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旭彥
(東華理工大學,江西 撫州344000)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米歇爾指出:“我們的時代正轉入一個‘圖像轉向’的時代,圖像正空前的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钡拇_,由于科技的迅速發展以及‘微媒介’的普及,圖像已經悄無聲息的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由于圖片具有直觀性、視覺沖擊力強以及方便傳播等特點,在快節奏的社會人們更喜歡看圖片或者配以碎片化文字的圖片。這種以圖像為載體的視覺文化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的信息接收方式和思維方式。
對于以視覺形象為立身之本的美術教育來說,視覺文化豐富了美術教學資源、拓展了美術教育內容,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標準。但是視覺文化所具有的消費性又使得有些生產者以“低俗”“暴力”“物欲”“黑暗”等為主題呈現出來供人們消費,來博取眼球。視覺文化的復制性又使得人們似乎生活在千篇一律得形式化世界,“換湯不換藥”的快餐文化正在逐步吞噬人的思考能力和世界觀。
在視覺文化時代下,面對海量的信息,人們真正的困難不再是如何獲取圖像,而是如何甄別圖像,很多學者也明確指出,必須在基礎教育階段課程中強化學生正確解讀視覺資訊的意識,對學生進行有關圖像素養的訓練。①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其世界觀、人生觀的建構時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培養提高學生對圖像的感知能力和辨別批判能力是刻不容緩的時代課題。而美術學科因其特有的視覺性在培養視覺識讀能力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
2017年,美術學科帶頭人尹少淳教授發表的《從核心素養到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中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的大變軌》中提出了美術學科的五個核心素養,分別是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創意實踐、審美判斷、和文化理解。其中圖像識讀和美術表現是美術學科所獨有的,也是其他三個素養的基礎?!皥D像識讀”是指對美術作品、視覺符號以及其他視覺圖像的感知、識別和辨別。②只有在對視覺對象知覺、分析辨別和表現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培養起審美能力、創意思維、建構起對其背后文化的理解。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在課程設計思想中明確的提出把美術學習活動分為創作和欣賞兩大類。在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方面,雖然在美術的造型·表現領域也需要對視覺圖像進行感知、改造和表現。但是與專門以經典美術作品和視覺圖像為載體的欣賞·評述美術學習領域相比,還是稍微遜色。作為專門以欣賞大量優秀藝術作品和視覺圖像的美術鑒賞課而言,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線條、構圖、色彩、比例等形式因素來提高其視覺感知的靈敏度并建立初步的審美能力;可以通過同時代作品的橫向聯系對比和同時代不同主題的作品之間的縱向對比聯系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并且還通過對作品背后作者所表達的意蘊以及文化的探析來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和文化理解力。
自從尹少淳先生帶領的美術組提出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之后,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中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大部分美術教育工作者的確轉變了教育觀念,意識到美術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技能,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之后從事的職業不一定是藝術家的職業,而是要通過美術教育培養其健全的人格。
正如錢初熹教授在《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學校美術教育創新發展》一文中提到說:“美術學科探究的是‘人類與圖像的關系’,其核心是培養空間思維、視覺思維、造型表現、想象創意、物盡其用、美感延伸?!雹鄞擞^念得到了廣大教育者得認同并運用到了教學實踐當中。其次在教材的編制和教學內容方面,義務教育的課程中都有大量的圖片配少段的文字解說,符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人心發展特點。但是在培養學生視覺識讀能力的實際教學中還是存在著一些有待改進的問題
首先,在美術課程中,一些教師對美術鑒賞課的重視程度不夠,一方面表現在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材中美術鑒賞所占的課時比例較少,另一方面教師在引導學生識讀美術作品時,過度的按照教師對作品的理解去強加在學生身上,沒有充分的尊重兒童的主體性。兒童的思維方式全程跟著教師的教授在走,沒有充分發揮其思考能力和主觀能動性。當學生獨立面對美術作品時,就不知如何去分析解讀作品。
其次,在美術鑒賞課中,還存在著教師對于教材所提供的圖片引導不足的情況,很多教師在解讀作品時,對于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跡解讀過多,雖然這些故事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沒有體現出美術鑒賞課程的真正價值。④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得不到充分的認識,以及作品中視覺形象的隱喻和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了解的也不夠深刻。
再次,在美術鑒賞課中,教材上的教學內容大多是流傳千古的優秀藝術作品,這些藝術作品所具有的審美價值是毋庸置疑的,美術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只是局限于課本所提供的素材,而不能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將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批判能力,不能將理論運用于實踐。
最后,部分美術教師將美術教學局限于課堂,未能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以至于學生對于圖像的識別也只是流于形式。⑤
在學科核心素養實施以來,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方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美術鑒賞課在義務教育階段所占的課時比例不多以及教師自身不重視和不知道怎么教等問題,使一些美術鑒賞課程成為講述作者生平事跡和背景的課程。沒有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學生沒能主動的對作品的視覺信息進行感悟分析,不利于培養其圖像識讀素養,也限制了其思考能力的發展。在鑒賞課堂中要想培養學生對視覺信息的敏感度和識別能力,就首先要讓學生自己對作品進行感悟,不能先入為主,并且在引導學生欣賞的整個過程中給與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展現出自己對于圖像的理解和判斷之后再予以點評,形成一種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并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自主空間。
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在心理發展特征上存在著注意力不穩定、觀察比較籠統、對感官的直接刺激反應比較強烈等特點,因此,過于語言式的教學對于他們來說過于枯燥乏味,他們往往不感興趣,布魯納曾經指出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雹抟虼耍瑧摳淖兠佬g鑒賞教學的策略,使其適應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一方面可以在教學內容中增加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另一方面,可以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出發點,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情境導入來提升美術鑒賞課堂的有效性。
教師在美術鑒賞課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學會鑒賞的方式和方法。有對比才會看出差異,有聯系才會發現其共同性。⑦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正是在對圖像反復的對比和聯系的基礎之上逐漸建立起來的,例如,只是讓學生欣賞抽象派的代表作品,對于中小學生來講,很難欣賞其審美特點和獨特內涵,但是如果教師拿寫實派作品與之相比較,拿其他抽象派作品與之相聯系,學生就能夠發現作品之間的差異性和共通性,就能更透徹的理解作品的特點。
在核心素養和視覺時代雙重語境下的“圖像識讀”不再是對圖像簡單被動的觀看,而是一個主動的文化分析的過程⑧。在視覺文化背景下,大量的視覺信息已經早就通過手機、電腦等微媒介進入到了學生的視野當中,中小學生的審美判斷力有限,所以面對潮涌般的視覺信息,“看什么”和“如何去看”是當今美術的兩個重要課題。優秀的美術作品中總是潛藏著豐富的情感、道德和文化。優秀的視覺圖像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要將具體的視覺圖像和文化聯系起來,建立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可以通過兩種途徑著手,一種是使鑒賞課堂在其特定的歷史人文背景下展開,讓學生在對視覺作品識讀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理解作品背后的人文歷史背景和情感信息。另一種教師可以把同時期不同作者的作品拿到一起比較觀看,讓學生在眾多的視覺作品中獲得崇高的思想感情,使其尊重多元文化。
綜上,在核心素養語境下,如何認識圖像、解構圖像成為美術教育的關鍵,“圖像識讀”作為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美術學科的“立科之本”,就是要讓學生在視覺文化的大背景下知道“看什么”“怎么看”,讓學生學會用圖像進行思考。盡管當前部分教師的美術鑒賞課程存在著一些不足限制了學生對圖像的感知和解讀,教師要學會有意識地將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貫穿整個教育過程,給學生更多的感悟和思考空間、讓學生學會識讀圖像的技巧,掌握整個識讀圖像的心理圖式。并盡可能深的挖掘圖像背后的主題和歷史文化底蘊,培養學生對圖像感知的敏銳度,逐漸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適應并推動視覺文化發展的人才。
注釋:
①王賢.美術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0(18):145-146.
②李茹.高中美術視覺傳達設計教學提升圖像識讀素養的探究與實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7.
③錢初熹.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學校美術教育創新發展[J].新課程評論,2016(001):78-85.
④錢初熹.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學校美術教育創新發展[J].新課程評論,2016(001):78-85.
⑤王賢.美術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0(18):145-146.
⑥布魯納,J.S.).教育過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⑦白錦秋.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學生視覺識讀能力的培養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6.
⑧汪雪丹.核心素養下的兒童審美從圖像識讀開始[J].天津教育,2020(2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