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鐵羽 (浙江慈溪市掌起鎮教育辦公室)
近年來,浙江省慈溪市掌起鎮所屬中小學大力推進校本課程與德育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不僅有效地發揮了校本課程的作用,而且辦出了學校的特色,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
課程是學校文化的核心,也是學校文化發展的載體。
慈溪市掌起初級中學于2008 年開始提出禮孝教育,十余年來,學校一直堅持禮孝文化的研究,提出了“新時代背景下的禮孝文化(簡稱新禮孝)”的概念。并以“新禮孝”為出發點,開發了“新禮孝”校本課程,把校本課程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以課程與活動為載體,挖掘“新禮孝”的深刻內涵,推進了“新禮孝”校園文化的縱深發展。
掌起初中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建構基于“新禮孝”的校本課程體系,從“平安”“健康”“博學”“多藝”“多能”幾個方面展開“新禮孝”德育理念的滲透。將校本課程分為“我學禮孝踐孝行”“我以平安孝家國”“我以健康孝家國”“我以博學孝家國”“我以多藝孝家國”“我以多能孝家國”六大類。引導學生在校本課程學習活動中,深入滲透“新禮孝”的理念,引導學生了解孝的內涵,體驗孝的情感,懂得孝的責任。
學校在“新禮孝”校本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德育實踐活動,將校本課程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更深入地推動“新禮孝”校本課程的發展與創新。
通過開展以“新禮孝”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如“新禮孝”讀書征文活動、“新禮孝”書畫賽、“新禮孝”攝影作品展等,讓課堂知識與課外實踐有機融合、相互滲透,讓學生在活動中深化對“新禮孝”理念的認識與認同。開展“十佳小孝星”評選活動,通過事跡宣講等方式展示候選人的風采,用榜樣的力量去影響更多的學生,使“禮孝”文化能夠浸潤學生的思想,讓學生體味到成長的快樂與幸福。
2018 年,學校成立了掌起初中禮孝志愿服務隊。全校1200 余名學生成為服務隊成員,以班級為小分隊,利用節假日開展各項志愿者活動,組織新團員到掌起鎮陽光托養中心開展慰問活動、組織全體學生參加愛心義賣活動、冬衣捐贈活動、愛心圖書捐贈活動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升華“新禮孝”理念。
聘請掌起初中杰出校友擔任“掌中禮孝志愿形象代言人”,加大宣傳力度,樹立榜樣,深刻闡述“大孝愛國”“以孝回報社會”等禮孝的新內涵。
掌起初中2003 屆優秀畢業生李燁睿是蛟龍突擊隊少校,他在赴委內瑞拉海軍特種作戰學校留學期間,勤奮學習,刻苦訓練,以總評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被授予委內瑞拉軍隊最高榮譽——“海上突擊隊員”稱號,史無前例地被校方邀請擔任外籍教員。他的成就充分體現了掌起初中“新禮孝”踐行的“大孝愛國”的新內涵。
掌起初中2011 年畢業的王玲超在大學畢業實習歸來的火車上,一晚上三次連救兩名乘客,其救人事跡被40 多家媒體報道,贊其為“美小護”。先后獲得2016 年度最美寧波人提名獎、2016 感動慈溪人物提名獎,2017年被評為“中國好人”“浙江好人”“寧波好人”,2018 年被評為浙江省“最美‘90 后’”。她是掌中“以孝回報社會”理念的典型代表。
掌起初中2017 年畢業的柳勤攀同學,初中三年在市級學科競賽中拿了四個一等獎,以優異的成績第一批考入慈溪中學。高中階段,他不但學習成績優秀,而且課外知識豐富,興趣愛好廣泛,是慈溪中學有名的“物競小王子”。2018 年11 月,他與其他兩名同學一起組成代表隊赴北京參加中央電視臺“SK 極智少年強”第五季節目的比賽,并獲得亞軍。2020 年7 月,他順利考入北京大學。他是掌中“以博學孝家國”的典型代表。
這些優秀畢業生的事跡、報告,對于深刻闡述“新禮孝”的內涵有著直觀的展示,為在校學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近年來,隨著校本課程融入校園文化的實踐,掌起初中涌現出一大批積極踐行“新禮孝”的優秀學生。
同時,校本課程與校園文化的融合,也極大地提高了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和研究能力。掌起初中近兩年來共有“SCRATCH 編程”“校園心理劇”“漢字語法密碼”“校園足球”“書法”“無人機”等六門拓展課程被評為市級精品拓展課,“夢想集結號”被評為市級名牌課程群,“廉潔教育”被評為慈溪市優秀校本課程及寧波市優秀校本課程二等獎;夢想劇社、心理劇社被評為優秀社團。校本教材“校園心理劇”被評為慈溪市級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成果一等獎。

表1 掌起乾明學校“蘭雅課程”校本課程體系
通過校本課程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相互融合,充分挖掘學校的德育特色與德育內涵,開發和開設滿足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課程體系。相信,隨著新禮孝校本課程的深入實踐,必將促進學校綜合辦學能力有質的提高。
校本課程的綜合性及與靈活性為勞動教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反過來講,勞動課程也豐富了學校的課程群內容。
掌起鎮乾明學校是一所農村小學,三面環山,周圍山上蘭花資源豐富,當地素有種植蘭花的傳統,學生家中幾乎都珍藏幾盆蘭花。學生對蘭花早有接觸,家長對種植蘭花的經濟價值也有較高的認知度,學校有一批喜蘭、種蘭、研蘭的教師,學校內建有投資140 余萬、占地五畝的以育蘭為主要特色的綜合實踐基地,學校以此為契機,打造了“蘭雅課程”體系,以“從物質的蘭中培育精神的雅”為精神引領,以“以蘭育雅”為教育理念,打造“蘭雅教育”品牌,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擁有“執著頑強、質樸謙遜、潔身自愛、合群相處”品質的蘭雅學生。
乾明學校以校本課程“蘭花的栽培與鑒賞”“生態種植”“氣象觀測”“校園作物種植”為基礎,完善“蘭雅”課程建設,依托校園內蘭苑、陽光房、氣象站等課程實踐基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年級制定教學內容。在不同年級段,開設識蘭、種蘭、賞蘭等實踐活動類課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有關土壤、空氣、溫度、濕度、節氣等知識,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培育蘭花,嘗試蘭花的種植、栽培、養護、鑒賞等,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挖掘蘭文化精神內涵,讓學生感受、領悟雅趣,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造就高尚的品格。
課程是學校最重要的產品,是學校一切工作最終的物化體現。“以蘭育雅”教育理念的落地和蘭雅教育品牌的建設,最終要靠學校課程建設來支撐和實現。乾明學校將“蘭雅課程”體系分為五個課程領域:蘭馨潤雅道德課程;蘭智悟雅人文課程;蘭健顯雅健康課程;蘭芳筑雅藝術課程;蘭慧達雅科技課程。
乾明學校通過勞動教育這一抓手,將“蘭雅”課程從一般的校本課程發展為有農村特色的精品課程,“蘭花的栽培與鑒賞”被評為寧波市精品課程,“蘭潤童心”被評為慈溪市級精品課程。課題“基于‘美喻教育’理念的‘蘭雅’課程建設實踐與探索”獲慈溪市二等獎,“美以養性,美以潤德——鄉村學校‘蘭文化’美潤課程實踐探究”“基于蘭文化的美潤教育模型研究”“校園‘以蘭育人’策略”榮獲寧波市二等獎。論文《蘭文化與愛國主義》《種一片青春開滿祖國》獲寧波市論文評比一、二等獎,《以蘭培雅,“蘭文化”德育課程建設的探索》《蘭雅課程的架構和管理》獲慈溪市一等獎。
乾明學校通過校本課程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完善了學校的課程結構,構建了多元化的課程體系,為學生創造平等的學習和發展機會,突出鄉村學校鄉土本色,促進了學校的特色發展。
掌起鎮中心小學前身為顯志私塾,創建于1896 年,1987 年更名為慈溪掌起鎮中心小學。學校歷史悠久,由戎家小學、厲家小學和掌起第二小學等多所村小撤并而建,學區轄六村一居委。學校所在的掌起鎮,因橋而得名,擁有兩千多年發展史,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學校以此為依托,編撰開發了《智力掌起游》《掌起鄉賢簡易讀本》《美麗鄉村任佳溪》等校本教材,構建了“和文化”校本課程體系,打造了“彰和人”校本課程。
掌起中心小學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堅持貼近生活原則,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以掌起山村教育資源與學校德育相整合為切入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讓學生在以山村教育資源為內容的真切體驗中,逐漸認識家鄉,了解家鄉,熱愛家鄉。讓學生在呼吸獨具個性的本土山村教育氣息中,體驗、感悟、積淀情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在品位成功的愉悅中,培育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家鄉歸屬感和自豪感。
在編撰開發校本教材的過程中,學校以任佳溪村、東埠頭村、長溪村和洪魏村建組,以“主要任務”分為四個活動組:“風土人情”組,“名人事跡”組,“風景名勝”組,“家鄉特產”組,每個村中每個小組的成員各一個,學生利用雙休日,向村里的長輩們了解一些鄉土文化,并做好相關記錄。然后把同學們收集來的素材集中篩選、甄別、整理成冊,共同完成《掌起鄉賢簡易讀本》《任佳溪對聯集》作為班級德育讀物。同時,學校借用慈溪市文聯與任佳溪結對的優勢,編輯了鄉土教材《美麗鄉村任佳溪》,本教材分三個章節,依次是“景勝”“民豐”“物阜”。文本史料翔實,語言樸實,耐看易懂,貼近學生。
學校開發的活動型校本教材《智力掌起游》,是以家鄉風情為內容的游戲棋,類似于飛行棋,但它的棋盤卻以掌起鎮的62 張圖片為藍本,錯落有致地安排布局,其中有掌起山村內容的有24 處,機會卡中也有12 處。學生在玩時,教師時不時地提問“你去過靈龍宮嗎?”“你知道桐井的故事嗎?”“掌起鎮有個發電站在哪里?”等,山村教育資源主題教育滲透鮮明,并讓學生制作新的機會卡,不斷充實機會卡的內容,增強玩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模擬旅游中感受掌起山村的悠久與美麗,在緘默的圖片中享受山村的古樸與厚重,從而增強學生的家鄉自豪感與歸屬感。
山村資源看似粗陋,沒有美麗的外表,但因其與生活很近面潛移默化地發揮著育人的作用。校本教材《美麗鄉村任佳溪》集中地反映任佳溪人的生活方式,把它作為教育讀本,自然是優秀的愛鄉題材,通過閱讀或教學,學生了解了家鄉的山村資源分布情況;《掌起名人簡易讀本》發揮山村名人的教育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智力掌起游》充實了山村資源的內容于機會卡中,拓展了教育知識面。
校本課程融入地方文化的舉措,不僅促進了校本教材的開發,拓展了教育思路,堅定了教師發掘優秀教育資源的信心,而且充分挖掘了學校潛在的資源,積極開拓校外資源、社區資源和社會資源,為學生搭建了良好的學習、體驗、實踐、創新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