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劉文靜
(懷化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懷化418000)
“通過‘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并構建雙語平臺,加強與國際的聯系,不但可以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而且還能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加大推廣此模式,持續鞏固脫貧成效,帶領群眾走上脫貧致富小康路。將“飛地經濟”的研究引入少數民族地區,認為少數民族地區因各種原因,基礎設施不健全、產業發展不充分、貧困現象普遍等,需要改變幫扶方式,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少數民族地區實際情況的經濟發展策略,而“飛地經濟”不失為一種好的發展模式。
定義:飛地經濟即保持現有行政區劃同時突破區域分制的一種經濟發展新形式。“飛地經濟”模式有利于進一步推進產業轉移新平臺的創建,為探導跨區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在懷化市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1832289人,占38.64%。與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少數民族人口增加38328人。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居民因與外界語言不通,制約了脫貧奔小康的進程。“扶貧先扶智,扶智先通語”,要實現可持續脫貧,雙語平臺構建意義重大。
鑒于飛地經濟稅收共享的性質,在飛地經濟平臺前期建設中也必然引入政府的投資;但同時這也更有利于吸引民間資本,進行基地建設投資,推動了多元化投資主體的形成;有助于解決招商瓶頸問題。
“飛地經濟”模式的引入,由于利益機制的完善,刺激了飛出地政府的積極性,這有利于充分借助飛出地政府對轉出企業的引領,從而解決招商項目不足的問題;飛地經濟有助于解決管理瓶頸問題。“飛地經濟工業基地在管委會的機構設置、人員引進的過程中,加深地區之間的合作,既引入了先進的基地管理經驗,又革新了服務理念,完善了基地服務。很大程度上也堅定了轉出企業的遷移信心,有助于解決基地管理的瓶頸。
1.深汕特別合作區
(1)合作背景:在過去三十年里,深圳的土地已經被開發了將近40%。加之汕尾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長期以來屬于我國欠發達地帶,但同時,汕尾地區擁有著粵東地區最長的海岸線,較低的土地綜合利用率。深圳面臨的是空間發展問題,但汕尾地區卻缺乏經濟發展的先進管理技術并存在資金問題,因此兩者都在尋找進一步發展的出路。
(2)利益分配:“發展第一、尊重歷史、權責對等、互利共贏”的原則,有利于深汕區較快發展的體系體例。深汕區的財政體系體例執行“省直管”模式,委派深圳市全權代管。深汕區產生的地方級稅收在扣除省按體系體例規定的獲益部分外,由深圳市、汕尾市和深汕區按25%、25%和50%的比例分紅。但在2015年以前,深圳、汕尾兩市將各自所得分紅收入全額返還深汕區,在2020年前,深圳、汕尾兩市將各自所得分紅收入的50%返還深汕區。另外,根據屬地原則,深汕區取得的政府土地出讓的凈收益,除一小部分留成給汕尾市外,大部分返還深汕地區。
(3)組織機構:在管理上,深汕區形成深圳、汕尾兩市政府高層管理領導小組決策,深汕區政府管理,建設開發公司運營的三層管理架構。深汕區黨工委和管委會合署辦公,獲省委、省政府賦予地級市一級管理權限,黨工委和管委會主要領導按副廳級配置,管委會主任由深圳市推薦,黨工委書記由汕尾市推薦。按照適量分工原則,深圳市主導經濟管理和建設等事件,汕尾市主導社會管理事件。在深汕區內部機構的設置上,除人大、政協及法院、檢察院等司法機關仍按原來的隸屬關系管理外,還單獨設置深汕區地稅局、國稅局及公安局分局等派出機構。并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設置若干內設機構,社會管理部門正職負責人候選人主要由汕尾市推薦,經濟管理部門正職負責人候選人主要由深圳市推薦內設機構副職候選人原則上實行交叉任職,由深圳、汕尾兩市共同協商推薦。
2.遼寧普蘭店模式
(1)合作背景:為進一步提高企業積極性,刺激產業新發展,加強產業集群發展,優化我國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的新發展,大連市普蘭店擬引用飛地經濟模式。
(2)共享方式:利益分享適用于所有飛地經濟產業園區。財稅收入分享則采用飛入地和飛出地共享的原則,即飛出地與飛入地在產業投產十年內按5:5分成,10年后則調整為所得財稅收入全由飛入地獲得。同時,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特殊情況可由雙方共同商榷決定利益分配模式。
(3)組織機構:由普蘭店區委區政府區領導成立“飛地經濟”產業工作發展小組,推進“飛地經濟”產業園區相關發展,并及時對工作進度進行公報公示。同時成立獎懲機制激勵工作人員,提高相關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從而更好的推進“飛地經濟”產業園區的發展。
3.安徽皖江模式
(1)合作背景:為適應產業轉移新趨勢、探索產業承接新模式,安徽省將圍繞“飛地經濟”,在皖江示范區內推進與長三角合作共建園區。2010年初,安徽在皖江示范區內創建推進與長三角合作共建飛地經濟園區。
(2)共享方式:安徽與蘇浙滬主要采取共建園中園或共管園,利益分享實行一園一策。
(3)組織機構:由安徽方將“凈地”交給蘇浙滬政府,由其組織開發建設與管理,獨立經營、封閉運作。安徽園區則連續6年獲得飛地園區新增增值稅和所得稅市、縣留成部分全額補助,同時安徽方面安排了不少于1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示范區發展。
總的來說,懷化市政府的功績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危房改造。沅陵縣、麻陽縣、溆浦縣、通道縣完成率均為100%。
(2)飲水安全。沅陵縣、溆浦縣、麻陽縣、通道縣完成率均為100%。
(3)村組道路。會同縣完成率113%,其他縣市區完成率均為100%。
(4)電力保障。沅陵縣、溆浦縣、麻陽縣、通道縣完成率達100%。
(5)公共服務。每個村都建立了綜合服務平臺和村級衛生室。
(6)產業發展。重點產業項目方面,沅陵縣、溆浦縣、麻陽縣完成率達100%,通道縣完成率95%。
(7)轉移就業。在職業技能培訓方面,完成較好的有:通道縣323.57%、沅陵縣294.7%、麻陽縣113.2%、溆浦縣101.45%;在轉移就業幫扶方面,通道縣105.14%、麻陽縣104%、沅陵縣101%、溆浦縣100.17%。
(8)教育脫貧。學前教育、義務、高中、職業學歷、高等、教育幫扶及“三幫一”,勸學方面各縣市區的完成率均達100%。
(9)健康扶貧。溆浦縣完成率102%,其余縣市區完成率達100%;大病集中救治方面,完成較好的沅陵縣、溆浦縣、通道縣的完成率達100%,麻陽縣完成率達99.67%。
(10)生態脫貧。各縣市區完成率為100%。
(11)社會保障。兜底人數:沅陵縣14602人、辰溪縣5702人、溆浦縣21138人、麻陽縣1722人、新晃縣8468人、芷江縣9262人、鶴城區913人、中方縣4048人、洪江市1082人、洪江區114人、會同縣4497人、靖州縣910人、通道縣624人。
1.沅陵縣
(1)山地資源。
沅陵縣山地總面積582550公頃,適宜各種植物的生長和禽畜的飼養,為發展林業、農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森林資源。
縣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類型多樣,40.8%的山地土壤由板頁巖風化而成,自然肥力較高,酸堿度適中,含有機質較多,保水保肥力較強,海拔400-600米的山地面積大,發展林業條件優越。樹種繁多,有喬、灌、木質藤本植物111科,310屬1004種森林植物種群,并擁有一批有待開發的經濟價值很高的特有樹種。全縣擁有松脂資源2000多噸/年,栓皮櫟、芳香油類、木本野生藥材等林副產品豐富。在各種野生動物中,有藥用動物100多種。
(3)飼草水面資源。
全縣有大面積可利用山地、農林隙地草場,理論載畜量可達41.7萬個單位。五強溪庫區水面開發潛力巨大,全縣可利用水面達上萬公頃,水產品5000余噸。
(4)水能資源。
全縣水能資源豐富,居湖南省第一。
(5)礦產資源。
已探明儲量的礦種達11種,產地17處,其中大型礦床3處,中型礦床14處,已探明主要礦產有黃金、硫鐵礦、鉛、鋅、銻、鎢、銅、金剛石、重晶石、石灰石、煤、石煤等,居全國前10位的有磷礦、石煤礦,居全國前五名的有石煤礦產,主要探明的儲量鐵礦1.2億噸,石灰石100億噸,石煤400億噸,目前正在開采的有黃金、硫鐵礦、銻、鎢、銅、金剛石、鉛、鋅、石灰石、石煤等。
(6)旅游資源。
全縣旅游資源豐富,尤以鳳灘、借母溪、辰龍關、龍興講寺、二酉山、鳳凰山等更為瑰麗。
2.麻陽縣
(1)水資源。
全縣地表水徑流量多年平均為52.27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達109061萬千瓦。可開發量達65897萬千瓦,占河流理論蘊藏量的60.42%。80年代,縣政府編制錦江梯級開發規劃,規劃分8級,總裝機容量8.545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4.1108億千瓦時。到2005年,裝機容量2.315萬千瓦,在建的有錦江、銅信溪、江口等;另有其它河流開發建成水電站19處,裝機64820千瓦,全縣總裝機容量已達87970千瓦,年發電量3億千瓦時。
(2)野生動植物資源。
山地野生動植物廣布,屬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有云山伯樂、銀杏、香果樹等28種;屬湖南省重點保護的5種。中藥材有82科550種。野生動物有8科29種。
3.溆浦縣
(1)礦產資源
溆浦礦藏有硅砂、石灰石、煤、銻、錳、金等37種之多。硅砂石儲量10億噸、石煤儲量100億噸、石灰石儲量3億噸、花崗石儲量4億立方米以上,是全國乃至亞洲聞名的優質硅砂基地。
(2)水資源
溆浦水能蘊藏量達33.15萬千瓦,已建水電站109座,是全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
(3)旅游資源
全縣旅游資源豐富,有龍泉寺、陽雀坡古村落、“思蒙山水”、“米糧谷”、“山背梯田”等景觀。
4.通道縣
旅游資源:通道生態秀美,遺存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5.55%,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譽。境內有萬佛山,有萬佛山·侗寨,有皇都侗文化村,有龍底生態自助漂流,有芋頭古侗寨和通道轉兵紀念館,還有九龍潭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宏門沖原始次森林、恩科亞熱帶溝谷雨林等景點。
長期以來,發達城市高速增長帶來了城市規模巨大且人居環境退化、城市功能密集且結構失衡、城鎮空間龐大且蔓延無序等諸多急需解決的問題。懷化市貧困縣雖然富含礦產資源、水資源、旅游資源,但是因為地形地勢、相關人力資源、資金周轉等,導致了溆浦、通道等縣被列入貧困縣名單。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采取飛地經濟的產業梯度轉移模式,這樣懷化許多貧窮地區的優勢資源將會得到合理且有效的開發利用,貧窮地區的就業崗位增多,促進就業率上升,經濟水平也會隨之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達到小康生活水平,幸福指數也會大幅度地提升。國內外市場的打開可以吸引其他企業來了解懷化市乃至是全國范圍內其他貧困地區,加速脫貧工作的進展。同時,為由點對點的企業轉移轉變為區對區的產業轉移,由單純的資金承接轉變為管理與項目的復合承接。
一是解決投資瓶頸。
基地建設投資大,不確定性高,以往的基地建設完全由當地政府進行投資,財政壓力大,也不利于市場化運作。于飛地經濟的稅收共享,在基地前期建設中也必然引入政府的投資;也更有利于吸引民間資本加入基地建設投資的隊伍中來,有利于多元化投資主體的形成。
二是解決招商瓶頸。
基地建設完成后,最主要的工作任務就是招商引資,只有以各個項目為依托,基地經濟才能蓬勃發展。完全由基地當地政府引資,一方面信息資源、人力資源有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吸引發達地區的企業。“飛地經濟”模式的引入,通過利益機制的完善,激發了飛出地政府的積極性,充分借飛出地政府對轉出企業的引導,來解決招商項目不足的問題。
三是解決管理瓶頸。
“飛地經濟”工業基地在管委會的機構設置、人員引進中,加深地區的合作,引入先進的基地管理經驗,革新服務理念,完善基地服務。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堅定了轉出企業遷移的信心,解決了基地管理的瓶頸。
飛地經濟模式的實施可解決管理、招商、投資等相關瓶頸,既能保證飛入地脫離貧困現狀,又能充分利用飛入地的資源促進飛出地的發展。同時,加之雙語平臺的構建,加強了與國際的聯系,利于借助國內外多方力量對地區進行脫貧,幫助更多貧困人員精準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