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然
中國水利水電第一工程局職工總醫院,吉林 吉林 13240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屬于心血管內科中十分多見的一類疾病,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男性患者數量高于女性患者,疾病普遍出現在45歲以上中老年人群中,存在心臟病史人群產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風險較大。導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出現的主要因素包含心肌炎、心室肥厚、心肌收縮功能障礙、心肌梗死、過度勞累、心室負荷過重以及情緒激動等,患者發病之后會產生心肌間質改變,心肌舒縮協調性受到破壞,產生咳嗽、呼吸困難、全身乏力、胸悶、下肢水腫、肺水腫以及心律失常等表現[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非常復雜,死亡率比較高,倘若措施最佳治療時機,會引發嚴重后果,本文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診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為本文觀察對象,對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螺內酯聯合貝那普利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加以探討。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診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為本文觀察對象,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選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加以分組,給予其中4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貝那普利治療,將其納入對照組,給予剩余4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螺內酯聯合貝那普利治療,將其納入研究組;對照組4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最小年齡區間值為43歲,最大年齡區間值為82歲,平均66.1±2.2歲;研究組4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最小年齡區間值為42歲,最大年齡區間值為81歲,平均67.3±2.3歲。
1.2方法 對照組4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貝那普利治療:根據患者的血壓水平和耐受程度為其調整藥物使用劑量,初始劑量為每天2.5mg,之后藥物使用劑量控制在每天5mg至40mg[2]。
研究組4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螺內酯聯合貝那普利治療:其中貝那普利使用劑量同對照組,在此基礎之上加用螺內酯,劑量為每天20mg,治療期間嚴禁使用影響到心功能和血鉀水平的藥物[3]。統計兩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出現情況。
1.3評價標準 通過NYHA分級標準評價兩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通過治療之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Ⅰ級,代表顯效;通過治療之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Ⅰ級或Ⅱ級,代表有效;通過治療之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沒有獲得任何改善,代表無效[4]。

研究組與對照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各自治療措施之后的臨床總體有效率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1;研究組40例患者中治療期間產生干咳1例,對照組40例患者中治療期間產生低血壓3例,干咳5例,兩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產生不良反應情況對比差異明顯(P<0.05)。

表1 兩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總體有效率比較 例(%)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作為臨床常見疾病,對于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對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開展及時有效的治療非常重要。現在臨床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普遍采取藥物治療,其中貝那普利作為一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螺內酯作為一類醛固酮拮抗劑,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可以顯著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表現癥狀,提高疾病治療效果[5]。根據本文對比研究資料可見,研究組與對照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各自治療措施之后的臨床總體有效率對比差異明顯,兩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產生不良反應情況對比差異明顯。
綜上所述,臨床中給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螺內酯聯合貝那普利治療效果明顯,安全性高,具有推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