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技 王樹法 邱 照
(湖北警官學院,湖北 武漢 430035)
法醫學是醫學與法學的交叉學科,主要應用醫學及生物學的理論技術,研究并解決司法實踐中的醫學問題[1]。廣泛服務于社會安全、法制建設、科技反恐、毒品防控、人體倫理、醫療質量等諸多領域。當前,由于司法鑒定案件多樣化、復雜化及高智能化發展,法醫學以信息最大化、技術精確化、學科界限模糊化和物證運用集成化為發展趨勢,完成學科由經驗導向轉變為科學驅動的轉型升級[2]。目前,法醫學已在刑事案件偵查、民事案件賠償、災害事故處理、生物醫學立法、生物醫學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院法醫學課程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始終瞄準國家法制建設和司法實踐需求,緊貼學科發展前沿。通過加強與省廳、地方院校、公安司法機關合作的方式,形成了不同于醫學院校,體系完整、具有公安行業特點的法醫學學科體系。
湖北警官學院刑事科學技術專業2019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法醫學”作為其特色課程,一直走在團隊信息化建設的前列,“法醫學”課程于2019年獲批湖北省一流本科課程,于2018年獲湖北警官學院網絡課程建設評比一等獎。自2012年起,為了解決公安院校“法醫學”課程教學內容與地方公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脫節、教學過程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等問題,課程組確定了“以專業知識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教學理念,逐步形成了“線下面授+線上學習+翻轉課堂”的混合式移動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創新競賽獲獎數目得到明顯提升。但隨著教學的深入,我們發現學生在學習中日益呈現出缺乏創新思維與創新實踐的學習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提升創新能力效果的達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學生通過課堂講授獲得了專業知識相關的概念和理論,但很少能對知識進行過濾、歸納、反饋和創新[3],導致學生綜合運用法醫學知識分析案件的能力不足。學生雖有創新熱情,卻不知如何創新,缺乏科學的思維方法,選題全憑空想,脫離實際。有些學生一開始找到較好的創意點,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瓶頸”后,難以開拓思維,提出科學的解決辦法,創新活動中途而廢。另外,在案例分析中學生過于依賴老師講解和提供創意、解決方案,自己不主動思考,背離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初衷。
新工科實踐教學包括實驗教學、課程設計、實習實訓、畢業設計(論文)等環節[4],學科競賽可以培養新工科學生的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能力[5-6]。目前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缺乏創新型實驗內容,導致學生“問題視野”“趨勢視點”“邏輯觀點”的培養不足[7]。課程實驗內容以演示型、驗證型項目為主,缺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創新型、設計型實驗。創新教育內容僅以課堂講授為主,較為單一,沒有充分重視學生的興趣與個性培養,學生參與學科競賽更多的依賴教師選定方向而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雖然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但在創新思維訓練、專業知識與創新方法學習及新工科實踐教學改革中仍有不足。近兩年來,在各類實驗室及平臺的支持下,通過將教學過程進一步優化為除“與學科競賽相結合、將創新教育內容融入實踐教學”的課內教學體系外,我們還構建了“與重點實驗室建設相結合、與廳校局合作相結合”的課外教學體系,以課內+課外“雙軌制”方式將創新教育融入專業教育,探索多維度培養方法鞏固學生專業知識、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法醫學”課堂上取得了顯著效果。
我們將創新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法醫學”課堂,以課內將創新思維培養融入課程設計、將創新實驗融入實驗教學;課外將競賽內容融入實習實訓和畢業設計(論文)的方式,結合建立多種教學資源庫,使學生實現個性化知識建構和“創新意識—創新技能—創新能力”的綜合素質提升。
1.將創新思維培養融入課程設計,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我們更多的提倡參與式學習、互動式學習,以“精講精練”優化講授方法。不講或少講非重點的或簡單的、學生能理解的內容,案例分析及作業上突出“精選”的練習內容,求質量,不貪多,主要通過學生討論、匯報、互動來加強理解,掌握方法,鞏固知識和培養能力。
我們及時更新課程內容,教學內容中每年更新最熱門的法醫鑒定案例及最新法律條款,結合學科競賽,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導學生發現法醫實戰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法醫人身傷殘鑒定”的案例分析課中,我們將學生分為5組,將多起涉及人體關節傷殘鑒定的案件資料提前發給學生,且不布置具體的問題,讓學生在一周的時間內對案例資料進行閱讀及分析并在下次課上分組匯報。其中有一組同學發現,此類案件重新鑒定的比例較高,再詳細查閱案卷資料后發現主要原因是當事雙方對關節功能喪失程度數值有異議。于是該組學生在課堂分組匯報時提出了此問題,并邀請大家討論。后來,他們以如何準確測量關節活動度作為創新點,分小組進行產品及方法創新,在課程結束時完成了工具及方法的創新。最終項目成果“新型肢體角度測量儀”獲得2018年第十三屆公安院校學生科技應用創新大賽金獎。
2.將創新實驗融入實驗教學,構建“三階”創新能力培養實驗教學體系
刑事科學技術實驗教學改革,應緊貼公安一線實際需求,使培養的學生不但掌握刑事技術實驗操作規范、流程、方法,還應具備基本的創新能力。基于此,我們優化現有實驗教學內容,減少演示型、驗證型實驗項目的數量;增加綜合類、設計類、創新類實驗項目,在保障專業核心實驗內容的基礎上,構建了“創新意識—創新技能—創新能力”三階實驗教學體系。
3.學賽融合,將競賽內容融入實踐教學
首先,將競賽內容融入課程教學。通過分析近幾年公安機關改革創新大賽的項目內容,我們發現實戰部門研究的熱點問題集中在開發或發明新產品、新技術、新系統、新裝備等并由此帶來的提升公安戰斗力的項目上。因此,我們在法醫學專業實驗課中,設計趣味司法鑒定實驗,由教師帶領學生分別完成法醫學三大分支技術(法醫病理、法醫臨床、法醫物證)司法鑒定全過程,在鑒定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學生在完成法醫物證鑒定類實驗——“PCR實驗檢材分離提取”的過程中發現,由于PCR實驗所需檢材量小體微,在分離過程中易污染或遺失,同時由于不能定量分離,造成取材量過多或過少,影響實驗結果。于是以分離收集一體化、定量取材為創新點,分小組進行產品設計研發,最終成果獲2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學生發表2篇論文,產品“法醫DNA檢材分離組件”獲第十四屆公安院校學生科技應用創新大賽金獎。
其次,積極拓寬校外教學資源。我們以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的專家儲備、實驗室經費為支撐,以項目制為主要方式對學生進行“雙創”教育。充分借助重點實驗室及荊楚卓越工程師協同育人計劃中的專項經費用于學生科研訓練、論文發表、產品研發、專利申報。借助重點實驗室聘請的專家學者作為學生創新項目的專家導師,在每年年會時對學生的項目進行面對面指導,并協助學生完成創新成果的轉化推廣工作。此外,我們充分整合校友資源,聘請法醫專家及優秀校友為學生創新項目的實戰導師。同時,我們還依托學院司法鑒定中心,帶領學生參與實際檢案,進行課外教學研究。
最后,將競賽內容融入畢業設計。我們要求參賽學生在畢業前,再對這些競賽內容進行加工完善,完成緊貼公安實戰的畢業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設計能力,又為解決公安一線的實際困難提供了參考辦法。
1.建立多種教學資源庫,充分運用智慧教學方法
“法醫學”教學資源庫中建有案例庫、專業圖片庫、法醫試題庫等。2019年還建立了《法醫人身傷殘鑒定》網課,上傳了電子書、PPT、微課視頻與題庫等。
課程采用MOOC+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課前、課中、課后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見表1。

表1 課程教學方式及使用平臺
通過豐富的線上線下教學資源,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科競賽開展大量的案例教學、情景教學、討論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線上線下平臺,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2.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1)評價方案完整:學生課程成績由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組成。期末考試以圖片題、案例分析題為主、以競賽內容設計為輔。課外課堂學習中取得的成績作為對學生評價的一部分。(2)強調過程評價:通過將創新思維訓練融入課程設計、將競賽內容融入案例分析、將創新方法教學融入互動討論的方式開展教學改革。進一步完善教學過程的評價體系,增加評價內容。(3)強調評價的信度與效度:通過課內課程學習;課外帶領學生參與實際案件檢驗鑒定,及以項目制的方式帶領學生參與學科競賽,做到教學與實戰不斷補充,實現“到一線找課題,同一線做課題,回一線檢驗課題”。通過公安實戰及學科競賽進一步檢驗教學效果。
網課平臺內容豐富,教學方式多樣,學生學習興趣高。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開拓了問題視野,提升了主動學習意愿。緊貼公安實戰的教學,學生進一步了解了公安工作的不易,培育了學生的警察精神,課程思政效果明顯。
總之,課程組通過構建與教學計劃相結合、與重點實驗室建設相結合、與廳校局合作相結合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通過將創新思維培養融入課程設計、將創新實驗融入實驗教學、將競賽內容融入實習實訓和畢業設計(論文)的方式開展實踐教學改革;為激發學生創新意識、鍛煉動手能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及師生開展科研創新活動提供了便利;逐階遞進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優化了現有實驗體系,有利于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技能、綜合能力;將競賽內容融入實踐教學,實現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全程關注;學生創新項目和高層次學科競賽獎勵獲得突破,畢業設計質量也得到顯著提升。使學生完成了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轉變,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