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雨 孫海波
(河北美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700)
1.座屏
座屏指有底座而不能折疊的屏風。按插屏數分為獨扇(插屏式)、三扇(山字式)和五扇等。中國古代常用它作為主要座位后的屏障,借以顯示其高貴和尊嚴。后來人多設在室內的入口處,尤其是室內空間較大的建筑物內,集實用性與欣賞性與一體。
2.床屏
歷史久遠的床屏泛指床或塌邊的屏風。床榻有別主要指在長度上,床可容一人,多為睡眠之用,塌比較矮并且狹長,一般為坐具,也可用于小憩。
3.枕屏
枕屏專指固定使用在床榻上的矮屏風形式。枕屏高為一尺二寸約四十厘米,圍繞床或塌的三面,上面有繪畫或裝飾。夏天的時候,床上張著蚊帳,可防蚊蟲,涼風襲來,屏風可略擋涼氣以免風寒,又得通風,身體的感覺非常舒爽。
4.硯屏
硯屏是與硯一起陳設在桌案上的小屏風,它原始的實用功能仍不離屏風的字面意義,為防止硯臺中的墨受到風吹而太快干掉。
5.插屏
插屏一般都是獨扇,形體大小各異,大的約有3米高,多設在室內當門之處,根據房間和門戶的大小,來確定其高度,小的只有20厘米。插屏早期是固定的,不能拆分,到明清以后變得可以分體,便于使用。
6.掛屏
掛屏指貼在有框的木板上或鑲嵌在鏡框里供懸掛的屏條。清初出現掛屏,多代替畫軸在墻壁上懸掛,成為純裝飾性的品類,它一般成對或成套使用,如四扇一組稱四扇屏,八扇一組稱八扇屏,也有中間掛一中堂,兩邊各掛一扇對聯的。
4.圍屏
圍屏是可以折疊的屏風。一般有四、六、八、十二片單扇配置連成。因無屏座,放置時分折曲成鋸齒形,故別名“折屏”。
8.廳事屏風
廳堂以及庭院、樓閣等相對公共的空間中,只向有限的個人交際圈開放。在這“半私人化”空間中,屏風的書寫往往帶有情感的抒發和交流的雙重目的。
9.固定屏風
中國最早的四合院的正門前后,分別有兩堵墻,前面的叫罘罳(音浮思,又名復思,取反復思量之意,泛稱照壁或影壁)是古代設在外面的屏風將大門入口隱藏在其后,以阻擋作為開始,以提醒進出的人整理衣衫、收拾心情、恭敬肅穆、端正態度。
后面的古名為“屏”,也叫“蕭墻”(古字蕭、肅共通,取嚴肅之意)。立于家宅的院子內部,用于阻擋孤魂野鬼。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遮擋視線,作為大門后的又一道屏障。
在《禮緯》中有一段:天子外屏,諸侯內屏,大夫以簾,士以帷。這段關于屏風文化的描述,表明了古代空間分隔方式上的森嚴等級。在屏風流入民間后,則更多強調擋風、障目、置物等實用功能,于心理與視覺外,多了觸覺要素(屏風與聚氣)和聽覺功能(透聲)。其在使用過程中的微妙差異化,通過對大小、移動性、材料構造的透明度、擺放位置等達到。
春秋戰國時期,帝王專用的邸流入民間成為座屏,與帝王屬物相區分的突出實用功能性的“屏風”之名就產生于此時。漢時,這種木板上漆的座屏發展為多扇拼合的曲屏,之間用可開合的鈕連接,不再需要底座,利用本身的折板特性便可直立。在五代的《韓熙載夜宴圖》中可以看到大型獨立板屏、曲屏、帶屏大床等多種直曲不同的屏風形式,放置不同,作用各異,多由屏板、屏座組成,用凹槽插口連接,結構簡單輕便。
王侯貴族的屏風制作非常講究,用云母、水晶、琉璃等材料,在鑲嵌工藝上用象牙、玉石、琺瑯、翡翠、金銀等貴重物品,極盡奢華。然而民間的屏風制作大都崇尚實用樸素,大有陳設素屏者。
屏不只存在于室內,很多貴族花園中,文人雅集的場所中都有這種放于室外的“圍合的家具”。屏風將園林的空間遮蔽起來,但園林始終是向志同道合的好友敞開的。屏風前面不是一個“理性交往”的公共空間,而是一個以“趣味”匯聚起來的私人的友情空間,聽琴、對弈、書文、賞畫、品茗、吟詩、冥思、論道,一切在文人圈得到共鳴的雅致生活都在屏風前展開,讓來訪的文人們進入到一種藝術化的愜適空間中。
如宋《太平御覽》所描繪:“鹽豉姜菜之屬并掛屏風,酒漿悉置床下,內外有求,琨手自付之。”可掛置什物。床屏也可掛衣物。
傳統屏風在發展中,由于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衍生出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及與其相對應的使用方式,進而產生了不同尺度、密度、圍合度,又同樣隔而不斷的豐富的空間效果,可以將其稱為一種控制風、空間構成乃至人們行為的空間裝置。
影壁、大門、罘罳組成的這段空間就叫“寧”空間,訪客可以在此等候通傳而看不到內部的景象。“寧”就如同室外的玄關,作為家內家外的過渡,經過這段空間,才算正式進入了建筑。從戶外到戶內,曲曲折折的,令視線和走道更顯幽深,提醒人們放輕腳步慢慢走,體現著尊重與自重所建立的禮。
漢代出現的曲屏,又稱疊屏、圍屏。曲屏可與床結合,圍兩面或三面”,坐榻較長時,后面兩扇,側面一扇。獨坐榻則可兩側各圍一扇。這樣形成的三面封閉的床屏(或稱屏風塌、圍屏榻),除了可以倚靠、遮擋風和視線,還可掛置什物。
屏風作為人類行為方式的產物和帝王權威乃至儒家哲學、藏風聚氣、兼具物理與心理上的屬性作用。
景觀屏風經常出現在大型公共空間,或中小型居住庭院空間中,大型公共空間通常包括:公園、城市公共空間、景觀園林中用以圍合或劃分界限,起遮擋、分隔、裝飾的作用,如:多扇圍合中每一扇屏風的尺寸大約是長1-1.5米,高2-3米,其數量視其所要圍合或分隔的區域而定,通常每扇屏風間隔10-15厘米。此類型屏風的材質多運用半透明材質,如:磨砂亞克力、磨砂玻璃、鏤空鐵藝等,可以是素凈的磨砂亞克力或玻璃,也可以在其材質上增添山水花鳥圖案、書法等與所圍合的空間功能相協調。鏤空鐵藝的紋樣也可謂是現代景觀屏風中的一個創新性發展方向。
單扇屏風,如作為某物的背景墻用以突出或映襯主體物的屏風尺寸通常較大,大約長6-10米,高2-3米左右。此類型屏風的材質多運用大理石的特有色澤與天然紋理、木質材料、磚塊、水泥等,一般為不透明材料。在原材料上進行雕刻造型或繪制畫作,更具整體性,給人以恢宏大氣的心理感受。
中小型居住空間中的屏風包括:餐飲、酒店、辦公類建筑的室外公共空間、庭院居住空間、花園等。在庭院居住空間中屏風多用作圍合、遮擋光、風等起到營造氛圍、裝飾美化的作用,類型多為兩扇水平垂直圍合、兩扇豎直垂直圍合、三扇水平垂直圍合、三扇相互垂直的圍合形式,而且尺寸一般較小,大約為長2-4米,高2.5-3米,也有一扇屏風與房屋建筑立面相結合,用作人們戶外交談的背景。起映襯與遮擋視線、分隔空間的過渡效果。如果此類一扇屏風設置在大門入口處,則與古代“蕭墻”有異曲同工之意。材質上種類較多,如:運用鐵藝、磚瓦、綠植、木材等相對“軟性”的材質。小型的圍合空間現代景觀屏風一般要求滿足安全性,又兼具美觀性,保證屏風內外環境的通透性,同時具有劃分區域空間的功能。
景觀屏風與樹木等植物結合圍合成的小型空間,調節出舒適宜人的微環境。有蔭涼、遮擋日曬,調節風力等效用,或作為圍合空間的一部分,易使人親近、放松,滿足人在家中安靜、舒適、隱蔽的心理需要。通透的圍合給空間中各種姿態或進行狀態中的人的視線留有空隙。這種半私密空間既可以讓人的視線在遮遮掩掩中觀賞至遠處,此含蓄的處理手法使得空間有動而不失靜,極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商業環境室外公共空間中的屏風,尺寸介于大型公共空間與中小型庭院居住空間的屏風尺寸之間,一般多扇屏風中一扇的尺寸大約為長1-1.5米,高3-3.5米,高度略微增加。整體上更接近大型公共空間屏風的功能需求,并在其之上突出了引導性的作用。如:商業空間中較常見的設置在長廊兩側的屏風,呈窄長型陣列式排布,視覺上使得空間縱深感加深,引導并指引人的行為走向,分隔空間同時又有遮蔭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加人們駐足、停留、交談的時間,促進交往。材質上多選用磨砂亞克力、磨砂玻璃、鏤空鐵藝等“半透”的手法,使空間增添了一絲中式裝飾風格獨有的朦朧意境。
通過對傳統屏風種類及作用的研究,對比屏風在現代景觀中的應用,發現屏風的基本功能如分隔空間、遮擋視線、裝飾美化、擋風遮陽的性質是傳統屏風延展到現代景觀屏風中依舊適用且保留下來的。從形式上看,現代景觀屏風都可以從傳統屏風中找到縮影,如一面式、兩面圍合、三面圍合,現代景觀屏風在形式上的創新是增加了頂部的遮擋作為圍合的面之一,更突顯了遮陽、調節風力、產生蔭涼的功能。還有將屏風稍做角度旋轉后,可直接用作大門,引導視線。在材質上也由古代繁復雕琢、材料昂貴,變的相對簡化、經濟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