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磊
(渤海船舶職業學院 信息工程系,遼寧 興城 125105)
目前互聯網已經深深地融入社會和人們的生活之中,許多成果的創新都植根于互聯網的發展,與此同時社會經濟各傳統行業亟待有新的突破,“互聯網+”恰好為二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互聯網+”代表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即最大程度的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把提高效率、促進技術進步、推動企業生產力與創新力的發展融為一體,傳統的企業組織結構與市場銷售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去中心化、分布式、個性化等新形式,新業態不斷涌現[1],迸發出巨大的潛力,前景廣闊。
“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當今世界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2],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
第一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于2014 年11 月召開,李克強在會上提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其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是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要主題,被稱作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新引擎”,可見其重要作用[3]。
2015 年國務院發布了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文件指出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以促進創業創新為重點,推動各類要素資源聚集、開放和共享,大力發展眾創空間、開放式創新等,引導和推動全社會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4]。
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互聯網的產業、技術在我國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開展“互聯網+”有著穩固的基礎,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相互理解不夠深入、跨界融合型人才非常不足等問題,迫切需要解決。作為高職院校要積極配合“互聯網+”的戰略部署,有針對性的推進高職院校廣泛、深入地開展“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全方位增強高職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的能力。
將“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引入高職院校,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創新帶動創業、創業實現就業[5]。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環境中,將提高素質教育作為主要內容,將推進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重點,將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作為核心,將著力點落實到政策保障和完善條件,加快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實干精神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
育人為本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原則,提高培養質量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目標。創新創業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應避免一刀切,要把創新創業教育同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分類施教,依托行業發展尋找突破口。要把創新創業教育落在實處,避免空談理論,讓學生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多年來我國一直在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現在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的大力發展正好為改革找到了一個良好的切入點,以點帶面為綜合改革高等教育探索新的道路。
“互聯網+”可以這樣理解“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并不是將二者簡單的疊加,而是要引導學生理解和學習“互聯網+”思維。今天,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已經改變了傳統的商業邏輯。如果說工業時代的經濟有著明顯的稀缺屬性,那么互聯網時代的經濟有著鮮明的物質極大化特征[6]。“帶寬、服務器、存儲器”作為互聯網的三大要素,在互聯網經濟的成本中趨于免費,這打破了工業時代巨頭公司壟斷生產、銷售和傳播的巨大優勢。
互聯網的結構是網狀,它沒有中心節點,不像層次結構有明顯的上下級關系。由此可見互聯網的拓撲結構決定了其自身的基因,即去中心化,沒有誰是絕對的權威;分布式,即使一個點甚至一個面遭到破壞,也不影響其他的區域;平等,互聯網中的結點是點對點的對等關系。
在校園環境中,一個學生要創造價值,是其“個人”作為一個結點與其他結點連接的廣度與深度決定的。“個人”與同班同學連接,與同一系部師生連接,拓展至與全校人員連接,“個人”連接的范圍越廣、深度越深,“個人”能接收的信息量就越大,在信息社會中“個人”的價值也就越大。所以開放是“互聯網+”思維的一個重要原則,只有開放才能獲得更多的連接。
學校為學生搭建“互聯網+”創新創業的平臺,不僅要在辦公場所、資金方面給予支持,更要拓展“互聯網+”創新創業與傳統行業相結合的應用場景,制定促進“互聯網+”創新創業項目快速落地的激勵政策,減少前進的阻礙。這樣既可以通過項目落地提高平臺的實用性和服務性,又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提升就業質量,進一步實現“互聯網+”創新創業提質增效與促進就業的雙螺旋上升目標。
目前高校進行“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也是一個研究和探索的過程,如何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創新型職業人才,是改革的重要目標,“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平臺的搭建為學生提供了發揮的舞臺,正確的思想、先進的理念要有平臺的支撐,在全面推廣的過程中平臺不一定能一蹴而就,可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學生所學專業不斷完善,要突出實踐環節避免紙上談兵,讓學生在實踐中創新,在實踐中成長,為社會培養出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
通過行業、市場調研選擇實力雄厚,行業領先的公司進行校企合作,將“互聯網+”的理念應用于學校創新創業教學模式中,開展校企“互聯網+”創新創業合作。實行校企垂直全方位合作發展以及水平相關專業行業聯動發展的“二維”發展模式,將就業作為優先選項,建立矩陣式創新創業促就業策略,第一是學校激勵扶持創新創業,第二是校企合作創新創業項目,第三是校企共同服務保障創新創業。
以信息工程系為例,其專業包括計算機網絡、計算機應用、軟件技術、動漫制作、數字媒體設計、軟件與信息服務、通信技術、移動互聯應用技術。垂直方向上,可形成學校教授計算機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大型IT 企業吸納進行就業培訓,扶持學生利用培訓期間的軟件開發項目參加省級或國家級創新創業比賽,若其項目具備更大潛力可進一步幫助創業。從而實現垂直全流程帶動就業模式。水平方向上,可利用成功的“互聯網+”創新創業項目在其他專業的應用上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就業,在“互聯網+”層面校企合作開發“網絡營銷課程”教授學生網絡營銷與運行電商平臺等知識技能在水平層面帶動就業。
高校“互聯網+”創新創業機制是創新創業活動能夠長期穩定發展的有力保證,好的機制可對學校、學生、企業賦能、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率,在機制創新上要激勵專業教師能夠積極承擔創新創業指導教師的任務,比如給予相應的課時補貼,評定職稱加分等政策;對創新創業制定系統的工作流程和計劃,避免走過場流于形式;對于參加的學生可給予相應的學分,創新創業活動可置換相關課程;對于“互聯網+”創新創業活動中的校企合作項目要打通教師、學生和企業人員相互流動的通道,做到人員流動不變動;對于創新成果的歸屬,創業成果的股權占比,利益分配都應有明確合理的規定。機制的創新要以人為本,人是創新的內在動力,“互聯網+”創新創業機制的發展要圍繞這個根本,既要調動人的積極性,又要保障各方的利益。
總之,我國互聯網行業產業發展已經名列前茅,在全球范圍橫向比較是具有優勢的,所以我們要抓住機遇,將“互聯網+”融入創新體系、注入創新動力。在高職院校中開展“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培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激發學生創新創業興趣,建立“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長效機制和服務模式,既是順應教育發展的趨勢,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探索意義。在這個過程中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量體裁衣,充分做好前期準備和調研工作,讓“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促進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