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一
軍隊建設需求的理論內涵及其生成機制,這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也是眾多專家學者和軍事愛好者十分關注的問題。應當說,目前,我們對軍隊建設需求的理論內涵及其生成機理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實際工作中人們往往都是從各自不同角度來解釋需求問題,使得人們對軍隊建設需求的認識存在較大的差異。對于這個問題,應當從需求的本義說起。按照《現代漢語辭典》的解釋,需求是指由需要而產生的要求。就是說人們有某種需要,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產生相應的要求。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或者說是購買某種商品的欲望和能力。比如說,一個人產生購買一輛汽車的欲望,但沒有錢、沒有支付能力,就不能構成現實的需求,只有當購買欲望和支付能力同時具備的時候才能構成現實的需求。
在這里,需要引入一個與軍隊建設密切相關的概念,即國家核心安全需要,我們知道,國家安全是一個體系,包括政治、軍事、國土、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網絡、生態、資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極地、生物等諸多領域,無所不在,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拓展。在國家安全體系中,重點部分是政治安全、軍事安全、國土安全、經濟安全、外部安全等領域,這就形成了國家核心安全需要。軍隊首先是戰斗隊,是執行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打仗和準備打仗是軍隊的主要職能任務,維護國家核心安全需要,確保能打仗和打勝仗是對軍隊建設的要求。由此推理,軍隊建設需求,是指為維護國家核心安全需要而產生的要求。怎樣才能有效滿足維護國家核心安全需要,為捍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提供戰略支撐,必須具備相應的軍事戰略能力,而要形成軍事戰略能力就必須投入相應的資源。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對軍隊建設需求作一個簡要的描述,即:軍隊建設需求是指為維護國家核心安全需要而產生的對軍事戰略能力生成和資源投入配置的要求。
國家安全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也可以說是發展的條件和保障。維護國家安全,維護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是生成軍隊建設需求的邏輯起點。對軍隊建設需求生成機理作一個大致的概括:就是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根據維護國家核心安全需要,制定軍事戰略方針,根據軍事戰略方針確定軍事戰略能力需求,根據軍事戰略能力需求編制軍隊建設發展規劃,根據軍隊建設發展規劃確定軍隊建設目標任務和資源配置需求,按照“戰略確定能力、能力確定項目、項目確定預算”的基本思路編制國防預算,最終形成軍隊建設需求生成的完整鏈條。
根據軍隊建設需求生成的機理,軍隊建設需求生成是緊緊圍繞維護國家核心安全需要、提升軍事戰略能力而展開的,作為一個完整過程,應當包括三個主要環節,即通過制定軍事戰略方針,確定國家核心安全需求;通過編制軍隊建設規劃,確定軍隊建設目標任務和軍事戰略能力需求;通過編制國防預算,統籌存量資產和增量經費,確定軍事資源投入和配置需求。
軍事戰略方針通常是通過對國際戰略格局、周邊環境、國內外形勢,以及國內軍事經濟社會現狀分析的基礎上,經過軍事科研機構和統帥部充分研究論證形成的。眾所周知,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可逆轉,但國際安全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世界并不太平。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國家安全的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看,我國面臨的安全形勢呈以下特點:
一是美國調整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發展戰略。奉行單邊主義政策,挑起和加劇大國之間的競爭,大幅增加國防預算(2020年美國國防預算接近7500億美元),加快軍事新興領域的投入,搶占戰略制高點,提升核、太空、網絡、導彈防御、智能武器等領域能力,損害全球和區域的戰略穩定。同時,強化亞太地區軍事同盟,加大對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和干預力度,給亞太地區安全穩定增添不確定因素。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嚴重破壞地區之間的戰略平衡,嚴重損害地區之間國家戰略安全利益。
二是我國反分裂斗爭形勢更加嚴峻。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加緊推行“去中國化”“漸進臺獨”,圖謀推動所謂的“法理臺獨”,強化敵意對抗,挾洋自重,在分裂道路上越走越遠。“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始終是臺海和平穩定的最大現實威脅,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最大障礙。
三是反恐維穩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境外“藏獨”“東突”等分裂勢力活動十分頻繁。對國家少數民族地區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構成現實威脅。近年來,解放軍依法協助地方政府維護社會穩定,參加重大安保行動及處置其他各類突發事件,主要承擔防范恐怖活動、核生化檢測、醫療救援、運輸保障、排除水域安全隱患、保衛重大活動舉辦地和周邊地區空中安全等重大任務,對維護國家和地區穩定作了重要貢獻。
四是我國陸地邊界和島嶼領土安全依然面臨威脅。目前,我國已經同14個陸上鄰國中的12個國家解決了陸地邊界問題,同周邊8個國家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但陸地邊界爭議尚未徹底解決,一些邊界還存有重大分歧,島嶼領土問題和海洋劃界爭端依然存在,個別域外國家艦艇和飛機對我國頻繁實施抵近偵察,多次非法闖入我國領海及有關島礁鄰近海空域,危害我國國家安全。
五是海外利益面臨現實威脅。我國海外利益面臨國際和地區動蕩、恐怖主義、海盜活動等現實威脅,駐外機構、海外企業及有關人員多次遭到襲擊。六是網絡安全威脅日益顯現。網絡空間是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網絡安全問題是目前全球性的挑戰,也是我國面臨的嚴峻安全威脅。我國軍隊加快網絡空間力量建設,大力發展網絡安全防御手段,但目前網絡空間防護力量與我國國際地位、與網絡強國的要求還不相適應。
需要說明的是,國家安全形勢是不斷變化的,處在動態調整之中。從建國后對歷次軍事斗爭準備重點的實際情況看,對國際形勢和戰略重點的判斷和事后發展的結果有時并不是完全對應的。通過對上述安全形勢的分析,按照我們的理解,國家核心安全需求,是國家安全體系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大致可以概括為:就是要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就是要懾止和抵抗侵略,保衛國家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和社會穩定,反對和遏制“臺獨”,打擊“藏獨”“東突”等分裂勢力,保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維護國家在太空、電磁、網絡空間等安全利益,維護國家海外利益,支撐國家可持續發展。要有效維護國家核心安全需求,就要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有效形成軍事戰略能力。
根據2019年7月發表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的表述,新時代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戰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全面推進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
那么,當前我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的程度,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歷史性方位呢?根據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情況,結合我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實際,對我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現狀的基本判斷是: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取得重大進展,但機械化建設任務尚未完成,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軍事安全面臨技術突襲和技術代差被拉大的風險,軍隊現代化水平與國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還很大,與世界先進軍事水平相比差距還很大。要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目標,建設成世界一流的軍隊,必須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加快軍隊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我軍建設模式和戰斗力生成模式轉到創新驅動發展的軌道上來,要全面提升軍事戰略能力。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尤其應當具備以下軍事戰略能力:
一是保持適度的戰略威懾能力。戰略威懾能力是軍事綜合能力的體現,包括體制編制、組織形態、力量構成、武器裝備特別是核武器、太空武器、智能武器等諸多方面。核力量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戰略基石。我國軍隊嚴格核武器及相關設施安全管理,保持適度戒備狀態,提高戰略威懾能力,努力營造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態勢,確保國家戰略安全,維護國際戰略穩定。
二是遠程精確打擊能力。按照核常兼備、全域懾戰的戰略要求,增強可信可靠的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加強中遠程精確打擊力量建設,有效增強戰略制衡能力,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火箭軍。
三是聯合制空、制海能力。人民空軍按照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要求,加快實現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提高戰略預警、空中打擊、防空反導、信息對抗、空降作戰、戰略投送和綜合保障能力。人民海軍按照近海防御、遠海防衛的戰略要求,加快推進近海防御型向遠海防衛型轉變,提高戰略威懾與反擊、海上機動作戰、海上聯合作戰、綜合防御作戰和綜合保障能力。
四是保持靈敏的作戰指揮控制能力。按照“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原則,強化軍委集中統一領導和戰略指揮、戰略訓練、戰略管理功能,打破我軍建國以來長期實行的總部體制、大軍區體制、大陸軍體制,構建新的軍隊領導管理和作戰指揮體制。在全軍主要作戰部隊實行“軍-旅-營”體制,充實兵種作戰力量,減少指揮層級,降低合成重心。增加特種作戰、立體攻防、兩棲作戰、遠海防衛、戰略投送等新型作戰力量,推動部隊編成向充實、合成、多能、靈活方向發展。
五是強大的信息掌控能力。現代信息化條件下,信息和信息技術廣泛作用于作戰的全過程,如果把作戰過程看作是人流、物流、價值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統一,那么信息流處在支配地位,它通過指揮、控制和協調作用,決定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因而提升掌控信息能力極為重要。
六要有足夠的反恐維穩能力。按照多能一體、有效維穩的戰略要求,加強執勤、處突、反恐、海上維權和行政執法、搶險救援等能力建設。
七是建設快速戰略投送能力。加強交通領域軍地資源共享與協作,建設覆蓋國土全域、通達海上方向、輻射境外遠域的立體交通網絡。加強建設和發展海上、空中的戰略投送力量。
八是全面提高綜合支援保障能力。按照諸軍兵種聯合作戰、聯合訓練、聯合保障的要求,加快建設三軍一體、軍民一體的現代綜合保障體系,提高一體化聯合保障能力。
九是形成太空作戰能力。太空是國際戰略競爭制高點,太空安全是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戰略保障。加快發展相應的太空技術和力量,統籌管理天基信息資源,跟蹤掌握太空態勢,保衛太空資產安全,提高安全進出、開放利用太空能力。
十是統籌戰略資源的能力。堅持需求牽引規劃、規劃主導資源配置,建立完善“需求-規劃-預算-執行-評估”的戰略管理鏈路,一旦發生戰爭和重大軍事行動,能夠有效動員整個國民經濟力量,促進經濟力最大限度地向戰斗力轉化。
最后,是要打破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二元分離結構,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深融入經濟社會體系之中,實現在全國范圍內的戰略布局一體籌劃、戰略資源一體整合、戰略力量一體運用,形成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根據軍隊建設目標任務和軍事戰略能力生成需要,統籌增量和存量,科學合理配置資源,通常是通過編制科學的國防預算來體現的,這就形成了軍事資源配置的需求。國防預算是軍事戰略在經濟上的體現,是國防政策的數字化。按照用途,國防開支大致分為三部分:一是人員生活費。主要用于軍官、文職干部、士兵和聘用的非現役人員,以及軍隊供養的離退休干部工資、津貼、伙食、被裝、保險、福利、撫恤等。二是訓練維持費。主要用于部隊訓練、院校教育、工程設施建設維護以及其他日常消耗性支出。三是裝備費。主要用于武器裝備的研究、試驗、采購、維修、運輸、儲存等。國防費的保障范圍包括現役部隊、預備役部隊、民兵等。我國國防開支經歷了從維持性投入到適度增長的發展歷程,總體上是與國防建設需要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的。
我國國防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從1979年最高的5.43%下降到2017年的1.26%,近30年一直保持在2%以內。近年來,國防費有適度增長,2018年我國國防預算達到1.1萬億、2019年達到1.19萬億元人民幣。按照世界主要國家國防費開支結構的歷史數據,其國防開支結構大致為三個1/3,即:1/3為人員生活費、1/3為訓練維持費、1/3為裝備費。國防費分配這三部分大致是各占1/3,這三部分分別由軍隊不同的部門向市場采購獲得相應資源,形成了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采購需求。
對軍隊采購需求作具體分析,主要是裝備、工程、物資和服務采購。軍隊裝備采購對象主要是面向軍工集團,或者說軍隊武器裝備采購的供應商主要是軍工集團,只有少量裝備和配套設備器材由“民口”企業承擔。軍事設施建設的采購需求,是指國家直接用于軍事目的的建筑、場地和設備等,對于軍事設施,“民口”企業可以通過招投標,按照一定的程序積極參與承擔軍事設施建設任務。
軍用物資采購需求,是指物資、自動化設備器材、軍訓器材、文化體育裝備器材、被裝、給養、藥品、油料、車輛器材、營房器材、原材料、機電產品、辦公用品等內容。對于能夠為軍隊提供所需的物資,符合國家、軍隊、行業或企業質量、技術、安全和環境標準的企業,實行供應商準入制度,獲得準入資格的供應商,實行招標采購。軍隊服務采購處在探索階段,從大中型會議、車輛維修、印刷、接待和物業管理等服務保障項目開始試行招標,根據軍隊服務采購試點情況,逐步推開。
綜上所述,軍隊建設需求生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要通過對國家安全形勢的分析,制定軍事戰略,確定國家核心安全需求,根據維護國家核心安全需求,編制軍隊建設發展規劃,確定軍隊建設目標和能力,然后根據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編制國防預算,最終形成現實的軍事資源配置需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