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美芳
太原市太航醫院醫教科,山西 太原 030000
潰瘍性結腸炎為慢性非特異性炎性腸疾病之一,可導致患者出現腹瀉、血便、膿血便、黏液血便等癥狀,隨病情進展還可使患者出現腹痛等癥狀[1]。以往臨床多采用糖皮質激素、免疫制劑、氨基水楊酸類藥物等予以抑制,但長期用藥副作用較高,且停藥后復發率高,因此效果有限[2]。近年來隨著中醫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深入探究,中醫針刺及中藥制劑在改善潰瘍性結腸炎上起到了較好的效果。本文以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分析芍藥湯加減結合針刺的治療效果,現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44例。其中,實驗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25歲到60歲,平均年齡(39.07±4.02)歲;病程1年到5年,平均病程(2.25±0.26)年。對照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27歲到58歲,平均年齡(39.21±4.13)歲;病程1年到4年,平均病程(2.34±0.33)年。兩組數據顯示,P>0.05,可予以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行針刺治療,取穴曲池、合谷、天樞、內庭、上巨虛穴等,若患者里急后重頻率多可加膂俞穴,先行消毒穴位及周圍皮膚,再以一次性或消毒后毫針快速直刺上述穴位,待患者出現麻脹感后行15-20min留針,并于拔針10min后再針刺1次,每日1次,1療程5d,兩個療程間相隔2d。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芍藥湯加減治療,方劑組成:馬齒莧15g,芍藥、黃芩、當歸各12g,木香、敗醬草、苦參、檳榔、紅藤、金銀花各10g,黃連、甘草各6g,肉桂5g。若患者口渴喜冷可加白頭翁、黃柏、秦皮;若患者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膩可加陳皮、蒼術、茯苓,去掉當歸;若患者痢下鮮紅可加地榆、牡丹皮;若患者腹脹滿可加炒山楂、炒麥芽、炒神曲。將方內藥物經冷水浸泡后再行煎煮,每日1劑,分早晚溫服。兩組均持續治療1個月。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療效及結腸鏡檢查、結腸組織病理學評分。
患者療效共分完全緩解(經治療,腸鏡復查黏膜病變基本消除,且臨床癥狀消除)、顯效(經治療,腸鏡復查黏膜病變顯著緩解,且主要臨床癥狀顯著好轉)、有效(經治療,腸鏡復查黏膜病變稍有緩解,且主要臨床癥狀稍有好轉)、無效(經治療,臨床癥狀、腸鏡復查、病理檢查結果未有緩解甚至加重)四級。治療總有效率為完全緩解率+顯效率+有效率。
經結腸鏡檢查評分(Baron)、結腸組織病理學評分(HS)評定患者癥狀改善情況。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臨床癥狀越重。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開展χ2檢驗,計量資料開展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對比兩組療效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對比兩組療效[n(%)]
2.2對比兩組結腸鏡檢查、結腸組織病理學評分 實驗組治療后Baron和H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服藥依從性分)
潰瘍性結腸炎因其進展緩慢,可使患者出現程度不一病變,多數初期癥狀輕微,隨病情進展可出現大便次數增多情況,重者甚至每日排便超過20次,處于病變活動期的患者還可出現腹瀉、血便、貧血、腹痛等其他臨床癥狀進而降低患者生活質量。中醫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屬“痢疾”、“泄瀉”范疇,其證型較多,以大腸為主要病變部位,并可累及肝腎脾肺[3]。中醫認為腸內濕熱壅滯導致氣血失調、氣滯血瘀為其病變基礎,飲食失調為其誘因,病變活動期患者可出現濕熱蘊結、氣血不暢癥狀,因此以調節氣血、清熱去燥為主要治療原則[4]。芍藥湯方內黃連、黃芩、苦參可清熱解毒、瀉火去燥,芍藥、當歸可活血養血,馬齒莧、紅藤、金銀花可清熱解毒,檳榔可行氣導滯,甘草可調和諸藥,并協助芍藥行止痛緩急之效。針刺可濕化滯行、通調大腸腑氣,起清瀉胃腸濕熱之效。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治療后Baron和H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潰瘍性結腸炎濕熱蘊結證活動期患者實施芍藥湯加減結合針刺治療效果頗佳,利于患者療效提高、癥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