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芳娜 關薛芳
聯勤保障部隊第988醫院開封院區婦兒科,河南 開封 475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發生改變,對疾病治療期間的護理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產科母嬰護理已經成為各界人士所重點關注的問題,以往臨床中以傳統護理模式為主,新生兒與產婦分別由不同護理人員給予相應的護理手段干預,該種護理方式雖然產婦與新生兒都可獲得較為顯著的護理,但是產婦掌握的喂養知識較少,母親角色轉變較慢,甚至容易出現產后抑郁[1]。隨著醫學理念的不斷改變,母嬰床旁護理逐漸應用,為了進一步提高產婦分娩后的護理效果,將共同參與護理與其共同應用,為此本文主要對共同參與母嬰同室護理效果進行探討。
1.1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選取為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將該階段內入我院分娩的產婦80例進行對比研究,實驗組、對照組產婦在分組過程中采用抽簽法,單組產婦為40例。在我院完成分娩的產婦80例進行對比研究,實驗組:產婦的年齡為20-42歲,平均年齡為(31.28±1.83)歲,對照組:20-41歲,平均年齡為(31.32±1.85)歲,完成上述年齡一般治療對比分析,無差異性(P>0.05)。
納入標準:(1)全部產婦均為單胎妊娠;(2)均為初產婦;(3)家屬或產婦本人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排除精神異常的產婦;(2)排除合并多種傳染性疾病的產婦。
1.2方法 對照組,母嬰床旁護理,產婦入院后,應立即給予產婦進行產前、產后知識的宣教,同時囑產婦家屬做好各項產前準備,告知家屬母嬰床旁護理的優勢,為母嬰床旁護理提供更加良好的環境,病房溫度設置為(22+2)℃,定期通風。通過宣教等手段使產婦了解到產后的護理知識,給予產婦飲食指導,指導家屬準別新生兒用品,由家屬將新生兒抱至新生兒洗浴間,由專業護理人員給新生兒沐浴,家屬觀摩,沐浴完后抱回病房。
實驗組共同參與護理+母嬰床旁護理干預,母嬰同室護理干預內容同對照組相同,共同參與式護理:在普通體溫以及呼吸等生理指標綜合檢查完成后,需對新生兒進行更換尿布、喂奶以及臀部護理等相關操作,每一個環節均要求產婦共同參與到其中,由護理人員對每一個護理環節進行指導性講解,同時為健康宣教其他內容建立良好的氛圍,宣傳母嬰喂養知識,使產婦加大對新生兒的關注力度,轉變產后的不良情緒,幫助產婦消除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分娩后指導產婦適當進行產后保健操,例如,瑜伽課程、產后康復操,可有效的改善產婦睡眠情況,同時可緩解產婦的心理壓力,在整個護理過程中應與產婦多溝通多互動,使產婦能夠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新生兒,并且解答產婦面臨新生兒以及母乳喂養等存在的多種問題,使產婦突然面對新生兒來臨的緊張感得以消失。
1.3觀察指標 對比產婦新生兒護理能力、焦慮評分、護理滿意度。產婦新生兒護理能力根據本院自制調查問卷進行判斷,總分為100,高分意味著能力越高;焦慮評分通過SAS焦慮評分量表進行判斷,得分與焦慮情況呈反比;護理滿意度分為三個等級: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2]。

2.1對比產婦新生兒護理能力評分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產婦新生兒護理能力評分顯著更高,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見表1。

表1 對比產婦新生兒護理能力評分分)
2.2對比焦慮評分 與對照組產婦焦慮評分對比,實驗組產婦顯著較低,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見表2。

表2 對比焦慮評分分)
2.3護理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見表3。

表3 護理滿意度對比[n(%)]
新生兒娩出后適應能力相對較差,脫離母體后與其在母體中內外環境發生改變極為巨大,需要給予新生兒更加細致的護理干預。我國產科護理逐漸由分離護理模式轉變為母嬰床旁護理,應逐漸發展為共同參與+母嬰床旁護理,且已經獲得了較為顯著的護理效果[3]。
產婦入院后實施母嬰床旁護理可幫助產婦做好產前、產后相關準備,同時家屬更加理解醫護人員的工作,可積極配合完成各項護理操作。母嬰床旁護理在應用過程中,通過家屬對護理人員各項操作進行觀摩,可了解新生兒有相關的護理技能。但該種護理模式在具體應用過程中缺乏參與感,產婦及家屬的動手護理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應用共同參與護理模式可提高產婦對新生兒的護理能力[4-5]。產婦分娩完成后初為人母,對新生兒相關護理知識的需求較大,共同參與護理模式可為產婦提供了實踐的機會,使產婦對新生兒的護理能力得以增強,產婦在進行實踐過程中由專業的護理人員給予指導,可分散產婦的不良情緒,使其更加專注于照顧新生兒,完成母親角色的轉變,對改善產婦的不良情緒有著重要意義,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6]。
綜上所述,產科中護理應選擇共同參與護理+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共同干預,可獲得更為顯著的護理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