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 張嘉楠
心衰不是一個獨立疾病,而是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專家提醒:人一生當中有4次預防心衰的的機會。40 多歲有可能患上心肌梗死和心衰,但在該年齡段,心衰發病率僅為十萬分之二三十;與此形成對比的是65 歲以后,心衰發病率激增到十萬分之一二百。如果在40~50 歲時仍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50 歲以后就可能受到心衰發病之苦;反之,最晚從40~50 歲開始作出改善,對防止心衰也會起到作用。
心衰是包括心臟病在內的、所有循環器官疾病的終末階段,但患上心臟疾病和血管疾病未必都會導致心衰,其區別在于個人基礎疾病的不同。相對而言,伴有高血壓、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癥的患者更易發展為心衰。
零次預防 指在沒有患任何相關疾病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包括不暴飲暴食、不攝取過多鹽分、不吸煙、多運動、控制體重、避免混亂的生活習慣等。
第一次預防 如果已經由于吃得過多、動得過少導致了肥胖,且患上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就已經在向你招手了。
但此時還不算太晚,只要在患上心臟病之前改掉不良生活習慣就可以了。
減肥、降壓、控糖和降血脂,可以降低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患病風險。
第二次預防 由于未能充分改善生活習慣,患上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其他心臟疾病后,你需要注意的是預防心肌梗死的反復發作,以免病情進展為心衰。
因為患上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的人,并非都會成為心衰患者。①高血壓患者須遵醫囑堅持服用降壓藥,穩定血壓;②曾經心肌梗死發作的患者須按時服藥、定期復查、堅持鍛煉,同時避免過度勞累及情緒過于激動等。
第三次預防 通常來說,急性心衰多是在其他誘因下突然發作,患者會突然感覺呼吸困難,甚至出現心源性休克。
若能在急性心衰未發作前做好日常預防,即便已經患上心衰也可能避免最嚴重的后果。
這一階段的關鍵是阻止病情急性惡化,必須嚴格按醫囑服藥,避免一切不利于心臟健康及有可能引起心衰發作的因素。
咳嗽 心衰患者在早期常出現咳嗽。一般來說,心衰引起的咳嗽有以下幾個特點:①頻繁的干咳,伴有胸悶氣喘;②活動或勞累后,咳嗽氣喘的癥狀加重;③處于平臥位時癥狀較重,當變成坐位或立位時癥狀緩解,并且常在夜間發作。
疲乏無力 總是感覺全身乏力,沒走多少路就已經疲乏不堪,甚至連話都不愿意說。
食欲不振 右心衰的人全身供血不足,導致胃腸血流量減少,容易腹脹、惡心、嘔吐。
尿少、浮腫 心功能減退后,心排血量降低,全身的有效循環血量減少,腎血流不足,導致患者總尿量減少,而夜間尿量相對增多。
由于心衰后還會導致體循環瘀血,所以還會出現雙腳、雙小腿水腫的癥狀,而且勞累后會加重。
情緒或精神異常 老年心衰患者往往出現此類癥狀,主要表現為煩躁不安、幻覺、意識不清甚至昏迷等。
心衰患者除了要遵醫囑堅持治療外,日常還應加強自我管理,才能穩定病情。具體要做好以下7個方面:
1.限制水 心衰患者每天的液體攝入量應有所限制,包括直飲水和飯菜、水果內的水分總量不要超過2 升。慢性心衰患者一旦飲水過多或輸液量過大而尿量較少,很可能會引起心衰發作。重度心衰患者的飲水限制更嚴格,每天不宜超過1.5 升。
2.少吃鹽 過量攝入鹽分會讓身體保留大量水分,給已經虛弱不堪的心臟和血管施加額外的壓力。建議心衰患者每天的鹽攝入量不超過4~6 克,少吃或不吃加工食品。
3.適量動 慢性心衰,尤其是中重度心衰患者應注意休息,輕微活動即有氣急表現的應多臥床休息。臥床時可做一些下肢運動,以免肌肉萎縮和靜脈血栓形成。癥狀穩定了應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以不引起癥狀、不感到疲憊為宜。病情進一步好轉后可根據身體耐受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但要量力而行。
4.做監測 體重是心衰患者健康情況的晴雨表,建議每天測量,通過體重變化可及早發現液體潴留。比如,體重3 天內突然增加2 公斤以上,應考慮隱性水腫,要及時就醫。患者還應堅持測量血壓和心率,每天至少一次,并做好記錄。就診時帶上相關記錄,以便醫生了解病情,據此調整用藥。
5.避免累 心衰患者要正確認識病情,適當減少體力活動,避免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天冷及時增添衣物,以免感冒、呼吸道感染。
6.測能力 患者可用6 分鐘步行試驗來評定病情控制效果,即6 分鐘能走多遠。如果原來是6 分鐘走300 米,現在比原來提高了70 米以上,一般認為治療有效。另外,患者應定期到醫院隨訪,以便醫生跟進。
7.多支持 患者和家屬都應認識到,慢性心衰是一種“階段性緩解”的疾病,一般不能徹底治愈,但如果控制得當,患者是可以健康生活的。在這個過程中,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應積極幫患者調整飲食,督促按時服藥,幫他監測體重、血壓、心率等指標。同時關心患者的情緒變化,提高其治療依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