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濤
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中醫院,河北 邯鄲 056000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也會逐漸上升,此疾病是心腦血管疾病出現的重要危險因素,患者的尿酸增高,會導致其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經過不斷發展后最終出現心腦血管疾病。因為患者出現了頸動脈粥樣硬化,一般在斑塊發生前IMT出現改變,所以動脈硬化程度可以通過頸動脈超聲測量IMT有效反應出來。現階段有關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與IMT之間具有關聯的報道有很多,但是IMT具體是否和高尿酸之間有關聯以及高尿酸是否會導致患者脈粥樣硬化加重的報道卻很少。所以此情況下需針對患者展開顱內動脈狹窄和頸動脈硬化超聲檢查,并針對其血清尿酸水平進行測量,研究各項指標之間的關系,以此為患者早期治療指導和疾病評估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1.1一般資料 參與研究的目標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所有患者的年齡都在65歲以上,患者入院后通過MRI和CT確診。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41例和39例。患者的年齡區間為66~87歲,平均年齡為(66.3±2.0)歲。按照患者的頸動脈INT進行分組,將120例患者分成內膜增厚組、內膜正常組和狹窄組以及斑塊形成組,四組中患者人數相同。按照患者的顱內動脈檢測結果分組,可以分成棭狹窄組和無狹窄組。
1.2方法
1.2.1生化檢查 患者在空腹狀態下采集肘靜脈血,應用全自動生化儀對TG、TC、UA、LDL-C、HDL-C進行測定,高尿酸血癥的診斷標準為:女性≥360μmol/L,男性≥420μmol/L。
1.2.2頸動脈超聲 對患者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7.5MHz為血管探頭的頻率,選擇體位為仰臥位,患者的頭部稍向后仰,對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內徑、分叉處和IMT進行檢測,明確斑塊的性質和形成情況。分別對后壁內膜和動脈前壁內膜垂直距離進行測量,頸動脈IMT的正常值為<1.0mm,內中膜增厚為1.0mm≤IMT≤1.5mm。管壁出現不規則的隆起并增厚,其IMT≥1.5mm,而且凸向管腔局部結構的變化可以看做形成的粥樣硬化斑塊。
1.2.3經顱彩色多普勒超聲 對患者使用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2MHz為探頭的頻率,經顳窗檢測患者的PCA、ACA、MCA和VA以及BA。對患者的PI、Vm、Vd進行詳細記錄。對于顱內動脈狹窄的診斷標準來說主要為:頸動脈系統Vp>140cm/s或Vm>100cm/s。椎基底動脈系統Vp>100cm/s或Vm>70cm/s,或兩側的血流不對稱產生的差異>20%雜音、伴渦流、低頻增寬以及頻譜形態改變。針對患者血管閉塞的診斷標準進行分析:鄰近血管信號存在、主要血管信號消失、搏動指數降低和血管遠端血流速度減慢以及有側支循環形成。
1.3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產生的相關數據資料使用SPSS 23.0處理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使用標注差和%進行表示,采用t和χ2對組間數據對比進行檢驗,P<0.05說明研究有統計學意義。

表一 不同頸動脈IMT分組患者HDL-C和LDL-C情況

表二 不同頸動脈IMT分組患者TG、TC和尿酸情況

表三 不同顱內動脈狹窄分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
針對患者采用頸動脈超聲技術進行干預,可以在早期發現患者頸動脈斑塊、內中膜增厚和狹窄情況,通過CP和IMP可以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進行有效預防。很多因素都可能導致患者出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此情況和高血壓、年齡、高血糖與高血脂具有一定關聯。總而言之,針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分析,顱內動脈狹窄和頸動脈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為血尿酸與高血壓,這種危險因素可預防,對患者的血尿酸濃度進行定期檢測可以讓更多患者從中獲益。因為此研究樣本有限,在心腦血管疾病中尿酸的雙重作用研究還需得到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