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誼
(北京市平谷區金海湖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北京平谷 1012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常見骨科疾病,是指關節及周邊組織出現炎性,高發于中老年群體[1]。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最初發展階段,主要表現在關節軟骨,隨著患者病情加重,逐漸向軟骨下骨板、滑膜等周邊組織蔓延,從而導致軟骨變性及增生新骨出現[2-3]。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主要以創傷、自身免疫系統、遺傳、外界等因素相關[4]。患者易出現關節疼痛、活動受限、關節畸形等臨床癥狀,嚴重者可出現關節殘疾、行動障礙等癥狀,從而影響患者生活質量[5]。對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是長期持續性過程,目前,在臨床治療中,主要是以藥物治療為主,也可采取手術治療、物理治療等治療方式[6-7]。在本次研究中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方式,并探究其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經倫理委員會等部門的批準,在本院收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中選取86 例進行研究,病例收治時間2019 年3月~2020 年5 月。按照隨機抽簽法,將患者隨機分入至對照組(n=43 例)、觀察組(n=43 例)。在觀察組中,男性21 例,女性22 例,年齡45~67(56.19±3.16)歲,病程1~9(4.63±1.49)年。在對照組中,男性為24 例,女性為19 例,年齡47~70(68.52±3.29)歲,病程2~11(6.02±1.85)年。兩組患者年齡等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相關診斷;(2)未采用其它治療方法;(3)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并且知曉相關研究流程。
排除標準:(1)心、肝、腎等重要器官有嚴重疾病者;(2)認知功能障礙患者;(3)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4)孕婦及哺乳期婦女;(5)膝關節感染或炎癥者;(6)患者資料不全。
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進行關節腔內注射曲安奈德治療方式,觀察組患者進行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治療方式,具體如下。
(1)對照組:對患者注射曲安奈德(上海通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1ml:40mg 國藥準字H31021291),一周注射一次,劑量為5mg 左右。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可適當減少劑量。
(2)觀察組:為患者注射玻璃酸鈉(西安漢豐藥液有限責任公司0.55ml:5.5mg 國藥準字H20054744),一周注射一次,劑量為5mg。連續進行五次注射膝關節腔內,并根據患者癥狀適當增加或減少劑量。對于關節有積液患者,應先穿刺排液,再注射藥物,并確保在無菌條件下操作。并叮囑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時間,適當運動。
(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無效:較治療前無變化;有效:患者獨立行走并無明顯疼痛,上下樓梯活動伴有明顯疼痛;顯效: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可以獨立行走或上下樓梯。治愈:患者生活能夠自理,臨床癥狀消失,恢復活動能力。
(2)觀察患者膝關節活動度,檢查關節積液量。
(3)記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4)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分。評判標準:使用醫院自制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從四個維度(睡眠、社會、情緒功能和物質生活)進行評分,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評分越高。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 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患者的計數資料(%),應用X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67%,對照組為72.09%,(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觀察組患者關節活動度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關節積液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關節活動度與積液量對比()

表2 兩組患者關節活動度與積液量對比()
組別(例) 關節活動度(度) 關節積液量(ml)觀察組(n=43)116.25±4.653.16±1.17對照組(n=43)105.47±4.315.82±1.63 t 11.1498.693 P 0.0000.000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30%,對照組為69.77%,(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組別(例) 物質生活 情緒功能 社會活動 睡眠功能觀察組(n=43) 88.35±7.51 90.73±7.72 92.84±8.03 94.88±8.30對照組(n=43) 65.97±6.72 69.14±6.87 72.36±7.14 75.67±7.28 t14.56213.69912.49811.409 P0.0000.0000.0000.000
近年來,我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數量不斷增長,并成為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疾病。目前,對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臨床上主要采取藥物治療。玻璃酸鈉是一種無色澄明粘性液體,存在于人體中的高分子量物質,注射在關節腔內24h 進入滑膜,至軟骨表面與周邊肌肉組織,在半月板與軟骨表面的濃度達到峰值[8]。并且在給藥后10d 左右,伴隨尿液排出,在人體內清除速度較快。能夠對關節腔內起到潤滑作用,保護關節軟骨表面,改善病理性關節炎,抑制關節變性變化[9]。玻璃酸鈉用于關節腔內注射,副作用較小,少有患者會出現疼痛腫脹、發熱、過敏等情況[10]。另外,玻璃酸鈉具有高粘彈性,也可對手術治療起到輔助作用,協助器械將組織分離,并對敏感組織產生保護作用。因此,玻璃酸鈉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并有效提升治療效果。
據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67%,對照組為72.09%;觀察組患者關節活動度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關節積液量明顯少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30%,對照組為69.77%;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在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應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適量進行注射,從而促進藥物吸收,改善患者關節疼痛,達到治療目的。患者注射后癥狀有所減輕,可適當減少劑量。在治療中應注意患者關節腔內積液情況,若患者關節腔內含有積液,應酌情排出積液,在注射藥物;若患者在治療后病情未改善,注射次數也不應超過5 次。
綜上所述,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中,進行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臨床療效較為顯著,能夠有效提高患者關節活動能力,減少關節積液量,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盡快康復。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值得推廣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