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永成 張衛華
新疆自治區中醫院開發區分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與過敏反應相關的血管炎,多見于兒童及青少年,病變主要發生于皮膚,但也可發生于胃腸、關節、腎臟、心、肺、肝、頭顱內的血管,引起器官損害及出血[1]目前,臨床治療上一般是對癥治療,抗凝、抗血小板及糖皮質激素治療。西藥治療起效快,但易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而中醫藥對治療紫癜方面安全性較高,因此中醫治療本病有潛在的優勢。本文研究了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虛寒型過敏性紫癜臨床療效。
1.1一般資料 選取新疆自治區中醫院開發區分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68例腹型過敏性紫癜確診患者,均符合腹型過敏性紫癜的診斷標準及中醫關于虛寒型的辨證分型標準;隨機分為2組,各34例。在對照組中,有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齡21-48歲,平均(31.2±1.1)歲,病程6-30d。在觀察組中,有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齡19-49歲,平均(33.4±0.9)歲,病程7-29d。兩組一般資料能比較(P>0.05)。
1.2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根據《內科學》中的診斷標準:①膝、肘、腕、踝關節伴有明顯腫脹且活動受限;②皮膚紫癜,臀部及雙下肢等部位多伴有皮疹;③胃腸道出現腹痛、消化道黏膜出血等癥狀。中醫診斷根據《中醫內科學》中相關診斷標準,即主癥:起病突然、皮下存在密集型瘀斑瘀點且呈暗紅或鮮紅色,次癥:發熱、鼻衄、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脈數。
1.3納入標準 患者入組前無激素類藥物治療;血小板計數及血清補體均正常;經胃鏡檢查顯示有胃腸黏膜損害,且以水腫、充血、糜爛等為主要表現;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 嚴重紫癜或尿血;過敏體質者;并發腸穿孔、腸套疊、腸梗阻;對治療依從性差。
1.5治療方法 對照組臨床中采用單純西藥治療,使用甲基潑尼龍進行抗炎治療,口服抗生素抗感染治療,氯雷他定抗過敏治療,關節疼痛應用阿司匹林。觀察組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黃芪建中湯加減進行治療,其組方是 :炙黃芪30g、桂枝6g、白芍15g、生姜6g、當歸12g、通草6g、細辛3g、甘草6g、大棗12個、飴糖約10g沖服,水煎服,每天服 1 劑,在早晚分 2 次服下。腹痛甚者加吳茱萸3g,腰膝酸軟加旱蓮草20g、女貞子20g,兩組患者用藥 4 周為一個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其臨床療效。
1.6療效評定標準 治療4周后比較兩組皮疹、腹痛等癥狀的消退時間。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實驗室檢查無明顯異常。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部分患者出現大便潛血陽性。無效: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與體征未得到明顯改善,甚至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7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 ,計量資料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癥狀消退時間 觀察組皮膚紫癜、便血、腹痛等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過敏性紫癜屬于中醫學 “紫斑”“肌衄”、“血證”“嘔血”“腹痛”“便血”等范疇,歷代醫家多將本病歸因于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因素,以破血妄行、氣不攝血、火熱熏灼、血溢脈外為主要病機,中醫多以補氣攝血或涼血止血為主要治則[2]。但筆者在臨床中遇到部分患者血熱之象不顯,反而一派寒象,此時用涼血止血之法只會加重病情。究其原因,反復發作,“久病多虛”者有之;濫用西藥,過度治療者有之;素體虛弱,“氣不足便是寒”有之。《內經》認為“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因此,對于虛寒性紫癜癥的治療,當以溫補為主。
黃芪建中湯在溫中補虛的同時亦可益氣升陽,方中黃芪補益脾胃,建立中氣,益氣生血。清·尤在涇云: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充虛塞空,則黃芪尤有專長也。膠飴補益脾胃,生化氣血,緩急止痛。芍藥養血補血,緩急止痛。桂枝溫陽化氣,辛散升舉。當歸養血活血,細辛溫陽散寒,兼可止痛。通草通經脈,暢血行,《本草正義》有云“以淡用事,故能通行經絡”。生姜溫胃散寒止嘔,甘草益氣和中,大棗補脾益氣。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溫中補虛、和里緩急之力。又暗合當歸四逆湯之意,取其溫經散寒,養血和脈之功。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力、調節血糖、肝功、血脂功效[3]。當歸不僅可以活血、補血,還具有抗菌、抗氧化等作用[4]。生姜可降低三酰甘油和膽固醇,抑制脂肪生成和血小板聚集[5]。
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采用中醫辨證聯合西藥治療腹型過敏性紫癜患者的效果優于西藥單純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