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新媒體作為信息傳播媒介成為媒體發展的主流,也推動了媒體編輯這一職業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新的傳播方式實現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協同發展,而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則面對著諸多挑戰。為了適應新媒體在傳播方式及語態內容等方面發生的新變化,傳統媒體編輯必須在發展中進行重新定位,并從思維方式、語態方式、表現形式等方面著力提升專業能力,才能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展,適應媒體格局的變化。
關鍵詞:融媒體;傳統媒體;編輯;能力;提升
“融媒體”是充分利用互聯網“萬物互聯”的媒介載體作用,把廣播、電視、報紙、新媒體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類型煤體,在人力資源、技術應用、內容生產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它以媒體功能及屬性的發展作為前提,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相融合,有效發揮出適應新時代和新發展理念下傳播信息、服務社會的媒體功能。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各類傳統媒體都在嘗試著各種融合轉型的發展道路。因此,在融媒體改革發展中,適應新要求、實現新突破、再創新業績,是傳統媒體編輯再定位、再提升的必然要求。
傳統媒體編輯的優勢及局限
傳統媒體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意義上的媒體。作為曾經最主要的媒體形態,它聚集著新聞行業里的優秀工作者,在多年嚴謹、認真的工作模式中,傳統媒體編輯擁有非常明顯的優勢。但在融媒體發展的沖擊下,傳統媒體編輯在思維方式及專業能力等方面存在著的局限與不足也愈發明顯。
傳統媒體編輯的優勢
傳統媒體的發展時間遠比新媒體長很多,傳統媒體的采編人員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他們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對新聞事件極其敏感,在所把關的新聞信息中,小到一字一詞,大到語言表述及行文結構,都會認真推敲、反復審核。由于傳統媒體的嚴謹性,其培養出來新聞工作者往往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其中,編輯在文字把控、提煉新聞等專業能力上優勢明顯,因此,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傳統媒體編輯,對新聞信息的總體把控能力非常強。
傳統媒體編輯的局限
傳統的三大媒體中,報紙類媒體以文字傳播為主,這類媒體在新聞信息傳播中只能采取單一的方式對新聞信息內容進行概括和呈現。由于報紙版面的局限性,只能截取價值最高的片段迎合受眾,因此相對缺乏新聞信息的完整性。另外,報紙的傳播以天為單位,相比網絡的時效性相差甚遠,同時,以紙為介質的傳播途徑也會降低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報紙類編輯往往更關注文字的表述及行文的邏輯結構,而忽視了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接受心理。
廣播類媒體主要以聲音傳播為主,通過調頻電臺的播出傳播新聞信息,因此,受眾無法自主選擇收聽內容。在收聽效果上,由于聲音的短期性和連續性,廣播新聞不易保存和中斷。從事廣播類的編輯同時也是節目導播,他們關注語言的流暢程度,以及通過播音主持人播誦出來的實際效果,甚至有的時候,會直接引用報紙類的新聞信息進行播發,編輯的功能更突出于導播的監督執行功能。
電視類媒體具備了聲畫結合的特點,其表現形式豐富,既強調語言邏輯,更在乎視頻畫面的表達,這就要求電視類媒體的編輯需要同時具備準確的文字表述能力與攝影攝像的知識,既懂得語言敘述更會使用畫面敘事。但是同樣受電視節目固定時間播出的局限,電視新聞節目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播放傳播,時間的局限性影響著電視新聞的傳播效率,同時由于電視新聞的地區性差異,不同地區新聞節目的播出時間也稍有不同,觀眾就需要養成固定收看的習慣,一旦錯過收看就會失去獲得新聞信息的獲取,大大影響了新聞信息的效果。
另外,傳統媒體在新聞信息傳播的過程中都是單向的傳播,沒有受眾的互動反饋這一環節,缺乏信息交互性。此外,深耕各自領域多年的媒體編輯,早已習慣所屬媒體的語言語態及呈現方式,同樣的新聞信息,各類媒體的編輯手法及表現方式各不相同,這種無形的屏障,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編輯在思維和能力上的局限。
傳統媒體編輯的發展現狀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
融媒體時代下,以網絡為媒介的新媒體對傳統媒體造成巨大的沖擊和影響。網絡的即時性讓新媒體的更新效率遠高于傳統媒體,尤其是在重大事件的傳播過程中,傳統媒體已滿足不了受眾對實時信息的需求。從傳統媒體在新聞信息制作與發布的過程來看,一般要經過編輯、校對、審核、印刷制作、播出發布等多種復雜的工序。由于傳統媒體在技術上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且其新聞信息傳播也是單向傳播,受眾只有選擇在特定的時間或空間下才能被動地接受新聞信息。而借助網絡介質傳播新聞信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則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因此新媒體的時效性更高,便捷性更強,且比傳統媒體具有更多的互動性和多元性,這就要求編輯工作速度更快更靈活。
傳統媒體面臨的桃戰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面臨著巨大挑戰。首先是傳統媒體如何突破自己的技術特點,增加新聞信息的時效性。新媒體平臺發展迅速,傳統媒體只有與之相融合,并主動適應互聯網傳播環境下語境語態發生的新變化,才能在融媒體時代走得更遠。其次是傳統媒體如何實現與受眾的交互性。交互性是融媒體最大的特點之一,傳統媒體在這一功能上的空缺是面臨的最大挑戰,因此傳統媒體不僅要求編輯將新聞信息內容編審好,還需要增加評論信息的管理、編輯、回復等互動技能,在調動群眾積極性的同時把控正確的輿論方向。
傳統媒體編輯轉型的必要性
新媒體的發展依賴于傳統媒體盡管新媒體在融媒體時代下對傳統媒體有著較大的沖擊力,但它自身最主要的限制是信息源的缺乏。而傳統媒體具有成熟的新聞信息采編系統,豐富的新聞信息庫在新聞傳播競爭中體現了重要價值。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新媒體的發展依賴于傳統媒體,并借助傳統媒體資源來提高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因此傳播新聞仍由傳統媒體所主導。
傳統媒體在網絡煤體推動下不斷改進
對傳統煤體而言,更新體制機制、自我提升完善已經刻不容緩。傳統媒體要積極主動利用網絡優勢來改進自身,在保證主導地位的同時,編輯要適應網絡語態和新媒體受眾群的接收習慣,呈現出更新穎更接地氣的表現形式,讓新聞信息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同時,將傳統媒體上的新聞信息同步刊播于新媒體平臺,豐富受眾的接收渠道。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向“多媒體”形式的轉變,打破“新瓶裝日酒”的局限,新舊媒體的融合互助將迎來新聞信息傳播的新紀元。
傳統媒體編輯能力提升的途徑
傳統媒體工作方式的堅守
在融媒體改革發展的時代環境下,傳統媒體應該發生角色轉變,但這并不意味著要丟棄自身的經驗和優勢。由于網絡傳播速度過快,新聞信息必須保證真實和準確。以客觀公正的立場進行新聞信息的采編工作,杜絕為了搶占頭條收視率進行杜撰或者復制粘貼,這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傳統媒體轉型是思想觀念及工作方式的轉變,但唯一保持不變的則是服務受眾的意識。在以網絡為媒介的融媒體時代,編輯要運用從業多年練就的“火眼金睛”,來提高自身的審核及判斷能力,堅守住媒體工作者的初心使命,與此同時,編輯也要適應各平臺的要求和特點,運用融媒體的形式,讓新聞信息更具生動性。
堅決執行媒體工作應有的新聞審核把關規程。相較于新媒體的“新”與“快”,傳統媒體一大優勢就是權威性,融媒體時代下,一方面,群眾對媒體傳播的新聞信息期待較高;另外一方面眾多新聞信息如“槍彈”及“洪水”一般涌向受眾,受眾對于新聞信息的真假及質量要求也更高。因此編輯需要進一步豐富自身閱歷,提升綜合能力,強化對各類新聞信息的掌握力度,在編審新聞信息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確保媒體傳播的新聞信息真實、準確,對媒體負責、對受眾負責。另外,除了緊盯各類時政類、民生類、經濟類等最新資訊的同時,編輯還要密切關注當下最新最熱門的各類熱點事件的進展情況,認真甄別“炒作”與輿論導向的關系,以專業、嚴謹、負責的態度,把好每一條新聞信息關。
利用網絡資訊與堅守新聞價值觀的平衡
盡管以互聯網為媒介傳播的信息呈“槍彈”之勢,但絕大多數仍然是傳統媒體重要的信息源,傳統媒體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因此傳統媒體根據新聞價值觀進行新聞選擇是必然的。在選擇網絡資訊作為新聞信息采編切入點時,編輯和記者要始終堅守新聞價值觀,正確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正確的新聞價值觀,以傳統媒體的高標準保障媒體的公信力。
在實踐中,新聞價值的定位既要因煤體而異,也要與互聯網與時俱進,在堅守原則的同時做到靈活應變。例如涉及“炒作性”事件,媒體一般不應該趨之若鶩,但引起公眾爭議并演變成為公共輿論事件時,媒體應該根據自身定位適時以報道、評論等方式介入,編輯、記者要始終堅持客觀報道,平衡矛盾雙方的話語權,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做到理性發言,不引導奧論走向。
優化傳統媒體傳播內容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播煤介走進公眾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聞的傳播速率。由于傳統媒體所呈現出的單一性,融入新的媒介形式時,應該優化原有的新聞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實現多樣化傳播,在這一過程中,編輯應該充分發揮好領導、指導和把關的作用,進一步優化傳播內容,讓內容呈現更加與時俱進。
例如將原有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內容進行綜合,采用報紙的標題模式吸引觀眾眼球,結合廣播音頻播送方式介紹文字內容,也可將新聞視頻重新剪輯制作成短視頻的形式,最終整合成新穎的素材及內容,再結合網絡平臺特征及受眾群體特點,分別選擇相適應的媒體平臺進行綜合發布,實現融媒體多平臺播發的多元傳播格局,保證全體受眾在各自喜愛的媒體平臺均能獲取該新聞信息,切實提升新聞信息的傳播率。
適應多媒體平臺傳播方式
相比新媒體的多元化,傳統媒體編輯應該打破原有的局限性,主動融入互聯網,適應網絡語態特征,完成融媒體時代的轉型。通過對多平臺語態進行對比,在保持原有優勢、保證原語態不變的基礎上,努力改變自身語態習慣,增加新穎的表述形式,成為融媒體中的“多面手”,既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又做到標新立異。既能當好傳統媒體編輯,也能在新媒體中引領傳播優勢。
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在保持原有各類電視新聞節目不變的前提下,開設“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央視新聞”抖音號,開辦“央視頻”APP,通過各類編輯的編審把關,將內容分發至各平臺同步播發,這樣的融合媒體傳播,有效填補了電視節目時間的限制性,也增加了傳統媒體的時效性。而如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報紙類、通訊社類的媒體,同樣在視頻、音頻上發力,聚合微博、微信公眾號、APP等推送形式,對新聞傳播的途徑進行創新,實現了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的融合,實現多元化的傳播模式。與此同時,對于同一個新聞事件的報道,通過編輯與記者的協同合作,做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從不同的角度挖掘報道點,呈現出不同形式的傳播內容,保持了自己獨有的傳播特點。
當前,融媒體改革發展已進入“深水區”,這無疑對傳統媒體編輯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適應媒體融合發展,實現角色轉變,提升編輯水平,是在新時代融媒體時代下保持編輯工作“生命力”的重要體現,只有通過不斷與時俱進,在適應多元媒體平臺不同語態特點完善自身不足,嚴格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客觀,維護好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正確的價值觀的同時,創新編輯方式和呈現形式,將優勢資源轉化為“流量”優勢,一如既往當好“把關人”,延續好媒體發展的生命力,以更加優質的內容和更加豐富的傳播手段,引導并服務好受眾,進而體現媒體擔當、實現媒體價值。
(作者單位:澄江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