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應佳
(廣州市海珠區圖書館,廣東 廣州510240)
2015年,廣州市頒布《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全面推進“圖書館之城”建設。經過五年努力,廣州擁有了世界規模最大的城市圖書館之一——廣州圖書館;基層公共圖書館設施實現全覆蓋,區域總分館體系基本完成,各項重要服務效能指標增幅巨大,實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同時,隨著社會治理格局的不斷深化,政府投入保障機制的調整等因素,街道公共圖書館服務的穩步推進會面臨一定挑戰。圖書館如何利用多方資源、創新服務方式與內容、改革管理機制等,從而保障及提升服務效能,將是“十四五”階段需要面對的重要內容。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①,指出“建設覆蓋廣泛、集約高效的黨群服務中心。綜合區位特點、人群特征、服務半徑等因素,整合黨建、政務和社會服務等各種資源,統籌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備、互聯互通的黨群服務中心,打造黨員和群眾的共同園地”。廣州市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基層黨建陣地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明確要在2020年實現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站)全覆蓋。同時黨群服務中心將整合轄內的政務服務中心、文化站、工療站、社區星光老年之家、婦女之家、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等職能,形成集黨務、政務、居務于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其職能以強化基層黨建、基層治理、服務群眾為宗旨,涵蓋了包括辦公辦事、教育培訓、談心談話、宣傳展示、圖書閱覽、群團活動等內容,成為黨領導基層治理的堅強陣地和服務黨員群眾的溫馨家園。
以往街道圖書館作為文化站的一個對外窗口,為社區居民提供圖書借還、閱讀推廣、文化宣傳等服務。在廣州推進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過程中,特別是通借通還服務的深入推進,使街道圖書館服務效能有了飛躍的發展。然而,作為基層文化服務機構,街道圖書館將成為黨群服務中心的一份子,如何把圖書館自身文化服務與黨務、政務相融合,成為街道黨群服務的中堅力量,將是街道圖書館發展的重大課題之一。
當前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不足與問題。一方面場館建設和功能布局未盡完善。有海珠區的政協代表在提案中提出,目前轄區內的部分黨群服務中心裝修醒目,辨識度高,但場地很少看到黨員群眾在內活動。黨群服務中心的儀式性和參觀性強,但缺乏與群眾的互動,即使有開展娛樂性活動,但并沒有凸顯黨群的服務功能,在高質量發展方面還需要不斷提升和加強。另一方面,目前黨群服務中心的人員編制基本上是整合街道原有行政事業部門的干部隊伍,由于職能的擴大,隊伍的專業性方面還有待加強。
街道圖書館需要把自身的文化服務職能“融入”到黨群服務中心的方方面面去。近幾年來,由于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街道圖書館已成為社區居民樂于參與的公共服務場所。圖書館應當充分利用群眾認可度,積極在場地內開展黨建宣傳、政策法規咨詢、文化藝術推廣等,盡可能地把群眾吸引到黨群服務中心來,把中心建設成為黨員群眾共同的理想家園。
其次,利用圖書館的專業特長,如信息搜索、輿情分析等專業技能,有針對性地為黨群服務中心及街道相關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實現圖書館專業與黨群中心的業務相“融合”。
以廣州市海珠區海幢街黨群服務中心為例,該中心突顯黨務、政務服務與公共服務相結合。作為街道的黨群服務中心,它設置的功能政務服務大廳、黨群會議室、黨代表工作室、街道精神文明實踐所、紅色影院、黨史陳列廳和圖書館。其中圖書館面積達到700平方米,藏書25000冊,成為街道重要的文化陣地。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②明確提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強調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街道圖書館將作為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中的組成部分,通過開展公共閱讀服務,為基層治理提供有力的文化保障。
當前,廣州正大力推進“圖書館之城”的建設,所有街道圖書館均已實現了圖書的通借通還,實現了資源共享,并納入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當中。因此,在縱向的“共建”模式上,街道圖書館已具備了強大的資源支持和服務能力支持。接下來,街道圖書館作為黨群服務中心的一員,需要對接轄內的各方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在橫向的“共建共治”中找準發展方向。以海珠區為例,目前街道圖書館的“共建共治”有以下幾種經驗:
區域圖書館總館、街道黨群中心以及社會力量三方合作共建。在新的黨群服務中心的建設過程中,街道圖書館主動聯系區圖書館總館和轄內專業機構,實行三方共建的模式。街道黨工委作為場地方,負責場地的基本裝修與公共設施投入。區圖書館總館負責圖書與專業設備,在對外服務過程中提供定期的圖書物流配送,以及業務指導與技術支持。引入的社會力量作為運營方,保證黨群服務中心的圖書館按照《廣州公共圖書館條例》的相關規定實行對外開放,其各項服務效能指標均需受到街道黨工委與區圖書館的監督。及此,街道圖書館在新的“共建共治”模式上有了一個穩定的發展平臺。以海珠區為例,目前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圖書館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共建模式正逐步推進,海珠區轄內的16家街道圖書館已有1/3與第三方簽定了共建協議,合作單位涵蓋了企業、社工團體以及慈善機構等,取得良好效益。
對接轄內的行政職能部門的黨群服務中心,擴大服務效能。海珠湖黨群服務中心和曉港公園黨群服務中心,分別是區濕地辦、區直機關工委建設的行政部門直屬管理的黨群服務中心。在規劃前期,分屬兩地的街道圖書館均主動請纓,對接上述的兩個行政職能部門,并成功地在場地內建設了可通借通還的社區圖書館。其圖書資源由街道圖書館提供,日常管理由兩個職能部門負責。由于兩地的選址非常理想,在對外開放之后,到訪的群眾絡繹不絕,一方面圖書館服務數據理想,另一方面也為黨群服務中心開展黨建宣傳及政務服務提供有力支持。
當前,海珠區的舊村改造工作正處于動員期,相關職能部門需要派遣大量干部對村民開展政策宣傳工作。由于各種原因,村民的支持配合的意愿不高,導致部分工作進度推進緩慢。有鑒于此,有街道圖書館擴寬了服務思路,與舊改工作組聯系,在村委的黨群服務站建設社區圖書館,為村民提供圖書閱覽以及組織文化活動,積極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受到村民的積極響應。圖書館服務為舊改工作組在及后的政策宣傳上提供了極大便利,也促進了相關工作的有序開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一直有“潤物細無聲”的特有感染力,因此,黨建工作需要凝煉黨的優秀文化基因,并通過基層文化宣傳,深刻地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心中。“知之愈深,信之愈篤”,只有持續在工作實踐中厚植對黨建文化的堅定信念,才能讓廣大群眾深認識到黨的先進性,才真 正擁護黨的領導,共同建設社會主義事業。黨群服務中心作為服務群眾的主要陣地,需要抓準發展目標,充分利用圖書館良好的人文環境、服務舉措和文獻資源等優勢,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對黨建文化的建設進行宣傳,使圖書館成為聯系群眾、凝聚黨心人心的重要場所,成為基層黨建工作的“排頭兵”。發展模式包括:
1.黨建工作與在地文化相結合,打造特色服務品牌。
如海幢街黨群服務中心就以“海棠花開”為命名,其中的“海棠書屋”最具特色。在“海棠書屋”除可以借閱圖書以外,還利用部分墻體開辟“傳唱經典 致敬英雄”、“掃碼聽原著”等黨員學習教育主題墻,黨員群眾掃取“二維碼”就可以閱讀黨史必讀書目相關的原文、視頻和音頻。另外,設置“海棠花開”公眾微信號、定期推送圖書館最新采購的黨史學習教育用書,引導黨員群眾了解圖書館的最新服務動向。素社街黨群服務中心則精心打造“瑤溪書屋”,通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紅色電影展播、先進人物宣講、紅色研學等一系列特色活動,真正做到了“一間書吧溫暖一條街道”。通過特色服務品牌的建設,黨建工作真正與本地文化相結合,特別是利用圖書館為載體的文化服務,實實在在地把黨建文化厚植于群眾之中。
2.黨建工作與企業文化相融合,提升企業服務形象。
如海珠區悠悠生活館,就是圖書館與在地企業合作共建的一個時尚生活文化項目,擬通過公共圖書館服務+移動支付體驗+咖啡輕飲,形成跨界的文創服務新業態。為了促進企業黨建工作,發揮黨建的文化引領作用,區圖書館與該企業在項目原址升級改造成“黨史研學館”。該項目成為基于免費向市民開放的公共圖書館空間打造的,為廣大市民提供了解黨史、學習黨史的文化陣地,也是企業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場所。通過黨建工作、圖書館服務與企業文化相融合,基層圖書館找到一條可發展的新路徑。
注釋:
①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EB/OL].http://hgzy.hlj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4028.2019-05-09.
②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201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