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赫 何星池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 杭州310018)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①。高校藝術文化教育與黨建思政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本質相通,都是為了培養全面反應具有社會人文關懷意識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當代藝術文化與黨建思政教育創新融合是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符合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必然趨勢,更可以提高思政工作針對性、創新性和親和力,對打通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鏈條,思政工作入腦、入心、入行具有現實意義。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指出,要統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藝術學類專業課程要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②。高校思政教育是黨的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重要位置,不僅關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關乎黨和國家接班人,更關乎國家長治久安。自2018年起,“00后”大學生群體開始走入公眾視野,“00后”又被稱為Z世代、新生代,他們是伴隨互聯網成長的一代,每日用網絡吸收數以萬計的海量信息是生活常態,“話語權”“個性化”“自由化”是他們的代名詞。新生代的主體意識強烈,加之擁有極度個性化的價值追求,善于表達且樂于表達,習慣于網絡。
新媒體的應用使信息傳播呈現出個性化、交互化、海量化、碎片化等特點,加之各種社會思潮的交織與海外勢力的深度隱性影響,都對主流意識形態和思想引領帶來沖擊,這對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高校大學生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如何合理的引導與培養,融合課程思政與專業發展,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打通網上網下,讓思政教育更有趣、更有味、更溫暖,是當前思政工作面臨的最大困境。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③。傳統高校思政工作主要依托電話短信,基于面對面的形式,更多帶有傳達的滯后性、教育顯現度較為明顯、溝通模式較為單一等特點。新媒體新技術的出現,可以讓思政工作以網絡為載體,更多轉換為線對線、屏對屏,可以更多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隨時隨地開展思政教育。
據2020年抖音數據報告顯示,抖音日活突破6億人次,2020年共同戰疫主題短視頻達到423億次播放量,超過3600萬人觀看清華大學直播等④。如李子柒,自2017年開始推出短視頻以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通過短視頻展現制作美食的過程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用短視頻的方式講好中故事,展現中國傳統文化魅力與底蘊。
又如,2019年的微信數據報告顯示,《我和我的祖國》成為朋友圈分享熱門歌曲TOP1。上述系列數據和實例說明我們思政教育的本質沒有改變,只是形式發生了變化,因此將新媒體與思政教育高度融合至關重要。新媒體的發展演變不僅拓寬了線上思政教育的途徑,也逐步構建形成了集社交、教育為一體的多元思政體系。
習總書記指出,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諸多新技術的出現,也讓思政工作形式有所轉移,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為例,通過數字賦能結合技術手段,打造了“大數據+思政”推出精準思政工作云平臺,形成了精準思政管理駕駛艙,讓多起校園突發事件在源頭得到治理,防患于未然。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通知指出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全面提高新時代高校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曾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學院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發揚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優良傳統,以大愛之心育莘莘學子,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努力把學院辦成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⑤”這封回信對藝術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迫切需要以藝術文化為載體的思政教育創新,因此,藝術文化與思政工作的結合是切合時代發展的。藝術文化是高校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參與度較高,需求量較大,形式感多樣,尤其美育文化中的很多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更是得到了學生的廣泛好評。新生代藝術的關注度大大提升,藝術形式也因新媒體新技術的出現呈現多元性、互動性、多維性等特點。
因此,思政教育亟需在傳統事件規劃基礎上進行以藝術文化當代性為載體的理念革新,打通并融合微信、微博、知乎、B站、抖音、快手等更多新媒體平臺,構筑融媒體藝術文化黨建思政傳媒中心。
在2018年教育部評選的全國黨建工作首批559個樣板支部中,學生支部97個,其中藝術類支部9個,占比9.2%;2019年第二批999個樣板支部中,學生支部190個,藝術類支部28個,占比14.7%,比例大大提升,因此,“藝術+黨建思政”是很好的結合點。
在課程開發上,可將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結合,將藝術思政與思政藝術融合,創設良好的藝術思政氛圍,結合紅色動畫、紅色設計、紅色歌舞等形式,潛移默化的將思政工作的鹽融入其中。如開設《地方紅色文化的產品設計》等類似課程思政,旨在通過學生在做設計過程中發掘設計要素的過程中引發深入思考,提升教育思辨能力。如對紅色遺址、遺跡、遺物等展開圖片資料的搜集,過程中通過挖掘長征精神及抗美援朝等事件精神的凝練也就是思政教育的過程。通過師生互動共創的方式,讓學生深入切合,領略紅色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同時發揮藝術專業優勢,充分調動學生黨支部積極性,如美術專業學生要積極參與國家“四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音樂專業學生要多進行紅色主題歌舞舞臺表演等。
在具體形式上,可利用好實踐教育與勞動教育等與藝術文化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傳承紅色文化與基因,如可依托紅色資源建立實踐基地,長效性的開展交互及體驗式的紅色設計與藝術文化活動,傳承紅色精神,傳遞紅色文化,運用革命紀念館、革命遺址、烈士陵園等資源。如本校人文藝術與數字媒體學院在進行青春紅色社區志愿服務活動時,為小區繪制紅色主題墻繪,學生需要通過查閱資料、走訪、座談小區抗美援朝老兵及抗戰退伍老兵的方式來更好的完成活動任務,在前期準備過程中學生接受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洗禮,在活動結束后也紛紛表示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藝術實踐思政教育活動。
在結合方式上,可用好“時、度、效”,適時適度有效的開展紅色藝術文化作品展播,打造藝術黨建文化節,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打通線上線下交流形式,如:開設紅色直播間,邀請抗戰老兵、非遺文化傳承人、改革開放親歷者等入駐直播間;建立紅色文化交互體驗館,通過情景模擬,時光穿梭等多樣化的形式沉浸式的讓紅色基因融進血液,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貢獻出文化藝術力量。如學生通過創作《中國加油》《返工須知》等主題漫畫、動畫、H5的沉浸式交互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了愛國主義思政大課的教育,并且通過主題思政短視頻結合了諸如二次元、脫口秀等學生喜愛的元素來呼吁全民抗疫,不僅形式美、畫面美,也積極宣傳了社會正能量。
青年興則國家興,國家的未來離不開新生代。當今,基于新時代、新變局,面對“00后”等思政工作對象的新生代轉化,思政工作要順應時代,用好新技術,擁抱新文化,結合新藝術,延續思政思辨的當代性、適用性、趣味性。融合新工科新文科新藝術,在培養藝術思辨、科學思辨、文化思辨的能力中開拓思政工作的新格局。
注釋:
①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
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③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0(04):23-27.
④抖音.抖音發布2020數據報告[EB/OL].2021-01-06.
⑤劉笑冬.習近平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EB/OL].(2018-8-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8/30/c_1123355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