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倫
欽州市婦幼保健院,廣西 欽州 535000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NHB)屬于早期新生兒常見疾病之一,該疾病主要由早期存在多種因素而誘發的NHB,通常屬于直接膽紅素增高(IBIL)所導致,若未對其實施針對性治療,可使新生兒產生嚴重腦損傷,嚴重者甚至死亡。因此為該類患兒提供針對性治療措施具有重要意義[1]。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水平不斷完善,最新研究顯示,換血療法應用于NHB中可有效提高臨床效率,屬于最快、直接方案之一[2]。鑒于此,本文選取該類患兒實施換血療法進行研究,詳細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2019年10月,回顧分析法將200例NHB納入本次實驗,對其均實施外周靜脈同步換血方式,男女比例105:95例,胎齡36—41周,均值(38.52±1.73)周,出生體重2.87—3.82kg,,均值(2.03±0.21)kg。
納入標準:經臨床相關檢查確診為高膽紅素血癥者;家屬知曉、同意并愿意配合本次實驗者;排除標準:溶血性疾病者;肝炎、肝酶缺陷、膽道閉鎖及感染者。
1.2方法 換血指征:①產前明確診斷為血型不符合溶血病,出血時臍帶血膽紅素>68.4umol/L,血紅蛋白<120g,且伴有肝脾腫大、水腫及心力衰竭等現象。②血清膽紅素出生后24h內達到432umol/L,且每小時上升>12umol/L。③已存在早期黃疸癥狀。④胎兒水腫及嚴重貧血史。⑤早產兒伴有最嚴重低氧血癥及酸中毒,血清膽紅素達到327.5umol/L。
換血前準備,換血前需禁食4—6h,并抽出胃內容物,選擇藍光照射,進行酸中毒的糾正,同時輸注白蛋白1g/kg,換血前30min采用魯米那鎮定,使用劑量為10—15mg/kg。備血:ABO溶血者需采用“O”型洗滌紅細胞與“AB”型血漿配合。針對Rh血型不符合的患兒,應選擇和其母親相同的Rh血型。備血量為150—180ml/kg,血液輸入前置入室內預熱至36—37℃。換血步驟:將患兒放置開放式輻射臺,協助其仰臥位,并對其安置心電監護儀,留置針分別作周圍動脈穿刺(手背、足背靜脈、肱動脈以及橈動脈),同時接三通管,靜脈端輸血與動脈抽血同步實施,首次抽血速度需維持在3—5ml/5min,逐漸為20—10ml/5min,并由護理人員詳細觀察并記錄出入量,且依據監護儀參數調整換血速度。每換血100ml,注入10%葡萄糖酸鈣2—3ml,2—4h完成換血。
術后處理及檢測指標,在換血前后留血樣送檢,如CRP、血培養、電解質、血糖、血氣分析、肝腎功能以及血常規等,術中心電監護儀連續檢測動脈血樣飽和度、血壓、呼吸、心率、尿量以及體溫等。并在術后嚴密檢測各項指標及生命體征,給予輸入白蛋白、藍光照射等。同時術后依據病情情況,每日1—2d檢測血常規、膽紅素及電解質等,若Hb<120g/L時,輸濃縮紅細胞。

換血后間接膽紅素、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水平顯著優于換血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換血前后血清膽紅素變化
NHB主要是因為患兒血漿蛋白含量降低,且血腦屏障功能減弱,因此當NHB發生時,可導致非結合膽紅素易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其腦室內,從而發生膽紅素腦病,且可導致不可逆的神經系統損傷[3]。
傳統換血療法主要采用臍靜脈一根管道交替抽注血液,將其存在管道死腔內,進而易誘發不同程度的并發癥,且引起平均動脈血壓發生變化,特別是門靜脈的波動,易造成腸道血流灌注壓,進而產生腸壞死[4]。而外周血管動脈同步換血可有效彌補傳統方案的缺陷,能夠有效清除血中游離的膽紅素、細菌、致敏紅細胞及炎癥介質等,同時具有安全、簡便、實用等優勢,且預后效果顯著[5]。本文研究顯示,換血后間接膽紅素、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水平顯著優于換血前(P<0.05),表面 NHB實施換血療法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血清膽紅素水。但相關研究顯示,換血對血流存在一定影響,因換血量較大,且使用枸櫞酸抗凝血的血源,進而使換血后電解質及血常規產生一定變化。其換血后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小板、血紅蛋白及白細胞,但下降后的值依然在正常范圍內,主要因素是白細胞和血小板大量被換后,而減少血小板及白細胞存在密切關系,該現象可在術后3d自行恢復。同時血紅蛋白在換血前后均明顯降低,通常與冷藏保存的紅細胞發生損傷存在密切關系,因此在換血期間需適當提高換入血源的紅細胞壓積,并在換血結束后,需輸入20—30ml的血量,避免發生貧血。
綜上所述, NHB實施換血療法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血清膽紅素水平,因此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