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華
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人民醫院,云南 大理 617000
急危重癥是急診中常見的病癥,患者病情變化較快,多伴有呼吸困難等常見的并發癥,需及時給予患者呼吸治療,對患者實施有效地呼吸管理能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暢,糾正低氧血癥,保障患者的生命體征穩定,呼吸治療在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1-3]。因此,本此研究分析急診呼吸機階段性治療在急危重癥患者治療的應用效果,現進行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急危重癥患者抽取其9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采用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為:23~66歲,平均年齡50.68±3.63歲,實施傳統呼吸支持治療;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為:23~67歲,平均年齡51.23±2.64歲,實施急診呼吸機階段性治療。對照組中有創傷性患者20例,非創傷25例;觀察組中有創傷性患者22例,非創傷2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我院理論委員會對研究完全知曉,并批準此次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呼吸支持治療,觀察組患者實施急診呼吸機階段性治療。
對照組患者根據患者的病情情況選擇適當的呼吸模式使用呼吸機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實施急診呼吸機階段性治療,第一階段讓患者采取復蘇體位,讓患者頭部及軀干維持在同一平面上,雙手放于兩側,清除患者口腔中的異物。對于頸椎無損傷的患者,適當抬高下顎,避免發生舌后墜的情況,然后按壓患者胸背部,促進氣體交換;第二階段針對于經過第一階段治療未出現心跳的患者,進行氧治療,糾正患者低氧血癥或可疑的組織缺氧,緩解慢性缺氧的臨床癥狀,對于無創傷性患者實施面罩吸氧,有創傷性患者給予氣管給氧;第三階段對于不同病情的患者實施氣管穿刺治療,再為患者建立氣道;第四階段患者呼吸道通暢后,結合患者的病情情況,合理調整好呼吸機的參數指標,給予呼吸機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
1.3觀察指標與判定
(1)統計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顯效:患者經治療后呼吸障礙完全消失;
有效:患者經治療后呼吸障礙顯著消失;
無效:患者經治療后呼吸障礙未消失或病情變嚴重。
(2)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并分析。生活質量分數越高,則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生活質量分數越低,則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差。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分析 治療效果對比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5.56%)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2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析 生活質量評分對比顯示,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急危重癥患者在入院時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主觀為吸入的空氣或氧氣不夠,呼吸變慢是導致危重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患者呼吸停止后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后果。呼吸支持是搶救危急重癥患者的重要措施,在危重病人的急救和治療過程中,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有效通氣和充分的氣體交換,對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的呼吸治療支持,醫護人員針對患者自身的病情情況給予治療,對于醫護人員的治療技術不能有效把控,不能為患者提供合理且全面的呼吸治療[4-5],因此對急危重癥患者實施急診呼吸機階段性治療。
急診呼吸機階段治療應用于急危重癥患者,清理患者呼吸道過多的分泌物,讓患者氣道通暢,進行有效機械通氣治療,糾正低氧血癥、改善組織缺氧的情況,保障心、腎、腦等重要臟器功能,確保各項治療順利實施。急診呼吸機階段治療可根據患者每個階段不同的病情變化實施支持性治療,有助于縮短搶救時間,根據急危重癥患者病情變化情況,而實施的治療方案,可將治療方法合理化實施。本研究治療效果對比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5.56%)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P<0.05),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86.50±2.27)顯著高于對照組(65.65±2.68)(P<0.05),急診呼吸機階段性應用于急危重癥患者的治療流程中,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升急診呼吸機階段性治療的效果,提高患者治療有效率。
綜上所述,對急危重癥患者實施急診呼吸機階段性治療能有效改善急危重癥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