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其波

生態環境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既是展示城市特色和魅力的重要載體,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作為江蘇省最年輕的地級市,宿遷自1996年建市之初就確立了“生態立市”的戰略目標。歷屆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視城市生態環境,把建設生態園林城市作為營造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影響力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宿遷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優美的湖濱城市、充滿活力的創業城市、人民滿意的宜居城市”的發展定位,以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為抓手,通過完善基礎設施、生態整治修復等一系列舉措,守住藍天碧水,建好綠色家園,形成了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動局面。一是綠化覆蓋率顯著提升。2019年城區綠化覆蓋率、建成區綠地率分別達到43.86%、41.2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大幅度增長。二是環境優良率顯著提升。河水更加清澈干凈,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全部實現100%,2019年市區空氣質量良好率達63%。三是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宿遷百姓生態環境滿意率達93.6%,城市園林綠化滿意率達96.7%。2019年12月,宿遷市順利通過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專家組考核驗收。2020年1月,宿遷市榮獲“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稱號。
一、聚焦以民為本,打造和諧共生的民生園林
堅持以民為本理念,注重推進園林綠化社會性、自然性、藝術性的融合統一,實現了城市從單一景觀功能向景觀、生態、休憩等復合功能的轉變。
聚焦親民,注重系統布局。堅持將公園系統、綠地系統、道路系統等作為生態系統進行統籌考量,通過合理布局、科學搭配,滿足市民親近自然、休閑娛樂的需要。著眼構建均衡公園體系,充分考慮公園綠地的服務半徑,合理規劃建設精品游園、街頭綠地和小微公園,形成了搭配合理、類型豐富的公園體系。近四年來,全市共新改建城市綠地139個,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2.11%,市民出行300米就可以步入綠色空間。著眼構建綠道生態系統,全面整合水系、公園、廣場、“綠軸”等空間,加強生態連接和相互貫通。目前,已建成環古黃河綠道、人民大道綠軸等城市綠道99公里,形成了東西以環古黃河綠道,南北以人民大道、迎賓大道為骨架的“三環三沿一軸”綠道網絡結構。
聚焦便民,突出開放互動。牢牢把握綠地服務屬性,通過構建開放式、共享式、互動式園林空間,著力構建“人能進得去、有活動空間、有服務功能”的公園綠地系統。遵循打造“沒有圍墻的城市”理念,新建小區不設圍墻,老舊小區試點開放。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推進單位庭院開放,變機關單位內部園林為公共游園,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水務局、骨科醫院等59家單位庭院完成改造,中心城市90%以上的機關單位實現“敞院”開放。圍繞增強互動性,按照“可進入、留得住”要求,創新采用“公園+文化”“公園+體育”“公園+小型游樂設施”等方式,合理設置休息、鍛煉、娛樂設施,著力打造共享綠色空間,莘園、河濱公園等24個新改造公園成為群眾休閑新去處。
聚焦民心,留住鄉情鄉愁。將地方鄉土人情元素充分融入園林綠化之中,打造能夠引起市民共鳴、勾起市民鄉愁記憶的獨特景觀。著眼營造鄉土風情,對城市古樹名木和后備資源100%實行掛牌保護,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的獨特韻味。著眼營造鄉土記憶,堅持“適地、適樹”原則,推廣種植國槐、刺槐、榆樹等鄉土樹種,目前已建成黃花槐片區、印象黃河公園水杉林等九大鄉情樹林。
二、突出特色內涵,營造獨具魅力的城市景觀
把塑造城市個性貫穿于園林綠化全過程,突出園林綠化藝術和文化上的“美”感,推進景觀、生態融合共進,打造特色鮮明、美輪美奐的生態園林景觀。
精心塑造城市“形態”。系統考量總體布局,科學布局綠環綠廊、廣場綠地、街頭游園,逐步形成了以城市林蔭路系統為網狀框架,以公園、休閑廣場為多點布局,多層次、多功能、復合型的綠色生態網絡,市區道路綠化普及率達95.2%,林蔭路推廣率達87.8%。精心打磨微觀設計,充分結合地形、水體、背景林等自然或人工條件,最大限度地依托原有生態、尊重自然風貌,建成如意谷片區、下相公園、仁恒里街區等一大批造型優美,更具視覺享受的園林景觀。
調和城市美麗“色彩”。突出城市“色彩”定位,在充分理解區域自然景觀和實地環境特征的基礎上,分區規劃中心城市自然景觀“色彩”,形成了區域景觀各有側重、不同片區特色鮮明的“色彩”風格。做好植物選擇,統籌考量生物多樣性需求,編制《宿遷市適生木本開花植物名錄》《宿遷市適生喬木名錄》等正面清單,進一步豐富城市林相景觀。做好手法設計,善用“色條”“色塊”,陸續實施90余項彩化工程,先后打造世紀大道、南湖路、洪澤湖路等一大批“彩色大道”,形成了“春花爛漫、夏蔭濃郁、秋色絢麗、冬景蒼翠”的豐富多彩的四季景觀。
豐富城市“味覺景觀”。突出“香味”,把花香融入城市肌理,相繼打造黃河南路、國土西巷愛情長廊等30余項花海、花街、花墻、花廊項目,雄壯河灣、環城西路等已經成為城市的“味覺景觀”。突出“韻味”,規劃建設駱馬湖路、洞庭湖路、黃浦江路等42處落葉景觀路,改變以往對落葉“隨落隨掃”的作業方式,讓蕭蕭落葉和繽紛花瓣成為城市的一道落英美景。
三、提升環境容量,建設現代宜居的生態城市
把綠色生態作為宿遷最大的發展優勢,堅持河道藍線、城市綠線、生態紅線“三線”融合的理念,圍繞建設“水美城市”目標,持續加大生態保護與整治力度,全力放大生態底色。
突出生態建設,提升環境容量。堅持“面子”和“里子”相結合、地上與地下相統籌,全力謀劃實施生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增強城市的生態環境承載力。立足建設海綿城市,堅持城市與自然共生理念,將城市綠地和景觀水體相結合,先后建成九鼎公園、財政廣場等海綿體綠地,讓綠地變身為“有生命、會呼吸”的城市海綿體。立足打造城市高效“體循環”,持續推進污水管網及污水處理廠建設,不斷完善城市污水處理回用管網,污水處理率達到95.6%。立足建設“無廢城市”,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環境更加干凈整潔。
突出生態治理,著眼“天藍水清”。著眼“天更藍”,以“263”整治專項行動為抓手,持續推進揚塵、交通尾氣、工業廢氣、餐飲油煙、工地噴淋、道路灑水、駕校整治等治理行動,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著眼“水更綠”,按照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配套、全域修復、全域清流的“五全”理念,全力推進黑臭水體整治工作。老便民河、洋大河等22條黑臭水體得到全面整治,馬陵河、古黃河等一批歷史遺留生態“頑疾”得到有效解決,宿遷市也因此成功入選了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深入開展大運河沿線、駱馬湖沿岸“一線一岸”環境綜合整治,統籌推進碼頭堆場清理、堤岸環境提升、通航秩序規范等5大類13項重點任務,“一線一岸”成為宿遷新的城市風景線。全面推進馬陵河綜合整治工程,系統實施棚戶區改造、雨污分流、生態修復等工程,過去的“龍須溝”變成了現在的生態河、景觀帶,整治工程先后被評為江蘇省黑臭水體整治典型范例、江蘇省首批生態樣板河湖等。實施古黃河濱水景觀建設,全面推進截污導流、河道疏浚、水系溝通等工程建設,形成了綿延數十里的古黃河風光帶景觀,并成功獲批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突出生態修復,成功“變廢為寶”。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應并重,加大對自然山水等生態敏感區域的保護力度,有序推進山體、水體、城市廢棄地修復,通過空間再造、生態再造,實現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如在三臺山生態修復過程中,通過廢棄礦塘修復、林相改造和坡地利用,有效推動了三臺山森林公園擴面提質,三臺山森林公園成功獲批國家4A級景區,如今已成為宿遷“城市的明珠、生態的名片”。
四、注重機制保障,凝聚多方參與的創建合力
更加注重體制機制的創新和完善,充分整合宿遷全市行政、市場、群眾等多元化資源,構建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堅持以政府為主導。把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作為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基礎,通過構建法律、制度、標準框架為創建工作營造良好環境。從法治層面著手,制定出臺宿遷市首部地方性法規《宿遷市城市綠地保護條例》,將湖濱公園、雄壯河灣公園等15塊城市綠地確定為永久保護綠地,讓城市綠地建設和保護有了法律支撐。從規劃層面著手,精心修編《宿遷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宿遷市綠道規劃》等各類規劃,切實增強規劃的引領調控和剛性約束作用。從標準層面著手,市、區按照同一標準先后制定了園林綠化、市政設施等城市管理導則100余項,進一步明確相關指標和具體參數,全面提升城市綠化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
堅持市場化運作。改變了以往單純靠財政投入的運作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市政設施和生態保護等項目建設,為生態文明城市創建提供有力的資金和技術支撐。創新市場化運營,在三臺山衲田花海、虞姬公園等項目建設中,探索實施EPC(工程總承包)建設模式,通過設計和施工環節的無縫鏈接,確保工程設計效果和建設效果相統一。購買市場化服務,實施環衛保潔市場化、一體化改革,通過與北京環衛集團合作,引進先進的作業設備和科學的作業模式,全面提升環衛綜合能力。
堅持社會廣泛參與。積極引導志愿者隊伍、社會組織等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突出創建為民、創建靠民,著力營造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濃厚氛圍。2017年,宿遷以年度測評全國第一的優異成績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社會文明程度測評指數始終保持在江蘇省地級市前列。聚焦“高層次”統籌,通過領導掛鉤綠化片區管養、河長制、文明小區創建等方式,全面落實主體責任、推進責任,形成層層落實、協同作戰、齊抓共管、合力攻堅的工作格局。聚焦“高頻次”發動,依托電視、報紙、微信、微博等媒體平臺加強宣傳力度,切實增強生態園林城市創建的影響力。聚焦“零距離”互動,定期組織“星期三政民互動”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專場,持續開展植綠護綠等活動,全面提升群眾參與率。聚焦“全社會”監督,鼓勵市民、社會組織、媒體等參與檢查督查,形成生態園林城市創建的強大社會合力。
生態環境是關乎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是一項永續性民生工程。宿遷雖已獲得“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殊榮,但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永無止境。宿遷將持續把提升城市生態環境這項工作抓好,全力打造“天更藍、水更清、林更茂、景更秀、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宜居宿遷、美麗宿遷。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37期省管干部進修班學員,宿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