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彬
(北京師范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福建 廈門361026)
“圖像”是我們這個讀圖時代的高頻詞匯,在百度中,圖像有“畫成、印制的形象”的含義。這個定義中闡釋了圖像的制作方法,是畫成和印出的形象。但是核心素養下的“圖像”一詞不僅僅是這樣簡單的釋義,繪制的是“圖形”,而非是“圖像”,“圖像”更著眼于“像”,是人的視覺接受后在大腦中所形成的基本印象,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形式的分析和意義的解讀。圖像作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信息傳播的媒介,其承載的形式非常的廣泛,比如繪畫、招貼、廣告、電影等。
從我國的典籍中尋找有關圖像對應的表述,南宋鄭樵在《通志》中講到“置圖于右,置書于左,索象于圖,索理于書”,這原本是用來闡釋一種治學的方法,即使在古代,圖像也是輔助人們理解知識的工具,在這里,可以梳理“圖”與“像”的關系,“索”圖的外觀而“理”自己的主觀理解,通過觀察事物,抒發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在今天的中小學美術《新課標》中,明確規定了“圖像”的主要對象是“美術作品、美術現象和美術家及其他們創造的視覺符號”,這種對“圖像”的分類主要是基于美術史的總結,如果文化就是一個區域內全體人民的生存方式的集合,文化就是包含著全體人民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價值取向、審美方式等一個綜合體。如果從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圖像”一次,當今的人類無疑正在經歷一場全新的文化革命,網絡傳播正在改變著這個世界。在這一場視覺革命中,圖像扮演著先鋒的角色,它不僅不斷的給人們視覺上的新鮮感,同時還進行不同價值觀的“攻防戰”。
在這樣的一個圖像的時代,“單純的面向美術作品”的傳統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符合時代發展的。因此,基于美術核心素養的圖像識讀,不能停留在看生活中或者美術史中的圖像那么簡單,換言之,在學校的美術教育中,美術教師應該引導著學生去“以分析圖像的方式”來觀察身邊的世界、中華的燦爛文化和世界文明。
下面就以人教版美術二年級上的《對折剪紙》這一課為例,談談核心素養下結合圖像學中的“瓦爾堡方法”理論對小學美術造型表現課進行圖像識讀的方法。
《新課標》中對“圖像識讀”如何以圖像的方法去看,再次需要引入美術理論史中“圖像學”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圖像學”,據我分析,最早起源于中世紀,是基督教徒對神像的分析,謂之“圖像”。它正式進入美術史研究是圖像分析的先驅阿比·瓦爾堡(1866-1929 年),1912 年他首次提出“圖像學”的這一先進的概念,瓦爾堡建議將圖像理解從神像的解釋外延到更廣闊的領域。美國學者潘若夫斯基(1982-1968 年)又對瓦爾堡的方法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做了對圖像的簡單的分類。
根據潘若夫斯基的理論,圖像學就是對圖像進行意義上的解釋和價值的判斷,這個定義必須植根于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才能得以完成,比如挖掘作品更深層次的地域文化、作者的經歷和繪畫流派的影響等關聯的要素,都需要考慮到其中。
在《圖像學研究》中,潘諾夫斯基比較清晰的理順了圖像識讀的三個遞進的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圖像的物質特征和它的形象,著眼于觀者對事物的物理認知和視覺的事實。在觀察的基礎上,通過觀者的生活經驗就可以進行最初的感受。此階段屬于“前圖像志”的層次。
第二個層次是關注圖像所再現的故事或特性的主題的解釋,理解圖像這一層面需要了解一定的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等。該階段屬于潘氏理論的“圖像志”的層次。
第三個層次重在挖掘圖像的“社會文化之域”,分析圖像形成與當時社會文化語境的密切關系,這個階段就是“圖像學”的階段了。
《新課標》中對“圖像識讀”的要求特別指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以練習、比較的方法進行整體性的觀看,感受圖像的造型、色彩、材質、肌理、空間等形式特征”,這就要求美術教師要讓學生通過一定程度上的美術感知,理解作品,培養學生的視覺感知能力。在中小學的所有的科目中,沒有一個學科比美術更能培養學生的視覺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所以基礎教育更要加強學生的欣賞小論文的書寫能力。在分析作品時,不僅要分析作品的文化,還要理解作品的形式、色彩、材質、主題等等,也就是作品的外在表現形式也很重要。藝術家想表達思想離不開美術材料的使用,離不開美術形式的運用,那些線條、明暗、空間、體積、色彩和肌理的合理利用,最終呈現有意蘊、有文化的作品,所以觀念的表達離不開作品形式的苦心經營。
下面以我們所熟知的《中國剪紙》為例,談談如何在教學中運用潘若夫斯基的圖像學的知識。
1.教學鏡頭一:學生課前感受各式各樣的剪紙藝術,初步體驗剪紙藝術感。
在課前,教師布置教室,懸掛粘貼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剪紙藝術作品,同時播放輕快的民樂,營造歡樂喜慶的藝術氛圍。學生這個時候走進教室充分的感受剪紙的魅力,這時教師鼓勵學生談談自己進入教室的感受,學生小組內互相討論后,發表見解,比如“這些剪紙大多是紅色,是節日的顏色,只有很喜慶的節日時才會張貼剪紙”,“剪紙是民間美術,是我國獨特的民族文化”等。根據潘氏的《圖像學研究》第一個層次的分析學生可以了解到,剪紙勾起了學生對生活和文化的一種回憶,學生在觀察和回憶中就開始觀察圖像并感受圖像所表達的情感。
2.教學鏡頭二: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了解剪紙藝術的相關知識。
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教師可以承接環節并提出簡單的問題“何時何地見到過剪紙?”“剪紙有什么用途?”“剪紙的題材都有哪些?”
學生根據經驗思考后教師總結:(1)在傳統的節日和人們的禮儀等民俗活動中,人們用剪紙表達理想愿望,美化環境,烘托節日氣氛;(2)剪紙常常作為繡花的花樣。以此拓寬學生視野,了解剪紙的民俗文化。
3.教學鏡頭三:進一步了解有關剪紙的表現觀念
教師發放資料袋,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啟發學生思考剪紙的題材及其內涵,展示雞、魚、生肖、福字等剪紙作品幫助學生理解。如這些題材都取其諧音——吉祥如意、子孫滿堂等,學生了解了剪紙作品表現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并蘊含著美好生活的追求,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意識。當師生分析到這一步,就可以明了一幅圖像作者的目的,當然并不是畫面中所有的意義都能用圖像學的知識解釋出來,學生應該會有各種各樣腦洞大開的猜想,這也是一幅作品的藝術性不可復制之偉大所在。
4.教學鏡頭四:探究剪紙的造型裝飾與形式特點
教師提供剪紙藝術作品,也可以欣賞課本上的剪紙作品,與學生一起共同探討剪紙圖案的裝飾特點,這時學生可以離開座位,把自己發現的圖形畫在黑板上,幫助學生理解其特點:(1)剪紙中間鏤空,互相連接,外形是一個整體。(2)圖案的裝飾有月牙形、鋸齒形,圓點及表現富裕的元寶、銅錢形狀等。
在課程的最后,我們做了一次學習成果匯報,在匯報的同時,還提出了問題,“你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是“你還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內容?”小組代表發言,歸納一些內容方向供學生課下進行探究,比如:剪紙藝術的造型裝飾特點,不同區域的剪紙特點……我鼓勵一個課程結束以后,學生課下去收集相關的知識,這樣才能將知識持續的理解下去。
5.教學鏡頭五:定位中國剪紙藝術的價值意義
我們都熟悉的現代主義藝術大師馬蒂斯、畢加索的作品就是充滿著平面的視覺魅力,這似乎與中國平面剪紙的藝術魅力不謀而合。引導學生思考中西方藝術的差別與聯系,使得學生在立足于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又將視野拓展到世界,從而了解到剪紙在世界大舞臺中的地位,同時也了解了更多風格的藝術表現形式。讓學生體會藝術世界的博大精深,有意識將民族的與世界的藝術相聯系,這對學生今后的終身發展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強調“文化的理解”。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圖像學的知識是多么的具有獨特性和價值,美術教師就是要在平常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藝術史觀的滲透,潘氏的圖像學研究給我們的美術教育以豐富的啟示:
第一,對圖像的“識讀”并不是簡單的描述,而是從挖掘圖像背后的文化。
第二,圖像識讀是一個層層遞進,不斷深入的過程,經由具體的圖像而進入人類文化的核心密碼,體驗文化的溫度和知識的厚度。
第三,這一過程也是一個“尋求理解”的過程,我們不僅要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深深的情感,還要對世界優秀的文化學會包容。
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的思維,依據學生自己的思考去解釋作品。同時教師還要利用多元的、多角度的美術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和價值觀,這對培養有健康審美的未來中國公民具有重要意義,對它準確的把握也有助于我們更好的進行美術教學,充分發揮美術學科德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