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權
(湖北省施恩市巴東縣人民醫院 肛腸科 444300)
直腸胃腸間質瘤(GIST)是始發于胃腸道間質干細胞的一組獨立的腫瘤,是常見的一種葉源性腫瘤。其在食管到肛門的全部胃腸道以及胃腸道外均會發生,其部位比較特殊,而直腸CIST 其預后和臨床結局相對于其他部位的CIST 要差[1]。其具有惡性潛能,對化學和放射治療均不敏感,治療的唯一防范就是手術切除。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微創技術在GIST 的治療中逐漸應用,經肛門內鏡微創手術(TEM)集顯微手術、腹腔鏡、內鏡于一體的一種先進的微創外科技術,其實質上還是對直腸局部進行切除,但TEM 通過肛門插入單孔內鏡外科系統,在直腸腔中將病灶進行切除、止血和縫合,且具有三維視野,治療效果較好[2]。本文主要探討直腸胃腸間質瘤應用經肛門內鏡微創手術治療的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9 月~2020 年9 月于我院的直腸胃腸間質瘤患者58 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9 例。研究組男18 例,女11 例,年齡28~81 歲,平均年齡(59.3±1.4)歲。對照組男15 例,女14 例,年齡28~81 歲,平均年齡(58.7±2.3)歲。
納入標準:①經檢查確診為直腸胃腸間質瘤患者;②患者和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③身體其他指標處于正常范圍內。
排除標準:①有語音、認知障礙或精神障礙;②有血液系統或免疫系統疾病;③有其他惡性腫瘤;④身體重要器官存在嚴重疾患;⑤身體重要器官存在嚴重疾患。獲得倫理會準許,且一般資料有可比性(P>0.05)。
兩組患者手術前均給予完善的影像學、血生化、內鏡檢查,做好術前準備,對照組應用常規開腹手術治療,體位呈仰臥位,腰硬聯合麻醉后將切口選擇在患者的腹部正中位置,從邊緣3 厘米處將腫瘤組織切除,之后送病理進行檢查,術后給予腹腔引流、抗感染、胃腸減壓治療,排氣后將胃管拔除,同時給予流質飲食,之后根據情況酌情將引流管拔除。研究組應用經肛門內鏡微創手術治療,給予硬聯合麻醉,根據病變位置選擇合適的體位,例如病變在直腸右側壁的時候,體位呈右側臥位,病變在直腸后壁體位呈截石位。之后給予直腸指檢,常規鋪巾消毒后,對TEM 直腸鏡進行潤滑后,緩慢放入患者的直腸內,對病變部位進行觀察,根據需求將直腸鏡角度進行調整,手術通過針形電刀進行操作,避免損傷病變周圍的組織,如果患者有明顯的出血或病變部位較大可以應用超聲刀。將標記選擇在病變處距離約0.5 或1 厘米的位置,之后根據標記點將病變進行切除,直腸壁全層均需切除,依據為切到腸壁外的脂肪組織(淡黃色)。術后給予抗感染治療。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包含吻合口瘺、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腸梗阻、術后出血、胃排空延遲。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長、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長。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SF-36(36 條目健康表)進行評估,其中包含軀體功能、認知功能、角色功能和社會功能,每個小項滿分100,分數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數據應用SPSS20.0 進行分析,其中計數進行X2(%)檢驗,計量進行t 檢測()檢驗,P<0.05 提示有顯著差異。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研究組住院時長、排氣時間、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研究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GIST 是常見的一種胃腸道間葉性腫瘤,生物學行為上,其表現為潛在或交界性惡性腫瘤,其惡性程度和腫瘤的部位、大小有關,臨床的表現比較多樣[3]。消化各個部位中,CIST的發病率各部相同,其中多發的是小腸和胃,而直腸CIST 的發病率相對較低。直腸間質瘤的高發位置是直腸中下段,通常沒有侵犯直腸黏膜,一次早期腫瘤患者通常沒有明顯的癥狀,大部分是查體時偶然發現[4]。隨著腫瘤的不斷增大,對局部組織器官、腸管形成壓迫導致排便次數增多、排便困難、腹部不適、便血等癥狀,上述癥狀和直腸癌癥狀相似,因此容易誤診、漏診。CIST 在臨床中的體征和癥狀均沒有特異性的表現,醫師也容易忽視患者的疾病癥狀,因此醫師在接診時需要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進行體格檢查,必要的時候可以輔助檢查,提高CIST 的診斷準確率,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提高治療效果[5]。

表1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
表2 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表2 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長(d) 排氣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長(min)對照組2916.4±3.54.6±0.8216.3±43.8143.7±34.1研究組2914.6±2.94.1±0.7163.2±38.3124.5±26.1 T/15.24315.31215.42815.437 P/<0.05<0.05<0.05<0.05
表3 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3 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組別 例數 認知功能 社會功能 角色功能 軀體功能對照組2973.1±3.274.6±4.170.6±3.271.2±3.3研究組2984.6±5.383.3±4.582.1±4.485.9±4.6 T/15.30915.28115.23715.246 P/<0.05<0.05<0.05<0.05
直腸GIST 的治療方法均為手術治療,且方法較多。TEM 是常見的一種安全性、有效性高的微創技術,為GIST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直腸CIST 的發病率相對比較低,而臨床中直腸GIST 通過TEM 治療的研究報道較多,且其治療效果已被證實[6]。本研究中研究組應用經肛門內鏡微創手術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住院時長、排氣時間、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表明其可以手術相關指標。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在TEM 治療的對于直腸創面均應用了鏡下雙層縫合,為術后的恢復提供了基礎,從而縮短住院時長,符合當下的快速康復理念。根據本次研究,筆者認為,處理得當直腸創面,術后早期出院、快速恢復飲食可以實現且值得推薦[7]。相關研究指出,TEM 可以將在直腸前后、左右側壁廣泛分布的腫瘤進行完整、有效的切除,且均為陰性切緣。表明TEM 可以應用于各種類型的直腸GIST 中,其主要適應癥是進行局部切除的局限性直腸腫瘤。對于高危直腸GIST 患者來說,TEM 既能達到其他手術治療的效果,還能降低對患者的損傷,而低位直腸GIST 患者,TEM 相對于其他手術方法能保留肛門且能較好的切除腫瘤,因此筆者認為,對于直腸CIST 的治療,TEM 具有其他手術方法沒有的優勢。
TEM 是精準操作的新型微創技術,對患者的影響小,且發生并發癥的概率較低,其是安全性較高的一種治療CIST 的方式。TEM 常見的并發癥有直腸腹腔內穿孔、尿潴留、出血、直腸陰道瘺、直腸創面裂開等,術中可以應用雙層縫合直腸創面,同時放置可吸收的止血材料來預防創面出血、裂開[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TEM 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直腸胃腸間質瘤應用經肛門內鏡微創手術治療效果理想,值得臨床中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