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長春市中醫院,吉林 長春 130051
胃鏡檢查是目前診斷消化系統疾病最常用的臨床檢查方法,對于很多消化系統疾病,都有著很好的應用效果[1]。然而作為一種主觀的檢查方法,胃鏡檢查往往依靠著腔鏡科醫師的專業水平,導致其檢查結果不夠客觀,會造成一定的漏診。病理診斷是一種依靠病理學客觀證據來進行診斷的檢查方法,可以顯著提高檢查診斷的準確性[2]。本次研究選取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期間,于我院治療的消化科患者118人,均行胃鏡與病理檢查,比較在這118名患者中,胃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異常檢出率的差異。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期間,于我院治療的消化科患者118人,為了提高研究的準確性,減少分組造成的個體差異,本次實驗入組的118名患者均行胃鏡與病理檢查,應用胃鏡檢查的結果歸為常規組,應用病理檢查的結果歸為觀察組。患者的一般情況無統計學差異(P>0.05),符合本次研究要求。
1.2研究方法 本次實驗入組的118名患者均行胃鏡與病理檢查。
首先行胃鏡檢查。囑患者在行胃鏡檢查前8小時禁飲食;提前告知患者胃鏡的注意事項,緩解患者焦慮等不良情緒;檢查半小時前,囑患者口服利多卡因膠漿1支,二甲硅油乳劑1支,起到麻醉及潤滑效果。由腔鏡科醫師檢查患者胃鏡下的表現,給出診斷。診斷標準:①黏膜粗糙不平,成結節狀或顆粒狀改變;②黏膜變薄、皺襞變平甚至消失,且黏膜血管透見;③黏膜紅白相間,但以白相為主。然后進行病理診斷。在胃鏡診斷完成后,在病變部位取胃黏膜組織標本,用10%的甲醛溶液固定標本后,進行石蠟切片及HE染色處理,由病理醫師對切片進行診斷。診斷標準:①胃粘膜腺體數量減少、固有腺體萎縮;②可見粘膜肌③伴腸上皮化生或者幽門腺化生④淋巴細胞浸潤或淋巴濾泡形成。
1.3評價標準 對于分別采用兩組檢驗方法得到的結果進行分析,比較不同檢驗方法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確診率。
1.4統計方法 本次研究用SPSS 22.0軟件對所有得到的數據進行結果分析。主要用(%)來表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確診率,對于本次實驗的檢查結果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則有意義。
兩組患者檢查結果的對比:
兩組檢驗方法中,常規組患者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有56人,檢出率為47.46%;觀察組患者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有87人,檢出率為73.73%。觀察組患者的檢出率73.73%,顯著高于常規組的47.46%。兩種檢驗方法的結果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檢查結果的對比(例,%)
在很多疾病的臨床診療過程中,除了查體和問診,醫生還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臨床檢查來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的判斷。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消化系統疾病,患者胃黏膜原有腺體萎縮進而導致功能障礙,是一種慢性炎癥。臨床上普遍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癌的前期征兆。因此,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對臨床的治療至關重要。只有盡早確診并實施治療干預才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癌變的可能。現在臨床上常用胃鏡檢查作為該疾病的主要檢查手段,但其檢查結果仍然存在一定的漏診[3-5]。通過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消化科患者118人,均行胃鏡與病理檢查后,比較在這118名患者中,胃鏡診斷與病理觀察異常檢出率的差異。結果指出,兩組檢驗方法中,常規組患者慢性萎縮性胃炎有56人,檢出率為47.46%;觀察組患者慢性萎縮性胃炎有87人,檢出率為73.73%。觀察組患者的檢出率73.73%,顯著高于常規組的47.46%。兩種檢驗方法的結果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因此,病理檢查診斷在該疾病中可以顯著提高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診斷中[6-7],相比于胃鏡檢查,應用病理檢查可以顯著提高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檢出率,減少漏診率,為臨床醫師對于疾病的診治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從而提高該疾病治療的效率與質量,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