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英
(凱里學院,貴州 凱里556000)
高校培養人才應該更具備專業性,運用學校的獨特資源和師資力量來促進學生的發展進步。文化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課本上的,更多的是在實踐方面的拓展。綜合來看,高校的人才培養應偏向于專業性的技術型人才,所以在音樂教育中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高校培養音樂人才,應該更加注重對傳統音樂文化和深入學習,加強理論的深入體會并逐步應用到實踐和不斷傳承上。通過高校音樂文化的教育,能形成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特色,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感受到我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音樂文化的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①。
因此,本文結合高校開展音樂教育的現狀,分析高校音樂教育的內涵,發現高校開展音樂教育對民族文化傳承的重大現實意義。
新時代的教育理念下,要求教育的開展要更加的尊重學生的個性,要因材施教,這對教師開展教育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尤其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大學生的心智和個性都已經成熟到一定的階段,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法。同時,高校音樂的教育因其具有特殊性,音樂學科的考核是有一定的動態性,不僅僅是試卷就能體現的,更多的是個人能力和音樂素質的表現。高效音樂教育開展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教學目標是普及音樂文化,對民族文化的深入感悟和學習。音樂學科中涉及的民族文化日益豐富,加之網絡技術的發展,音樂文化的傳承更加便捷但也存在一定的混亂性。所以,高效開展音樂教育應該讓學生深刻感悟自己的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也更加的多元化,呈現音樂的方式和平臺也更加的多,在這樣急劇變化多端的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更加重要不能摒棄。所以,高校教育要嚴格把關基礎音樂教育工作的開展,確保音樂在不斷的傳承中不丟失本真。音樂文化的傳承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家的形象,所以不僅要進行音樂知識的傳授,也要對學生進行規范的教學和管理。通過長時間的音樂文化的傳承,也能發現我國目前的音樂文化教育存在一定的問題,較西方國家的發展還有一定的距離②。因此,基于對高校學生音樂課程的開展,有利于我國的音樂文化更好的完善,不斷的取長補短。音樂的呈現一般與影視、視頻或者動漫等共同發展,所以音樂的這種多樣化呈現方式可以很好的吸引青年人的興趣,使得民族文化的傳承有青年的力量,從而促進民族文化的薪火相傳。
任何教育的開展都有一定的課程標準和要求,音樂教育的開展也存在一系列的要求。高校要按照社會人才的發展要求和學校的教學目標進行相應的教學。為了音樂教學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教學的素材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革新。并且在新時代的教育理念下,教學方式方法也要進項創新,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吸引學生的興趣,從源頭上促進學生對優秀民族文化的學習。只有學生感悟于心,音樂教育才會在實踐中不斷進步。通過不斷的音樂教育的開展,可以促使高校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教學體系,形成優秀的民族音樂的教學素材,為今后教育的開展積累大量的實踐經驗。從而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民族文化。學生作為青年群體,他們的民族文化的感悟十分重要,因為青年是國家建設的主力軍③。
基于此,高校開展音樂教育能使得學校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從源頭上保證音樂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學生只有更好的感悟才能更好的傳承,否則傳承者都不明了民族文化的內涵,傳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音樂文化因其具有學科的特殊性,更多的偏向于實踐和個人能力。音樂的學習不能說只按照課本來進行講解,在學習一定的理論知識后要結合實踐的鍛煉才能算掌握了音樂知識。例如學習發音或者練習朗誦和歌唱,是其它學科不具備的特點。由于音樂文化的這種高度表達性,可以使得民族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更具有親和力。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作用,使得文化的傳承不僅僅停留在表面,更能深入到達人們的心靈。高校開展音樂教育應該更加注重實踐,在實踐中端正學生學習的態度和出發點的正確性,這樣能讓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有更正確的認識,激發其進行大力傳播的動力。人們所傳承的事物應該首先被傳承者所認可,通過這種文化的深度理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學習。所以,高校開展音樂教學能讓學生在實踐感悟民族文化的內在力量,具備更好的把優秀文化傳承下去的能力。以知識的學習帶動傳承的行動力,充分彰顯民族文化的正能量。
通過實踐可以發現,藝術來源于生活。音樂的創作和完善也來自于生活,通過感悟生活有助于形成更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我國的民族眾多,不同民族的生活環境和民族文化不同,產生的音樂藝術也不同。高校音樂教育的開展可以使得學生面對形形色色的文化時不迷茫,能有端正的態度。要學會尊重每一種文化,欣賞中豐富我國的民族文化。在不摒棄自己國家文化的同時取長補短,豐富我國的文化,才是高校學生對待文化的態度④。民族文化有很多可以互通的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開展要教導學生正視這種聯系,形成高尚的文化素養。讓學生在面對多種文化時不迷失自我,不一味的追求流行文化,而忽視傳統文化的存在,這正是高校教育的現實意義所在。
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學校應該為學生創立一切有利于學習的環境,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的人文關懷,在感受學校文化的過程中,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新時代,學校不斷創新教育理念的過程中不要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因為一切教育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同時將文化進行傳承的過程,學生的主動意識十分關鍵。學校在保證傳統文化不受到侵害的過程中,也要培養學生形成文化傳承的責任感。教導人人都不可破壞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以任何方式褻瀆文化。
首先,從學校方面要設立健全的保護制度,一定的懲罰機制才能嚴格要求,發揮學校管理的權威性。
其次,從教師層面來說,應該加強對學生正確面對民族文化的引導,不斷的創新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最后,是學生自我素質的提升。學生在接受高校音樂文化教育時,要樹立正確的態度,樹立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人人都有責任,青少年作為主力軍,學校應該加強培養,為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校在進行音樂教育和文化傳承教育的過程中,也有利于師資隊伍的內部革新。促進教師的自我反省和進步,因為現代高校的音樂教育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音樂專職教師的培養是保證教育質量的源頭。教師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民族文化的深度理解,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同時,也能達成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有效溝通,促進雙方的合作進步。高效音樂教育的開展應該多聘請一些業界的音樂專家,豐富學生的見識,讓學生感悟到良好的就業前景,在保有就業狀況良好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高校十分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現在社會所需的人才也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全能型人才,所以高校音樂教育的開展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能培養其藝術氣質和音樂能力。在音樂教師文化水平不斷提升和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的過程中,雙向進步的趨勢更有利于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寶貴遺產。正是有了如此優秀的傳統文化,才有了社會的進步。高校開展音樂教育體現了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視,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也是我國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高校開展音樂教育對社會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我們應根據目前高校開展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改正。為高校音樂教學提供較強的師資力量和完備的教學用具,在外部條件上支持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讓大學生在感受音樂文化熏陶的同時,明確自己的民族責任感,積極的傳承和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使得我國的民族文化把“走出去”和“引進來”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在我國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多種多樣的局面中有自己的特色,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學習我們的民族文化。使我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早日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讓青年一代感受到我國強大的文化自信,激勵自身,砥礪前行。
注釋:
①劉靖.略談民族舞蹈對民族文化的傳承[J].社會科學版,2009(06).
②萬良棟.淺談民族舞蹈對民族文化的繼承[J].文海藝苑,2011(03):109-109,111.
③王帥.淺談民族舞蹈與民族文化[J].黃河之聲,2014(24):17-18.
④張雯.民族舞蹈對民族文化的繼承探索[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