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整理 本刊編輯部
今年,是我國農歷“牛年”。在中華文化里,牛是勤勞、奉獻、奮進、力量的象征。它蘊含著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砥礪奮斗的精神密碼,也映照出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歷史擔當。
在過去的一年里,面對疫情沖擊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中國經濟再次展現巨大韌性,率先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恢復經濟正增長,成為全球經濟陰霾下的一抹亮色。
站在“十四五”開局和“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2021年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一年之計在于春。隨著天氣漸暖,全國春耕備耕正由南向北展開,各地掛圖作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中有增。據悉,今年我國將確保全年糧食種植面積在17.5億畝以上。長江中下游地區重點是鞏固雙季稻種植面積,確保去年增加的早稻種植面積不減少。東北、黃淮海、西南、西北地區要因地制宜擴大玉米種植面積,同時要穩定大豆種植面積。
據悉,今年全國春耕生產玉米、水稻、大豆種子供應量68億斤左右,能夠滿足生產用種需求。另外,預計春耕可供應肥料2030萬噸,農藥供應充足。預計春耕期間全國可投入各類農機具2200萬臺(套)以上,目前大部分已檢修完成,正陸續投入春耕生產。今年冬小麥、冬油菜種植面積雙雙實現恢復增長。冬小麥種植面積3.35億畝,比上年增加300多萬畝;冬油菜種植面積9600多萬畝,比上年增加400萬畝左右。多數地方冬小麥、冬油菜長勢好于上年,冬小麥一二類苗比例達到88.5%,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夏季糧油豐收有較好基礎。
2020年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轉折,也是世界減貧歷史上的中國奇跡。現如今,“三農”工作重心已由脫貧攻堅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同時,積極備耕,打好今年的春耕春播第一仗,全力奪取全年糧食豐收。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穩定糧食生產好形勢,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具有特殊意義。
2月2日,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春季田管暨春耕備耕工作視頻會議,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唐仁健在會上強調,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從講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和在全局工作中的戰略地位,切實增強抓好糧食生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堅決打好春管春播第一仗,為全年糧食和農業豐收打下堅實基礎。農業農村系統要立下“軍令狀”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力爭穩中有增。
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十四五”開局之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意義重大。要毫不放松抓好春季田管和春耕備耕,加強技術指導,特別要做好農資保供穩價工作。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加大糧食生產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推動種業翻身仗起好步,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穩定生豬生產,做好重大動物疫病和病蟲害防控。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三農’工作轉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階段。”
糧食和農業生產意義重大、任務艱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指出,要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加大對糧食和農業生產的資金投入,保護和調動好農民生產積極性。全面落實糧食播種面積,全面做好抗災奪豐收工作,著力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在確保數量的基礎上提升質量。要加強耕地保護建設,建立預警線從而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并主要用于種糧,保質保量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要抓緊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鑒定保護等基礎性工作,制定好實施好打贏種業翻身仗行動方案,加快培育壯大種業企業。要加快提升農業生產、流通、加工各環節設施裝備現代化水平,提高供給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要切實穩定生豬生產,加快促進牛羊和奶業發展,抓好家禽和水產品生產。要狠抓責任、政策和工作落實,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甘肅省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堅定不移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大力培育“甘味”品牌,形成了以“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產業為主導、區域特色農產品為補充的產業發展格局。在開展春耕之時,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2021年全省穩定糧食生產行動方案》,《方案》明確了2021年甘肅省糧食播種面積將穩定在400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1202萬噸以上的生產任務,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夯實糧食生產基礎、提升供種保障能力、提升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強防災減災工作、延長糧食產業鏈條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為今年春耕指明了方向。
當前,春管春播已從南向北陸續展開,農時緊、任務重,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積極行動,統籌疫情防控和春季農業生產,扎實推進春管春播各項工作。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護耕地就是保護糧食生產。要充分認識到我國糧食安全的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時刻繃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多措并舉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開展土壤污染防治修復,提高耕地質量。在土地流轉或租賃過程中,把好用途關,堅持農地農用,不能隨意改變用途,考慮耕地復墾需求。科學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處理好退耕還林還草與保護耕地及農民生計的關系。
農業農村部召開的統籌利用撂荒地促進糧食和農業生產發展視頻會強調,耕地是農業發展之基、農民安身之本。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部署,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加強指導服務,強化政策扶持,統籌利用好撂荒地,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統籌利用撂荒地是保護耕地資源的必然要求,是挖掘保供潛力的重要途徑,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有效手段。要從全局高度,充分認識統籌利用撂荒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決遏制耕地撂荒。
各地要多措并舉,務實高效推進撂荒地統籌利用。盡快開展耕地撂荒情況排查工作,建立工作臺賬,摸清底數,增強工作針對性。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選擇復耕復種的作物品種和技術模式,有序推進撂荒地利用。規范土地流轉,加強社會化服務,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強化政策扶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撂荒地耕作條件,提升撂荒地設施水平。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主動扛起責任,把解決耕地撂荒作為奪取糧食和農業生產豐收的一項重要措施,做到責任落實到位、約束措施到位、技術指導到位、宣傳引導到位,確保統籌利用撂荒地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甘肅省委、省政府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持續加大糧食生產政策支持力度,著力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全省基本農田不減少,糧食播種面積不減少,糧食產量不減少。在保護耕地數量的同時,重視保護耕地質量,推廣以普及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和有機肥施用為主的耕地質量提升技術。繼續鞏固撂荒地整治成果,將具備條件的撂荒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引導長期外出務工、家中無勞動力的農戶流轉土地經營權,指導流轉雙方將防止耕地撂荒要求納入流轉合同內容。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為外出務工和無力耕種的農戶提供全程托管服務。甘肅省今年的春耕面積將嚴格按照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2021年全省穩定糧食生產行動方案》進行,穩定播種面積,穩定糧食產量。
據植保部門分析預測,今年甘肅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呈中度偏重發生態勢,防控任務艱巨。為此,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結合生產實際,制定《2021年甘肅省“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方案》,全力以赴抓好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最大限度減輕危害損失,奮力奪取全年糧食豐收。行動目標是以貫徹落實《生物安全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和《農藥管理條例》為抓手,以穩糧減災保豐收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全力做好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重點任務是突出主要作物和重大病蟲害,抓住重點區域和關鍵時節,打好小麥條銹病、草地貪夜蛾、馬鈴薯晚疫病三大防控戰役,保障糧食生產安全。
在進行農作物病蟲害防控的同時,甘肅省進一步加強農業發展新模式的創新與推行。據悉,今年甘肅省經濟作物和果業技術推廣將突出技術模式創新開展抓點示范工作,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應用,每個縣將建設2~3個高標準示范點,打造一批標志性的放心菜園、精品果園、道地藥園和綠色標準化示范基地。通過抓點示范,建設一批園藝作物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技術模式,制定一批標準化生產技術標準,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十四五”期間,甘肅省將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面積由現在的130萬畝增加到160萬畝,其中建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水肥一體化玉米制種基地100萬畝,將玉米年全國供種量由目前的59%提高到65%;緊盯打造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的目標,建設綠色標準化、規模化、宜機化的優質原種基地100萬畝,生產原種150萬噸,將全省原原種的生產能力提高到15億粒,向省外供給原原種、原種的能力達到總產量的50%;建設綠色標準化瓜菜花卉制種基地20萬畝,年產種量達2000萬公斤以上,通過制種基地建設,增強供種保障能力。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梁仲科表示,甘肅省作為國家三大制種基地之一,在國家種業翻身仗中如何精準發力,交出一份滿意答卷,作出甘肅貢獻,關鍵是在做足“基地”優勢、補上“創新”短板上下功夫,著重聚焦“建好基地”“保好種質”“做好攻關”三條主線。
煙暖土膏民氣動,一犁新雨破春耕。各地開足馬力,加緊組織農耕物資運輸,保證春耕物資需求,開通“綠色通道”,助力全國春耕物資運輸生產。為了確保春耕備耕農資供用需求,鐵路部門主動摸底調查周邊農資市場和運銷企業,采取線上線下聯動方式與管內生產化肥廠家對接,為客戶“量身定制”運輸方案,確保春耕物資來一批裝一批、到一批卸一批,第一時間運抵田間地頭。然而,在甘肅,有一個地方化肥將“絕跡”。
“全域無垃圾、全域無化肥、全域無塑料、全域無污染、全域無公害”,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啟動以綠色崛起為主題的“五無甘南”創建活動,旨在深化“全域無垃圾”成效,實現綠色崛起。這是國內首個提出全域內禁止使用化肥的地市級行政區域。
據悉,甘南州下轄的合作市還計劃開展化肥清查整治行動,引導農資經營門店下架化學肥料,提倡經營銷售生物有機肥。甘南州舟曲縣將全縣所有農藥化肥銷售門店庫存化肥進行回收。2020年以來,卓尼縣率先探索、先行先試,啟動實施了“化學農藥化肥不進縣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以有機肥替代化肥,建立了農牧業循環利用機制,著力加大有機肥推廣施用力度,提升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廢舊農膜、尾菜綜合利用率,摸索出了一條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之路。
甘南州推進“全域無化肥”,主要以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為抓手,建立農牧業循環利用機制,提升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廢舊農膜、尾菜綜合利用率;推進“全域無公害”,推進農產品質量管控,實施品牌培育工程,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建立可追溯體系,打響高原綠色有機品牌,提高國內外市場競爭力。
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業機械化。甘肅省響應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號召,早計劃、早安排、早落實,抓住關鍵農時,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服務能力和帶動作用,強化技術指導,充分發揮各類農業機械的作用,積極開展牛年春耕。
近日,甘肅省多地利用農機進行春播:拖拉機牽引著旋耕機、覆膜機穿梭在田間地頭,水肥一體化、智能噴灌、全自動灑肥機進行澆水、追肥作業,大型植保機械、無人機高效完成植保作業……隆隆機器聲音替代了曾經的吆喝聲,新型農機、智慧農機已堂而皇之成為春耕戰場上的新“主角”。
智能化農機引領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進一步發展會使得水、肥、藥和人力資源實現最大化利用,逐漸推動農業向現代化發展。農業實現機械化是億萬農民的渴求,也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短板,如今這個短板被慢慢補齊。
據統計,2020年甘肅省農機市場需求呈爆發式增長,補貼系統錄入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8.32億元,資金使用比例186.84%。這既有產業規模化水平提高、宜機化面積擴大等因素影響,主要還是農戶購買力增強、農業承接主體和生產組織方式發生變化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自身發展的原因。據悉,春耕期間,甘肅省計劃組織各類農業機械100萬臺(套)以上,投入春季農業生產。目前,甘肅全省機具檢修率達到99%以上,已完成培訓機手和修理人員5萬余人次。
甘肅省在農機化生產水平較高的地方且有條件的地方,大力推進農業領域“機器換人”步伐,并逐步在全省推進農機具的使用率。新型中高端農機具在甘肅全省的投放,顯著降低了農機操作難度和勞動強度,充分提高了春季農業生產效率。甘肅省正朝著基本實現糧食生產機械化的大方向邁進,同時積極推進蔬菜、養殖、林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的機械化、規模化生產,讓農機成為帶動農業生產專業化“火車頭”。
春天是萬象更新、充滿希望的季節,搶抓時節把收獲播撒在春的季節里。這個春天,未來之光照耀神州大地;這個春天,14億人滿懷信心,闊步踏上新征程。(整理自經濟日報、農民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