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鋼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始終將其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部署安排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江蘇省委、省政府也一直把生態文明作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圍繞高起點推進美麗江蘇建設作出專題部署,號召全省上下共同打造美麗中國的現實樣板。揚州市邗江區位于長江、京杭大運河、邵伯湖“三水”交融之地,生態資源極為豐富。近年來,該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堅守的原則和應盡的責任,堅定不移地強化生態保護、狠抓環境治理,努力譜寫美麗邗江建設的生動篇章。2018年,該區獲批江蘇首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2019年,該區創成蘇中地區首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一、突出高端高質、綠色發展,塑造產業之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既能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又降低污染排放負荷,生態環境也可以得到明顯改善。”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上要求:“必須從生產生活方式上進行自我革命,系統性重構本質安全、綠色高端的現代產業體系。”近年來,邗江區堅持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統籌考慮、一體推進,努力追求高效、循環、低碳的綠色增長。
著力提升產業鏈條含“金”量。產業結構是影響區域生態的關鍵變量,有什么樣的產業結構,往往就有什么樣的區域環境。因此,邗江區在產業選擇上一直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聚力發展符合國家產業引導方向、體現創新發展特征的產業門類,積極搶占產業競爭的制高點。集中力量攻堅生物健康、微電子兩個新興產業,持續放大領軍企業、領軍人才示范引領作用。截至目前,全區已擁有上市企業4個、落戶重大項目15個、在研一類新藥超過20個。同時,該區不斷提升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兩大主導產業層次,加快裝備升級、技術改造、對外合作,三年內總產值有望突破400億元。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強化質量意識,嚴把項目準入門檻,聚力招引科技含量足、產品競爭力強、產出效益高的好項目。
努力做大開發園區含“綠”量。開發園區不僅是項目建設、對外開放的主陣地,也是資源集約利用、產業轉型升級的“排頭兵”。邗江區堅持把“綠色、低碳、高效”作為園區發展的基本原則,嚴把入園項目關。揚州高新區在壯大產業規模、提升高新特色的同時,多措并舉節地、節能、節水,在全省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排名中連續兩年位列揚州全市第一,3000噸標煤以上企業實現能耗監測全覆蓋,在完美、聯澳等13家企業推廣工業中水回用技術,每年節水超過5萬噸。維揚開發區在蘇中地區率先創成國家生態工業園區,2019年通過國家生態環境部復評,在2019年度省級開發區考核中,集約協調得分全省第一,綠色生態得分全省第三。積極發展以資源再生利用、環保工程服務為重點的循環經濟,打造了蘇中地區首個靜脈環保產業園。園區采用“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目前已具備垃圾焚燒發電、醫療廢棄物處理、工業廢油處理、廚余垃圾處理等多項功能,并創成國家級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和國家級綠色園區。此外,大力推廣建筑業綠色施工和裝配式建筑,精心打造揚州市唯一的建筑產業園區,并已創成江蘇建筑產業現代化示范基地,節能幕墻、預制構件等環保建材產銷規模領先全市。
全力壓降能耗排放含“碳”量。邗江區堅決走低碳發展之路,嚴控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發展,嚴格執行新建項目能耗評估準入制度,單位GDP能耗連續八年下降,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目標。緊扣設備采購、能源統計、能耗定額管理、設備優化運行等關鍵環節,提升全區骨干企業能效管理水平。2017年以來,邗江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非電用煤量已連續三年實現動態清零,在揚州市各縣區保持領先。
二、突出高點定位、精準改善,守護生態之美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有了美好生態,才會有美好生活。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需要,是各級黨委政府必須承擔的民生任務和剛性責任。邗江區始終堅持“只能進不能退、只變好不變壞”的戰略定力,堅定不移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性改善。
用心繪就水美畫卷。河流是城市的“顏面”,水是流動的風景。邗江區濱江臨湖,緊靠京杭大運河,水網縱橫密集,水域面積超過全區的15%。邗江區突出水岸同治、點面結合、全域治理、全域保護,讓碧波綠水在邗江隨處可見。一以貫之地壓實河長制、湖長制、斷面長制責任,常態化推進河道清淤疏浚、活水調度,完成11條邵伯湖入湖河道綜合整治,啟動凍青橋斷面達標提升工程,2020年底前所有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把控源截污作為水體治理的重中之重,深化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污水管網“四統一”建設,加快城鎮污水管網向農村腹地延伸覆蓋,2020年底實現村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堅決落實長江十年禁漁任務,有序推進瓜洲、方巷漁民上岸、漁船回收、人員進保,長江流域全部如期實現禁捕退捕。
悉心呵護藍天白云。打贏藍天保衛戰,既是群眾的迫切期盼,也是各級黨委政府對社會的鄭重承諾。江蘇省委、省政府對大氣治理極為重視、緊盯不放,先后開展了“降塵治車”“溯源提質”“溯源增優”“江河碧空”等系列行動,大氣質量得到極大改善。邗江區把“高于省均、領跑全市”作為工作目標,堅持科學溯源、精準治污,推動大氣治理持續向好,PM2.5年均濃度已連續五年下降。嚴格落實空氣質量“點位長”制度,加強多領域協同共治,嚴控揚塵污染、移動源污染、餐飲油煙污染,全面推廣“智慧工地”建設,2020年以來PM2.5下降幅度、空氣優良率繼續超過省定目標。持續開展重點行業VOCs專項治理,進一步強化臭氧污染管控,近三年完成大氣污染治理項目113個,將26家企業納入強制減排和臭氧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名單。布設“藍天衛士”視頻監控點30個,實現國家衛星遙感監測“零火點”、省級巡查“零通報”。
扎實組織凈土護土。土好才能糧好,土安才能居安。邗江區按照分類管理、風險管控、保護優先的原則,系統推進、盡早部署凈土保衛戰。全力做好化工企業退出、“散亂污”企業整治等工作,近三年關停化工企業17家、整治“散亂污”企業36家。完成建設用地土壤污染調查評估詳查,編制污染地塊名錄負面清單,把土質檢測、風險評估、污染修復作為工業地塊轉為商業地塊的必備條件。在全市率先開展農藥零差率集中配送、農藥包裝廢棄物集中回收,連續五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持續做好“留白、添綠”。作為為未來發展積累綠色財富的重要措施,“留白、添綠”是筑牢生態基底的必由之路。邗江區嚴守生態保護、耕地保護、城鎮開發邊界“三條紅線”,生態空間管控區面積占國土面積始終不低于15%,從源頭上為生態建設“留白”。鍥而不舍增加綠色空間、打造生態屏障。2018年起組織實施“綠滿邗江”行動,突出抓好城市公共空間、道路河流沿線、生態濕地的“綠量”提升,精心打造北湖濕地公園、十里蜀岡、揚子津生態中心、潤揚森林公園四條“綠脈”,全區林木覆蓋率達25%,永久性保護綠地面積達到110萬平方米。
三、突出“顏值”更高、品質更優,彰顯城鄉之美
邗江區地處長三角與寧鎮揚的交匯點,坐擁“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等國家級戰略的疊加紅利,北沿江高鐵、寧揚城際輕軌的建設,也拉近了與上海、蘇南的時空距離。邗江區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格局,高點定位、科學謀劃城鄉建設,讓城市與農村美得更有品質、更令人向往。
下大力展示江河氣象。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大保護,集中力量復興瓜洲古鎮、再現瓜洲輝煌,新建彤云閣、銀嶺塔、觀潮亭、合江口等人文景觀,修整改造濱江堤防,重現了“春江花月夜”的唯美景象。京杭大運河流淌著千年的文化,邗江區以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為抓手,系統推進運河西岸、邵伯湖周邊的環境整治、生態修復、路網提升,率先完成小船廠、小碼頭整治任務和邵伯湖退養還湖,沿河沿湖生態走廊已成為水天一色、清水綠岸的風景線。
高標準建設美麗城市。江蘇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明確指出:“要以環境優美、人文醇美、建設精美為內涵,創建讓生活更美好的美麗宜居城市。”邗江區圍繞更美麗、更宜居的大方向,統籌抓好城市美化和城市更新,從多個維度展現地域特色、提升居住品質。高度重視城市設計、建筑設計、亮化設計,對文昌路、揚子江路、邗江路等主干道路和明月湖、來鶴臺等重點區域的天際線、外立面仔細推敲,營造了現代大氣的新城觀感。加大城市配套完善和功能補齊力度,統籌抓好雨污分流、小區改造、電梯加裝,有序推進蔣王老集鎮開發、雙橋邗上片區改造,重新煥發了舊城區和老集鎮的活力。
系統化打造田園鄉村。“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20字總要求之一,“村美、人和、民富”是美麗田園鄉村的核心內涵。邗江區學習借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先進經驗,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因地制宜地建設了一批環境整潔、綠化有序且各具特色的樣板村、示范村,建成市級美麗宜居村莊39個。堅持對田園鄉村進行創造性保護和旅游化改造。該區方巷鎮沿湖村以原汁原味的漁文化為特色,榮獲“中國最美漁村”稱號并獲批省級田園綜合體;甘泉街道長塘村借助千畝櫻花打造琴箏產業園,創成江蘇最美鄉村。優化四好農村公路體系,建設“一鎮一環”迎賓農路135公里,成功創成省級“四好公路”示范區。
四、突出以文化人、和諧共處,滋養人文之美
生態之美既美在山水、美在自然,也美在人心、美在內外兼修。建設美麗江蘇,既要塑造可觀可看的“外在形態美”,也要形成可感可知的“內在人文美”。長期以來,邗江區一直致力于延續城市記憶、倡導文明新風、探索治理創新,努力提升邗江的人文魅力。
以文化自信傳承“美”。文博場所是城市的“年輪”和歷史的“注腳”。邗江區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契機,先后建成邗文化博物館、張若虛紀念館、詩渡瓜洲展示館、焦循紀念館等文博場所,讓人們更加直觀、更加全面地領略邗文化之美。組織開展樣式豐富、主題多元的文化活動,打造了“中國瓜洲音樂節”“春江花月夜”“家在邗城”等特色文化品牌,成功推出“相聚來鶴臺”“百團舞邗江”等精品項目,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以文明道德弘揚“美”。美麗江蘇,最美是人。老百姓心中迸發的向上力量、身上展現的文明素養,都是一座城市靚麗的風景線。邗江區以全國文明城市迎測為契機,提升公益廣告密度,豐富網絡傳播形式,全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家教家風建設。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樹立“邗江好人”道德標尺,6人獲評“中國好人”、20人獲評“江蘇好人”,注冊志愿者人數增至9.75萬人。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78.35%,垃圾集中處理率達92.41%(位居全省第二)。常態化推廣文明餐桌建設,引導群眾養成拒食野味、節約糧食、杜絕浪費的良好生活習慣。
以現代治理保障“美”。人們心目中向往的最美家園,不能缺少高效運轉、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治理體系。邗江區認真落實黨中央、江蘇省委關于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各項部署,積極探索治理理念、治理手段、治理模式的深度創新。全力做好“七五”普法收官,加大對《民法典》等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力度,弘揚法治精神,培養法治信仰,帶動全社會更好尊法守法。積極運用疫情防控“大數據+網格化+數據化”的成功經驗,縱深推進鎮(街道)“三整合”改革,區鎮兩級社會治理指揮調度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實現了治理力量的深度聚合。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圍繞安全生產各領域、各環節扎實做好風險排查、隱患整改和應急處置,不斷筑牢底線,讓城市更安全、社會更安定、群眾生活更安心。
(作者系中共揚州市邗江區委副書記、區人民政府區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