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波,李廷真,尹華偉
(重慶三峽學院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重慶 4041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要把科技創新搞上去,就必須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1]。2021年1月,教育部發布2021年工作要點,提出要推進高等教育提質創新發展,不斷完善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持續提高緊缺人才培養質量。化學化工行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其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而化學化工行業的發展很大程度取決于人才質量[2]。
2021屆畢業生人數較2020屆再漲35萬,總體規模已達909萬。畢業生人數如此之多,其中不乏一批優秀人才,但同時也存在著問題。例如,培育出的學術帶頭人、行業領軍人的數量,與龐大的畢業生基數相比,實在是不成比例。在此大環境下,我們因材施教,重點培養出一批卓越的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高校畢業生去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繼續讀研深造,二是就業創業。根據需求導向及目標不同,有針對性地選拔并給予條件保障,培養出的卓越人才大致劃分為“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隨著本科教育逐漸走向大眾化,研究生教育近年來發展越來越快,目標是培養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3]。顯而易見,這些繼續深造的學生成為研究型人才的概率遠大于就業創業的學生,一部人甚至可以通過不斷學習成為科研領軍人才。目前大眾普遍認為學術研究是研究生階段的事,但在本科生培養過程中就要注重學術研究能力的發掘和培養,為將來成為高水平的研究人才打下良好基礎。如果學生選擇就業創業,在培養過程中,就必須牢牢把握產業需求,深入剖析化工卓越工程人才的成長規律,依托學科優勢與優質課程資源,構建出特色課程體系,強化學生的知識儲備、創新意識與國際視野,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進而支撐卓越應用型人才培養[4]。
由于教育資源、優質硬軟件平臺、實驗實踐條件、教師結構等條件限制,就普通高校而言,在保證本科教育質量的同時,我們對本科生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采用分層分類培養模式,由點及面引領推動教育改革,培養出一批卓越的“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是勢在必行的趨勢。
向學生精準傳達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詳細剖析其設置目的,使學生了從本質上對本專業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深入調查化學化工行業就業導向,加大同本市相關企業和其他高校相近專業的聯系,獲取最新信息;同時總結以往畢業生考研情況,使其全面了解本專業學習內容及發展前景。在此基礎上,隨著課程的深入學習及實踐實習活動的開展,學生可以對職業規劃做出初步判斷。此時需要根據學生成績、課堂表現、學習興趣、個人發展規劃等建立學生學習檔案,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打下基礎。
夯實學生學習基礎,使其掌握化工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受到安全生產、管理、環境保護、實驗技能、工程技能、創新思維能力等基本訓練,擁有對改進和開發新工藝、新產品的基本能力。進行教學改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尤其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通過仿真軟件、教學媒體的使用,加強學生學習效果。通過研究案例的思維走向和方式方法,通過模仿和自主創新,整理出自己的方案,培養實踐能力[5]。依托基層教學組織,交流教學經驗及心得,強化學生對本專業的認知,糾正學生對專業發展認知理念淺化固化。通過調查問卷、訪談、課堂觀察等手段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態,深度挖掘其想法。在學生自愿選擇及個人檔案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對繼續深造和就業創業的選擇,引導學生分流發展[6]。
每年選拔一次卓越化工“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根據公平自愿的原則,學院公布招收條件、人數、專業類別、科研指導教師等信息,并召開答疑會,解答學生疑問。學院成立考核小組,根據分類不同,分別采用筆試與面試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并根據學生學習檔案、綜合素質等情況進行考量,公示成績并最終擇優錄取[7]。
分別為選拔出的“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對象選派指導教師,為“研究型”人才培養對象選派科研能力強、學術水平高、科研工作時間較充裕的教師擔任其指導教師,并成立指導教師團隊[8];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對象選派具有一線企業工作經驗、工程能力強、具備產學融合能力的教師擔任其指導教師,并成立指導教師團隊。
為滿足科研訓練條件,在實驗室、實驗設備、實驗耗材等方面優先滿足“研究型”人才培養對象,優先選派其參加學術科研項目等,給予其自由探索空間,為其開展學術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并在其考取碩士研究生時提供相應的咨詢服務;在選派學生參加創業就業大賽,進一線企業學習交流,參與校企合作等項目時,優先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對象,并為其提供一定經費支持。
以人才需求為導向,有效進行教學改革,以學生學習活動為重點,利用多樣化的資源,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模式改革,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學習體系。加強校企合作,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加強實驗室訓練,增強科研能力。同時采用指導教師監督制,人才培養對象定期向導師匯報工作,協調解決遇到的問題,商定具體工作目標[9]。
指導教師團隊定期對人才培養對象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查、審核,根據其完成進度給予相應的獎懲。提交整改方案,并限期整改。對于限期內仍無法完成整改的學生,召開教師團隊會議,取消其人才培養對象資格。
根據卓越人才培養周期,建立效果跟蹤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型”人才在考研前后,收集相應考研分數等信息,對考研質量及效果進行評估。考查其在“化工卓越人才培養”期間取得的成績,尤其是科研成果,對考研初試及復試、擇校等方面的影響[10]。“應用型”人才在擇業創業期間,對其初始崗位、薪資、創業意向等進行記錄,并對其職業發展情況進行詳細跟蹤。考查其在“化工卓越人才培養”期間進行的實踐等活動對其就業創業的影響[11]。
根據社會需求導向和個人職業規劃,合理進行教學改革,分層次分類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分別為日后進行科學研究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打下良好基礎,發揮其輻射和帶頭作用,不斷完善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