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蓉 劉 婕
寧夏吳忠市婦幼保健院,寧夏 吳忠 751100
兒童保健門診主要負責兒童疫苗接種、疾病檢查、指導兒童健康成長,包括指導兒童喂養、糾正兒童不良生活習慣等,對兒童生長發育具積極作用[1]。但在兒童保健中,受家長對兒童保健認知水平低、重視程度低等因素影響,在兒童疫苗接種、體格檢查等時易因工作較忙、遺忘保健時間等影響兒童保健及時率,使保健時間不斷延后,甚至錯過最佳保健年齡、影響保健效果。臨床研究中發現,在兒童保健門診中對兒童家長實施健康教育,可提升其兒童保健認知水平、保證兒童保健及時率。為此,本次研究選我院94例兒童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對其實施隨機對照研究,評價健康教育對其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我院2019年1月至12月期間兒童保健門診收治的94例兒童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47例)、研究組(47例)。常規組兒童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1.20±0.58)歲;研究組兒童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1.21±0.43)歲;組間兒童基礎資料及其家長年齡、文化程度等基礎資料相近(P>0.05);研究均經兒童家長知情同意,且符合醫學倫理。
1.2方法 常規組:告知兒童家長具體保健時間,講解疫苗接種前后注意事項,結合兒童年齡及保健情況向其簡單介紹相關保健知識等。
研究組:(1)建立健康宣傳小組:借用門診宣傳欄、多媒體設備等進行兒童保健宣傳;對護理人員進行兒童保健知識培訓,并邀請兒童保健專家進行專科講座,以提升護理人員兒童保健基礎知識;(2)加強兒童健康教育:對家長宣傳母乳喂養、兒童成長期間營養需求等兒童保健知識,向其發放兒童保健手冊;對兒童生長發育進行跟蹤調查;兒童保健前1d與兒童家長電話溝通,強調兒童保健重要性;(3)定期電話隨訪:結合兒童家長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工作時間、兒童年齡等對家長進行電話隨訪,以了解、評估兒童生長發育情況,耐心解答家長疑問;(4)建立與家長交流平臺:以微信、開設課堂培訓、發放傳單等方式對兒童家長進行個性化健康教育;收集家長對兒童保健健康教育反饋意見,并以此為依據不斷完善個性化健康教育方案、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1.3觀察指標 (1)比較組間家長兒童保健相關知識掌握度,包括飲食、體格狀態、疫苗接種,每項滿分為100分,分數高表示家長兒童保健相關知識掌握度好;(2)比較組間家長兒童保健及時率,以距離預定日期不超過1周為保健及時;對于因出現感染性癥狀推遲疫苗接種時間者,以最后一次確定疫苗接種時間為準。

2.1組間家長兒童保健知識掌握度 研究組家長兒童保健知識掌握度中,飲食、體格狀態、疫苗接種評分均較常規組高(P<0.05),見表1。

表1 組間家長兒童保健知識掌握度評分分)
2.2組間家長保健及時率 研究組家長保健及時率為89.36%(42/47),較常規組72.34%(34/47)高(χ2=4.398,P=0.036<0.05)。
兒童保健為保證兒童健康成長重要措施,但在兒童保健門診工作中,兒童體格檢查、疫苗接種等保健內容在預定時間內及時完成難度較大,其中家長對兒童保健重視程度較低為重要影響因素,易出現兒童保健時間延后情況,影響兒童保健效果,因此加強兒童家長健康教育尤為關鍵[2]。
常規兒童保健門診雖同樣進行健康教育,但多為口頭健康指導,家長對其理解難度較大,且易遺忘,致使其回歸至工作生活中難以充分提升兒童保健重視程度。本次研究中,對研究組兒童家長健康教育中,通過組間健康教育團隊、增加健康教育形式、定期電話隨訪及與家長構建交流平臺等方式,可使兒童保健門診與兒童家長長期保持有效溝通交流,保證兒童家長對兒童保健內容長期保持理想了解狀態,進而提升其對兒童保健重視程度,保證兒童在預定時間內均可獲得有效門診保健干預,對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具積極意義[3]。本次研究中發現,研究組家長對兒童保健中飲食、體格狀態、疫苗接種掌握程度評分均較常規組高,考慮原因為,通過加強兒童保健宣傳,可提升家長對兒童保健初步認知,并通過宣傳手冊、電話溝通、參加兒童保健課堂等健康教育干預,可不斷加深家長對兒童保健重要性認知,同時結合兒童情況、家長理解能力不斷完善個性化健康教育,可不斷提升健康教育效果,進而達到提升家長兒童保健知識掌握度的效果。研究結果中發現,研究組兒童保健及時率較常規組高,考慮原因與家長兒童保健重視程度提升相關。
綜上,在兒童保健門診實施健康教育,可提升家長兒童保健知識掌握度、提升兒童保健及時率,效果顯著,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