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剛
吉林敦化市醫院,吉林 敦化 133700
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發生后,患者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局部疼痛感、手指屈伸功能異常等現象,且在屈伸時,伴隨著不同程度的彈響或者交鎖現象,嚴重時會對其生活和工作造成限制[1]。目前,臨床有小針刀治療和傳統開放術式等療法,本次研究對其效果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2.1一般資料 將我院在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患者180例作為實驗對象,根據其排序的先后,將其分為2組。排序在前的90例作為對照組,男女患者各有34例、56例,年齡在25至56歲的區間內,平均年齡(40.52±5.42)歲;排序在后的90例作為觀察組,男女患者各有32例、58例,年齡在24至57歲的區間內,平均年齡(50.64±5.68)歲。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檢查,確診為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2];患者具備手術治療的相關標準;患者無其他嚴重的手指疾病與器質性缺損;患者意識清晰,自愿參與研究。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開放手術治療,調整患者至仰臥位,行臂叢麻醉和常規消毒鋪巾。選取患者指橫紋,做一切口約長2cm,然后逐層切開、分離表皮層,對軟組織進行鈍性分離至腱鞘,并且確定其狹窄增厚的范圍,在對其狹窄的腱鞘前壁進行去除后,檢查患者收治屈伸是否恢復正常,如果未見滑動,則為正常,可縫合皮膚。
觀察組患者采取小針刀治療。取患者仰臥位,引導其外展患肢,五指分離且掌心向上。然后在皮下硬結嵌頓、壓痛最為明顯的區域進行點狀標記。在給予常規消毒鋪巾后,實施局部浸潤麻醉,并以藥液來送至患者的腱鞘內,穿刺的角度30°,順著指橫紋做橫切口,約0.5cm。同樣,分離皮下組織,將屈肌腱鞘顯露出來,并引導患者進行手指屈曲,確定患指后,撐開皮下組織,并以小針刀來向腱鞘緩慢刺入,順著肌腱的走向,來將腱鞘組織增厚,然后拔出小針刀,確定患者收治屈曲功能恢復,且動作流暢后,以無菌紗布進行包扎。
2.3評價指標 療效標準。(1)顯效:患者在治療后,局部壓痛感消失,能進行正常的活動,且無交鎖或者彈響;(2)有效:患者在治療后,局部壓痛感緩解,活動能力相對恢復,且無交鎖或者彈響;(3)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術后疼痛狀況進行搜集和記錄。其中,術后疼痛狀況采取VAS評分進行評價,按照程度由輕到重,0~10分。

3.1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下表。

表1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2.2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VAS評分、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相較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下表。

表2 2組患者的相關指標比較
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與個體長期的生活與生產的習慣存在一定的聯系性[3]。目前,臨床治療方案相對多元化,有手術治療、封閉治療、藥物治療等。其中,封閉治療和藥物治療效果較差,不利于患者的康復。在此基礎上,臨床提出行手術治療來恢復患指的屈伸功能。傳統手術需要做較大切口,來切除部分腱鞘進行減壓,對患者創傷較大,且出血量多,如果操作不當,還可能誘發再次粘連,療效不理想[4]。相對來說,小針刀能夠自體表穿刺到患者的病變處,來進行輕柔的切割,去除有害組織,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效果較好[5]。
綜上所述,對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運用小針刀治療,術中創傷較小,術后康復速度較快,且患者疼痛明顯改善,療效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