們心靈的歸屬地。
傳統的農村文化是聯系當今與過去之間的紐帶。農村中修建的石碑,石佛,栽種的古樹名木,修筑的廟宇等構造出了一片寧靜而又祥和的鄉村景觀。這些地方承載著過去人們的記憶和精神。農村的房屋,耕地是從居住在該地區的人們那里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它們作為農村環境的資產擁有獨特的價值[1]。
此外,清澈的溪流,野生的動物和特殊的地形地貌等常常也是在某個地方獨有的自然環境。現如今,經濟和社會逐漸現代化和全球化,這些對于農村地區的傳統印記可能也會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步的變得模糊,但是在新時代中,它們應予以保留,得到繼承和保護,因為人們可以利用這些烙印來了解歷史,更好的發展現代化。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城鎮化的建設步伐越來越快,出現了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流入的趨勢。傳統農村向新型農村社區的轉變已經逐漸的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隨著這種形勢的發展,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歸屬”的載體的傳統鄉村文化將遇到繼續發展的阻力。
社會,經濟,文明的發展,加快了人口的增長的速度,導致人們傾向于選擇一種聚集性,現代性,經濟性一體化的生活方式。原本傳統粗放的而且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將逃不了被淘汰的命運。農村作為村民生活聚居的場所也逐步的在發生一些變化,農村傳統文化遺產所依附的載體正在被破壞,優秀的農村傳統文化的歷史的真實性也變得令人懷疑。此外,我國在近年來致力于社會的轉型發展,城市化進程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越來越快。由于國家現行的許多關于農村土地政策的方面的限制,許多農村基層干部對國家頒發的新型農村政策的理解不充分不到位,商業利益下過度開發農村的旅游業,村民缺乏法律知識等以及許多其他的原因,傳統村莊和其文化傳統以令人想不到的速度漸漸消逝。
2013年,有關部門對傳統村莊進行了調查,作為第一次對傳統村莊的全國性調查,此次調查對象包括具有完整傳統建筑和保留傳統特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的村莊三種。被調查的傳統村莊數量約為12,000個,僅占全國行政村莊總數的1.9%。據估計,具有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莊不到5,000個。
農村地區可以稱為自然村莊,是由長期生活在一起的村民自然形成的村莊。發音獨特而又統一,習俗是按照居民的生活習慣和經驗建立的,以一個大家庭為中心。自然村落是傳統農業文明和農業文化的載體。許多古老的村莊都有悠久的歷史。村莊的建筑,房屋、小巷布局,道路規劃,耕地,樹木,獨有的習俗和特色文化,傳統手工藝以及村莊姓氏和氏族的分布結構和演變歷史等都是建筑學、人文學,地理學,社會研究學,歷史學和人類學等現代文學來研究中國傳統建筑的布局,傳統社會文化的發展、變遷以及族群變化的珍貴的資料。傳統村莊似是活著的歷史書籍和古跡博物館,里面充斥著古董和藝術品,并帶有祖先的智慧和時代的痕跡。這些傳統村莊的消失是一個遺憾。
如今,我們處于一個信息爆炸,城市化加速的時代,娛樂方式豐富多彩,電腦游戲,音樂節,話劇各種娛樂方式層出不窮,單純的慢節奏戲劇已經無法吸引年輕一代的眼光,加上建國后的種種因素的影響,除了一些流傳范圍比較廣的京劇,越劇,以后恐怕看不到這種傳統曲藝文化了。
還有就是大規模工業化的產品的影響,類似于編筐這樣南方地區常用的工具,在塑料制品的影響下,現在基本上已經看不到有人在做了,無論從損耗,到花費,到方便程度,塑料制品都比竹編的籃子好,慢慢沒有人做是遲早的事情。類似還有修鋼筆,磨剪刀菜刀,銅匠,補鍋匠,納鞋,打鐵匠,錫匠等,都是有更便宜更好的替代品后,慢慢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現在很多變成創意的手工藝品主要是做高端創意市場如此才能繼續流傳下去。
我們每個人都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也很有可能會影響中華文化[3]。從出生開始的第一聲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到第一句古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從第一次敬茶讓梨知孝悌,到明禮守信敬天地;從總角弱冠,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從西游水滸到三國紅樓;從民間野史到正史典籍;從看花燈貼春聯到重陽登高望遠等中國傳統文化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們必須要加強對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農村建設與傳統村莊協調,杜絕隨意建設的行為,對因為項目建設而造成的破壞要及時的進行修復。同時還要探索“保古建村”的模式,減少對鄉村整體風貌的破壞同時還要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愿望。重視古建筑房屋的保護,既注重古老建筑的傳承和保護,又體現新農村建設的特色,逐步打造古老與現代文明相統一、保護與開發相統一的和諧人居環境;建議讓文化部門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文化部門對當地的特色、結構、保護方式等熟知于心,能輔助規劃部門在新農村建設中抓出特色和亮點[4]。
1.建設農村的“文化墻”
文化墻接近生活而且通俗易懂。用來促進傳統文化宣傳,而傳統文化以潛移默化方式影響村民的生活。美麗而生動的山水畫充滿了哲學原理,清晰而真實。諺語和政策的解釋,押韻的民謠充斥著村民的日常生活,近年來,帶有精美裝飾,圖片和文字的“會說話的墻”已成為創造“活”鄉村文化,培養“真實”鄉村文化,創造“新”風格成為良好工具的良好載體。農村的“文化墻”借助農村人口密集的主要農村道路,商店,市場,廣場和書店兩側的房屋墻,它融合了民俗,傳統美德,科學知識,衛生常識以及新的政策來幫助人們擺脫貧困,促進新型農村建設。以農民喜歡聽的各種形式展示和展示城鄉的新變化和新面貌,例如繪畫,書法,諺語,民謠和誦經。
2.舉辦鄉村傳統文化的公益活動
如唱詩古歌,推廣唱詩古歌到農村的體驗,目的是用流行的古詩講中國故事,讓人們感受到古代詩歌的興致。音樂中的古代詩歌我理解并喜歡古代詩歌誦經,一種瀕臨迷失的藝術形式。在豐富村民生活的同時,也促進了村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共生共存,歷久彌新。鄉村文化則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它更多體現出淳樸之美以及鄉村風貌,是新型農村建設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加強對農村傳統新型文化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