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蓮 張辰宇
1.北京懷柔醫院,北京 懷柔 101400;2.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北京 西城 100032
艾滋病、梅毒及乙肝同屬于國家乙類傳染病,又是危害較大的幾種疾病,近年來,以上三種疾病的傳染開始由高危人群逐漸轉向普通人群,除了血液傳播、性傳播這樣的主要傳播途徑外,母嬰傳播也是以上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而且也是一種最常被忽視的傳播途徑[1-3]。對孕產婦進行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檢測和藥物母嬰阻斷,最大程度減少通過母嬰傳播造成的嬰幼兒感染,以達到優生優育及提高人口素質的目的。本文對來我院就診的孕產婦進行上述三項的血清學檢測,結果分析如下。
1.1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間在本院進行產前篩查的孕產婦資料,共計1482例,空腹狀態下采集靜脈血分離血清待用。
1.2方法 所使用儀器是雅培ISR2000全自動免疫分析儀,梅毒抗體陽性用梅毒螺旋體診斷實驗(TPPA)確證,艾滋病抗體初篩陽性送市疾控中心確證,確證實驗陽性視為HIV感染。
2.11482例孕產婦中檢出抗-HIV陽性0例,陽性率為0%。梅毒抗體陽性5例,陽性率為0.34%,其中4例為RPR陽性。 HBsAg陽性30例,陽性率為2.02%,所占感染比例最高。
2.2孕產婦30-39歲年齡組 HBsAg陽性17例,占乙肝感染數的 56.67%。孕產婦HBsAg大三陽3例,占乙肝感染數的10%。孕產婦HBsAg小二陽3例,占乙肝感染數的10%。孕產婦HBsAg小三陽24例,占乙肝感染數的80%。孕產婦HBsAg小三陽較多,可能與部分孕產婦孕前大三陽抗病毒治療后轉成小三陽有關。HBsAg陽性合并梅毒陽性1例,占比0.067%。見表1。

表1 孕產婦抗-HIV、梅毒抗體、HBsAg感染情況統計
母嬰傳播主要是產前的宮內感染,產時和產后的哺乳感染及母嬰之間的密切接觸 。孕婦梅毒感染嚴重影響人口出生質量,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即使梅毒患病率只有0.1%,對孕婦進行篩查和治療仍然符合成本效益。梅毒陽性的孕婦規范治療組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與未規范治療組具有顯著差異[4],還有研究資料表明,在孕期或孕早期對梅毒患者用青霉素進行治療能使新生兒的感染率由49.08%降到16.33%[5]。根據中國CDC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發布的《2011年中國艾滋病疫情估計》,截止2011年底我國存活的約78萬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中,就傳播途徑而言,經母嬰傳播占1.1%。多種因素可能影響HIV的母嬰傳播,包括HIV病毒株、母親病毒載量、分娩方式、破膜、及喂養方式等[6]。2006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推薦了阻斷母嬰HIV傳播藥物的試行方案,大量研究表明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可有效地預防HIV母嬰傳播[7]兒童隨訪至18個月齡HIV抗體檢測均陰性。乙肝是在我國感染率和發病率比較高,如果乙肝患者的病情不能得到及時干預,最終還可能導致肝癌的發生[8-9]。乙肝孕婦在孕中、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新生兒注射乙肝疫苗聯合免疫球蛋白阻斷率能達到90%多[10]。
綜上所述,對孕產婦孕早期進行艾滋病、梅毒及乙肝三項傳染病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對陽性者進行阻斷治療,有效地控制母嬰傳播,以保障新生兒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