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新 賀奇志 劉曉樂
(新疆兵團第七師129 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新疆 奎屯 834032)
2019 年開始,129 團重拾統防統治優良傳統,在實現節本增效的同時,也兼顧了社會效益、環境與生態效益,促進了棉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1 農業防治措施
1.1.1 選用優質棉花品種。選用審定并在本地大量使用過的抗(耐)病蟲良種,如中棉75 號、中棉86 號等。
1.1.2 減少基數。開展秋翻冬灌,開春后及時清除田內、田埂、路邊雜草,有效壓低棉葉螨等越冬基數。適時開展蟲情調查,根據其發生規律,指導居民和農戶對室內花卉、溫室大棚和棉田周圍雜草上的害蟲進行封鎖防治,防止其侵入危害。
1.1.3 優化栽培管理。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及時中耕提溫除濕,推遲進頭水,促苗早發,培育壯苗,優化群體結構,增強抗逆性。
1.1.4 科學運籌水肥。嚴格普及棉花秸稈粉碎還田,有條件地塊增施有機肥料,實施測土配方平衡施肥。頭水前斬切膜邊,撿拾殘膜;適當控水控肥,減少徒長、旺長,改善田間微環境,減少病蟲害發生幾率。
1.1.5 適時化調與打頂。適時化調,7 月5 日前所有棉田結束打頂工作,棉花葉色濃綠,始終保持穩健的長勢,減少了害蟲發生幾率。
1.1.6 種植玉米誘集帶。利用棉鈴蟲成蟲喜在玉米上隱藏產卵的習性,4 月下旬~5 月上旬、7 月上旬在田埂、地頭以及棉田種植或復播玉米,誘集1 代、2 代、3 代棉鈴蟲,同時為其天敵提供繁殖場所。
1.2 物理防治措施
1.2.1 推廣色板誘蟲技術。利用棉薊馬、蚜蟲等對藍色和黃色的趨性,自棉花出土或害蟲開始遷飛時懸掛藍板、黃板誘蟲,每5 畝擺1 塊藍板或黃板,每月更換1 次。全團累計擺放黃牌42 849 個,實現全覆蓋。
1.2.2 推廣燈光誘殺控害技術。懸掛PS-15Ⅱ型頻振式殺蟲燈和太陽能殺蟲燈,每50 ~100 畝安裝1 盞,全團2019 年和2020 年共增設頻振式殺蟲燈和太陽能殺蟲燈2 142 盞,做到了棉田100%全覆蓋;每年誘殺蟲蛾86 萬頭,平均每盞燈誘殺776.17 頭,對越冬代棉鈴蟲也有明顯誘殺效果。
1.2.3 推廣化學誘捕控害技術。每30 畝棉田擺放1個誘蟲籠,籠底不低于1 m,且要高出棉花30 cm,并及時更換誘芯。性誘盆每10 畝放1 盆,均勻布防,盆距約為18 m,誘殺棉鈴蟲越冬代成蟲。主要誘捕羽化期成蟲,使其性別比例失調,減少下代蟲口基數。2020 年共計擺放誘蟲籠和性誘盆7 380 個,累計應用性誘劑2.5 萬余個,累計誘殺害蟲48.71 萬頭。
1.2.4 糖醋液誘殺及人工捕捉幼蟲。及時掛糖漿瓶誘殺地老虎成蟲,減少田間落卵量。糖漿的配制按糖∶醋∶酒∶水= 6∶3∶1∶10,擺放高度以0.8 ~1.0 m為標準。發現被其幼蟲咬食的棉花莖葉后,結合間苗、定苗,挖開受害棉苗周圍的土,滅殺大齡幼蟲。
1.2.5 大棚搭建防蟲網。通過在果蔬大棚搭建防蟲網來控制外界昆蟲進入棚內,防蟲網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昆蟲數量,達到防蟲目的。
1.3 生物與生態防治
1.3.1 保護利用天敵,增加自然天敵。近年來,129團推廣種植苜蓿33.33 hm2、青貯玉米53.33 hm2、小麥300 hm2,退耕還林1 486.67 hm2,在棉田防護林帶下種植苜蓿等作物,為棉田天敵提供繁殖場所,擴大了害蟲的自然天敵庫,充分發揮其控害作用。
1.3.2 用蘇云金桿菌制劑(Bt 乳劑),防治棉田地老虎等低齡幼蟲。
1.3.3 加強田管,健身栽培。加強田管,突出“早”字;配方施肥,科學運籌水肥;合理化調,準確施藥等。做到群體整齊、個體健壯。
1.4 化學防治措施
1.4.1 拌種。種子包衣前曬種1 ~2 d;用26%多福甲1∶50 進行機械拌種包衣,或每100 kg 種子用40%衛福(美國科聚亞)0.3 ~0.5 kg,加水3 kg 進行拌種包衣,播前將種子充分曬干。
1.4.2 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生物農藥。根據棉花不同生育時期,在低齡幼蟲期和病害初發期施藥,并加增效劑,提高藥效,減少用量。
1.4.3 大力選用生物制劑或綠色農藥。①棉鈴蟲防治藥劑:600 億PIB/g 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科云)水分散粒劑畝使用劑量為2 g,兌水40 kg,在棉鈴蟲卵孵化盛期葉面均勻噴施,二次稀釋后使用,傍晚或陰天施藥。1%甲胺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畝使用劑量25 ~30 ml,兌水40 kg,在棉鈴蟲卵孵盛期時或低齡幼蟲發育初期葉面均勻噴施,傍晚施藥。15%茚蟲威懸浮劑畝使用劑量20 ml,兌水40 kg,于棉鈴蟲卵孵化盛期葉面均勻噴施,二次稀釋,用足水量。②棉葉螨防治藥劑:20%四螨嗪懸浮劑、20%三磷錫乳油、1%甲胺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1.8%阿維菌素乳油、24%螺螨酯(螨危TM)懸浮劑、5%阿維菌素·達螨靈微乳劑等對棉花葉螨防治效果較好,在試驗劑量下對天敵較安全。24%螺螨酯(螨危TM)懸浮劑使用劑量為4 000 ~5 000 倍液,于棉葉螨初發期均勻噴霧用藥,如果在害螨的中后期施用,與阿維菌素混用效果極好。20%四螨嗪懸浮劑畝使用量30 ml,用水量60 kg 以上,在螨卵初孵期均勻噴霧,在螨密度大時與阿維菌素混用效果較好。20%三磷錫乳油畝使用量30 ml,于棉葉螨卵孵盛期葉背均勻噴霧施藥。1.8%阿維菌素乳油畝使用量20 ~30 ml,于棉葉螨發生始盛期均勻噴霧施藥,與尼索朗或四螨嗪混配使用效果最佳,配好的藥液當日使用,在陰天或清晨、傍晚施用。1%甲胺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畝使用量30 ml,于棉葉螨和棉鈴蟲混合發生時使用。5%阿維菌素·達螨靈微乳劑使用劑量為2 000 ~2 500 倍液。③棉蚜防治藥劑:3%啶蟲脒乳油、5%啶蟲脒乳油、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等3 種對棉蚜防治效果較好,對天敵較安全。
1.5 植保機械的改裝應用。根據棉葉螨等在葉片背面吐絲結網危害產卵、隱蔽性強、藥劑不易接觸的特點,為提高防效,對機載施藥器械進行了試驗改裝,選取了2 種改裝機型:一種是爬犁型(框架式)噴霧器,適合棉花蕾期使用。另一種是雪撬型(靴式)噴霧器,改裝一套掛架式噴頭,其高低、數量、方向、間距可依據棉花株高、行距、蟲害發生的程度等進行調整,適合盛蕾初花期以后用。
1.6 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完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團連兩級加強組織和宣傳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服務,農業技術部門做好病蟲害監測預警和技術指導,制定階段防治方案,形成基層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體系。
1.7 重視統防統治,提高防控成效。連隊兩委適時關注團農發中心的蟲情測報結果和植保意見,督促職工適時采取科學合理的防控措施。合作社組織開展植保物資的統一采購、人力機力調配、統防統治技術措施的實施,并負責費用核算等工作。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農機合作社負責更新施藥技術,大力推廣和普及新式打藥機械,鼓勵成本更低、損傷更小的無人機飛防作業,全面提高農藥利用率。
1.8 廣泛開展農民技術培訓,提高防治水平。通過“科技之冬”、農廣校等平臺,每年培訓職工8 800 余人次,有力地提高了農業勞動者的整體素質。邀請七師農科所、推廣站、農業局的棉花病蟲專家現場授課,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有針對性的解決普遍性突出問題。每年組織農業技術人員、種棉大戶和科技示范戶前往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區觀摩學習,實現技術培訓由“灌輸式”向“重實訓、重參與”方向轉變。
2.1 經濟效益。如表1,全團21.4247 萬畝棉花:與2018 年相比,2020 年畝棉花綠色防控成本3.0 元,年均減少化學防治2.5 次(平均成本75 元/次),合計節本184.5 元;2020 年籽棉單產354.2 kg/667 m2,比2018 年(327.8 kg/667 m2)增產26.4 kg/667 m2,以籽棉7.3 元/kg 計算,增加產值192.72 元/667 m2。節本增效377.22 元/667 m2。
2.2 社會效益。通過綠色防控,改變了取消“五統一”后職工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單打獨斗、力不從心的被動局面,減輕了勞動強度,保障了用藥安全。
2.3 生態效益。減少了用藥次數和藥量30%以上,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減少用藥20%以上,從而保護了環境,有益于生物種群數量增加,使草蛉、瓢蟲和蜜蜂等對農藥極為敏感的昆蟲數量明顯增多,生態效益顯著提高。

表1 綠色防控(2020 年) 與非綠色防控(2018 年) 對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