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
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北京 100000
急性心肌梗死作為心血管內科的常見病,住院患者多伴有急性胸痛的現象,并且年紀越大發病率越高,并且老年患者機體抵抗力較差,血液循環變慢,隨著血液濃稠度的增加,死亡率及致殘率也存在極大威脅,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常規護理干預的實施較為普遍,缺乏針對性,故采用循證護理方式,從以往的護理經驗中尋找實證,結合對患者的實際需要,進行護理措施的制定,并對該項護理措施進行評估。為證實循證護理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效果,以下研究將針對該問題進行證實,現將報告如下。
2.1臨床資料 將我院參與本次研究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作為本次研究觀測對象,分為對照組40例為之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該組患者男女比例為30/10,年齡介于70~90歲,均值為(80.71±3.44)歲;另40例為觀察組實施循證護理干預,該組患者男女比例為35/5,年齡介于74~94歲,均值為(80.49±3.72)歲。將以上患者個人信息以及一般臨床資料進行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研究性。
2.2方法
2.2.1對照組 為其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健康知識手冊,促進患者對該疾病的認知與了解,并根據對患者的評估,實施護理計劃,密切對患者進行病情的監控。
2.2.2觀察組 為其實施循證護理干預,主要為以下內容:(1)尋找循證護理問題,由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需注意的是心律失常的發生。在進行護理時,護理人員需從以往的成功案例中收取經驗,為患者實施規范性的護理干預。(2)結合實際問題進行資料的查證,護理人員可針對患者面臨的問題,在相關專業網站上進行資料的搜集,尋找關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措施。(3)基于患者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尋找到的資料,需結合患者的情況,以及院內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進行綜合考究,評估護理措施是否可以有效開展。(4)實施與評價,對患者實施護理措施后,需對實施后的效果進行評價,分析具體情況,整理不足,便于后續改善。(5)在實施循證護理時,需密切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尤其是存在心律失常及高血壓患者,輔以心理疏導與健康教育,促進疾病預后。
2.3臨床觀測指標 (1)心律失常發生率(2)護理滿意度
2.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數據均在SPSS20.0軟件中進行統計、分析。心律失常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即計數以(%)表示,予以χ2值檢驗。所得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1心律失常發生率 觀察組心律失常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較為顯著(P<0.05)。見表1.
2.2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較為顯著(P<0.05)。見表2.

表2 護理滿意度[n(%)]
隨著我國心腦血管疾病人數的逐漸上升,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病率不斷增多,而該疾病具有病程長、治療復雜、手術刺激性較大等特點,嚴重危害到患者健康[2-3]。且患者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認知能力不足,導致患者內心過于焦慮和恐懼,不良的心理因素影響著治療效果。對此,在臨床治療中,需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促進患者疾病康復,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心律失常的發生[4-5]。目前,循證護理是較為新型的護理干預方式,通過結合以往的臨床經驗與科研結果,與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用于決策護理措施的實施與評價,可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狀況。
據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循證護理干預下,心律失常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且在施展循證護理干預過程中,充分展現了護理人員的專業性,給患者帶來較好的臨床體驗,故護理滿意度的提升較對照組更具優勢(P<0.05)。證實循證護理可在護理過程中,充分體現護理工作的嚴謹性與專業性。以解決患者需求為目標,改善患者疾病狀況,優化患者疾病愈后,并給患者帶來良好的護理體驗,從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