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達俊
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是全民行動,需要城鄉兼顧,依托先行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借助其積累下的有效舉措,進而更有效地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在主動力上,依托鄉村治理改革,提升鄉村現代環境治理能力;在主力軍上,依托農民主體作用,完善現代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在主攻點上,依托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推進新時代鄉村生態環境治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是國家在2018年、2020年先后作出的重要部署,兩者均致力于建設美麗中國,有著諸多相通之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包括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等。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是全民行動,需要城鄉兼顧,依托先行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借助其積累下的有效舉措,進而更有效地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在主動力上,依托鄉村治理改革,提升鄉村現代環境治理能力;在主力軍上,依托農民主體作用,完善現代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在主攻點上,依托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推進新時代鄉村生態環境治理。
近年來,國家先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這兩項重要部署都致力于建設美麗中國,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部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為更好地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有必要依托先行開展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
在時間上,先行實施的可以提供經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有著兩年有余的時間差,前者為后者提供了適宜的時間準備。
在理念上,共同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五大發展理念之“綠色”引領鄉村振興,努力把廣大鄉村建設成為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也秉持這一理念。
在目標上,共同致力于建設美麗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出于鄉村式微的背景,費孝通先生在其名著《鄉土重建》中就曾提及“式微”。面對鄉村式微的跡象,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指出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近年來,農村人居環境逐漸改善、美麗宜居鄉村持續建設,美麗中國在鄉村逐步實現。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是為推動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治理能力上,共同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區域上看,鄉村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鄉村振興戰略包括提升鄉村治理能力,這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從內容上看,環境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
在治理體系上,共同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離不開鄉村,需要城鄉兼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之“共享”,在發展成果上全民共享,力求城鄉平衡發展。戰略步驟包括完善鄉村治理體系,這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建鄉村善治格局的基礎。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是全民行動體系,有著開放性、包容性的特征,需要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全民行動、公眾參與不分城鄉,有了鄉村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才能全面有效地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人與自然的和諧”關鍵在于“人與人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程度取決于治理能力的水平。鄉村社會是中國的傳統主體,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定性舉措。逐漸現代化的鄉村治理能力,將是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主動力。依托已開展并持續進行的鄉村治理改革,在改革進程中納入對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考量,采取多種措施統籌推進鄉村政治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可以更精準有力地提升鄉村現代環境治理能力。
首先,加強鄉村治理主體建設,提升現代環境治理的專業能力。解決新時代鄉村環境問題,離不開新型的鄉村基層工作人員和社會組織,需要完善鄉村干部任用和管理機制,選拔有生態環境保護及相關專業背景的人員;定向從高校選聘一定比例的生態保護、環境科學、環境法學等專業的大學生村官;培育公益性、社會性、服務性的農村環保社會組織,從而提高鄉村治理主體的專業能力。當前,特別需要對大學生村官的現實問題注入更多關注,健全大學生村官服務農村、建設農村的工作機制和環境。
其次,尊重農民對鄉土的感情與認知,提升現代環境治理的民主能力。鄉土的主人是農民,對這片土地感情最深的是農民,他們對鄉土生態環境、鄉村社會規則有著清晰的認知。應當切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感情認知,嘗試以村級為主體試點環境保護規劃,在環境保護規劃的過程中,按照“專業設計、公開宣傳、村民參與”的民主辦法,經過公開透明的程序,確保村莊環境規劃設計科學合理,達到群眾滿意。
再次,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提升現代環境治理的解題能力。隨著鄉村社會結構、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生態環境領域會出現新難題、新矛盾,需要探索鄉村環境治理新模式以破解難題、化解矛盾。在抽象的環境治理架構上,要建立起制約、監督、溝通三位一體的混合型鄉村權力運行機制,以應對腐敗及其導致的環境治理危機。在具體的環境問題上,借鑒“楓橋經驗”,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把環境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把環境問題解決在基層。
最后,依法治理鄉村,提升現代環境治理的法治能力。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應當依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將法治權威置于鄉村治理改革之上,以法治提高鄉村環境治理能力。鄉村黨政機關組織應當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戰略,主動學習法律,掌握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切實提高依法辦事的本領,以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法律訴求,在當前和今后都能在法律制度框架下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有條件的地區,可在鄉村建立法律工作室,可讓環境資源法庭在鄉村設立巡回法庭,讓群眾少跑腿,降低群眾成本。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指出即使城鎮化程度到了70%,也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離不開廣大的農村人口,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是包括農村人口在內的全民行動體系,體現了“共享”的發展理念。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新時代鄉村人口素質明顯提高并逐漸現代化,將是完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主力軍。
依托農民主體作用,發揮農民的自覺性,認真對待農民權利,采取多種措施將農民納入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可以更廣泛、更全面地完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近年來,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農民不斷發揮自覺性,權利意識愈發覺醒,這些都增強了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目前,農民“要溫飽、更要環保;要小康、更要健康”,這不僅表明農民的需求由單一的物質需求轉為多層次的利益訴求,更表明農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形成了自己的權利觀,這種權利觀促使農民的主體性作用不斷增強,更為重要的是,農民權利的豐富,是農村擺脫貧困、實現經濟轉型與創新的基礎。
規劃美麗鄉村時,要設身處地為農民著想,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尊重農民意愿,順應新時代鄉村建設的新趨勢,做到方便生產生活,不搞形象工程,不擅自替農民做主、代農民決策,更不搞強迫規劃、大包大攬,從而激發農民積極性。建設美麗鄉村時,依靠農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廣泛動員農民參與美麗鄉村的建設,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激發農民群眾建設美麗鄉村的創造力,農民群眾始終是建設工程的力量源泉。發展美麗鄉村時,與農民保持深厚的感情,知農民之苦,解農民之難,創農民之富,做到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和增收相結合,堅決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決不犧牲群眾利益降低發展成本,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治理美麗鄉村時,建立起鄉村自下而上的民主決策機制,以多數農民的共同需求為導向,推行村內事村民定村民管的實施機制,發揮村民組織的作用,完善村務公開制度,推行工程公開、文件公開、資金公開,接受村民監督,認真對待農民的權利將成為工作的底線。當然,農民參與不足的現象在局部地區仍存在,決策權還未完全交給農民,農民主體作用尚有進一步發揮的空間。
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時隔數年再訪浙江省安吉縣余村,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在余村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鄉村首次提出,也在鄉村持續踐行。只有廣大鄉村止住荒蕪衰落、走向繁榮美麗,才能實現鄉村振興。只有鄉村的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才能實現美麗中國。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將是新時代環境治理的主攻點。
依托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采取多種舉措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計劃,可以更有重點、更有針對性地推進新時代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優良的生態環境是美麗鄉村之貌,破破爛爛肯定不美麗,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臭氣沖天更不美麗,“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才是美麗鄉村的應有之義。應從以下幾方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使鄉村真正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首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避免產業轉移在鄉村帶來“先污染后治理”的重演,決不走重生產、輕生態的老路,而是走符合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路。遍地開花搞小工業園和低層次工業項目的做法已行不通,地方黨政需要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其次,做好鄉村生態環境規劃。農村規劃不僅僅是生產生活規劃,而且是生態環境規劃,要突出宜農宜游宜居的鄉村特色。規劃農村飲用水管網、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供熱供暖管道等,突出實用性、現代化、科學化標準的要求;優化鄉村建筑,突出歷史傳承;美化田園風貌,尊重稟賦特征;綠化鄉村,保護古樹名木、開展植樹造林。
再次,持續推進鄉村環境整治。對于難以進行規劃新建的鄉村,需要在既有的基礎上進行鄉村環境整治,避免環境污染加重,這項任務繁重,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工程,直接關系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要抓好垃圾的集中處理和污水管道統一聯網建設,輔以長效化的管理機制;要認真總結農村“廁所革命”中的經驗,繼續改造戶用廁所,實現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結合河長制、湖長制,治理污染嚴重的鄉村河湖;結合脫貧攻堅戰,加大對受污染農田的集中修復,保證農業安全、糧食安全。
最后,時刻預防農村出現新的污染。生態環境保護的首要原則是預防原則,再加上鄉村治污設施與能力相對落后,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更應當突出預防,否則鄉村生態環境一旦遭到污染破壞,生態環境的修復成本巨大,影響農業生產,更影響人體健康。當前,在農村環境工作中有兩項主要的預防任務,一是預防污染轉移,防止環境污染從城市轉移到鄉村;二是預防土地流轉、征地建設過程中可能對土壤產生的污染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