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霞 任全霞
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寧夏 銀川 750001
腦梗死又稱作缺血性卒中,因多種因素導致腦部組織區域血液供應出現障礙,從而造成腦組織缺氧壞死。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顯著上升,且趨于年輕化,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1]。加強臨床徑路管理工作,是提升醫院醫療服務水平的關鍵。以我院66例腦梗死患者為例,探討臨床路徑管理工作實施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
2.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6月-2019年12月治療的腦梗死患者66例,依據數字表法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男女患者比例16:17,年齡范圍51-76歲,平均年齡(63.45±3.56)歲;觀察組男女患者比例為:18:15;年齡范圍為53-77歲,平均年齡(64.56±5.3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確診為腦梗死病癥;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④意識清晰,可正常溝通交流。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的臟器功能障礙者;②患有惡性腫瘤與癌癥者;③臨床資料不全者;④中途退出或轉院者;⑤患有精神類疾病或智力障礙者。
2.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臨床管理,遵醫囑給予患者常規腦梗死診療,從入院-住院-出院,均依據臨床檢查、治療、護理等常規模式進行管理。
觀察組行臨床路徑管理,其方法為:①組建小組:依據腦梗死患者治療的臨床路徑,組成臨床路徑管理小組,對參與的科室人員進行臨床路徑相關知識培訓,嚴格按照臨床路徑表格式的路線圖執行,同時記錄病例患者的目標完成情況。②住院管理:醫護人員嚴格按照臨床路徑管理流程治療計劃操作,做到規范治療、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加強患者用藥教育和相關健康宣教,并執行告知義務,積極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從而縮短患者住院時間。③用藥管理:依據臨床經驗,組織院內專家、主任、醫生等人員對臨床路徑管理流程進行優化,制定合理的診療流程,及時檢查患者不合理用藥情況,從而避免增加患者住院費用。④住院費用管理:限制患者檢查費用,嚴格控制患者用藥范圍,有針對性的對患者藥物使用情況進行管理,同時合理選用患者治療消耗器材,控制患者治療的總費用。⑤出院管理:統計患者各項指標,醫院采用電子化病例,患者點出院后自動生成總費用情況,其中包含患者住院時間、檢查和化驗費用、藥品費用等。
2.3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藥物費用、耗材費用等,并進行比較。②采用我院自制規范用藥評估表,記錄患者用藥不合理例數,包含聯合用藥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合理、療程不合理等,同時詢問患者對護理人員用藥指導的滿意情況,患者可直接答滿意或不滿意,并進行記錄。(聯合用藥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合理+療程不合理)/例數X100%=總發生率。滿意/例數X100%=總滿意度。

3.1兩組臨床各項治療指標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短,且觀察組住院、藥物、耗材等費用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指標
3.2兩組臨床用藥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合理用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而用藥指導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合理用藥指標(n,%)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因此,加強臨床管理至關重要[2]。臨床路徑管理是針對某種疾病建立的標準化治療模式與程序,結合了醫院管理學、整體護理、循征醫學與持續質量改善等多個方面,不斷總結臨床經驗,對患者住院時間評估、不合理用藥、醫療消耗物品等情況進行管理,從而優化臨床治療組織與疾病管理,最終達到規范醫療活動、減少變異、減低成本、提高質量目的,從而有效把握患者住院時間與醫療費用[3-4]。本文實驗中,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可見臨床路徑管理的實施,可制訂詳細的診療出院計劃,于患者入院早期制定出院計劃,估算患者出院時間,同時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還可依據患者實際情況,經檢查后按臨床路徑管理的要求,及早安排檢查,避免因申請而延長等待時間[5]。觀察組住院時間、藥物、耗材等費用均低于對照組,且不合理用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用藥指導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臨床路徑管理可有效控制患者用藥不合理情況,限制患者藥物、耗材費用消耗,從而降低患者住院費用,顯著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于腦梗死患者治療過程中,經臨床路徑管理模式干預,可促使臨床管理工作更加規范化、完善,從而顯著改善患者臨床診療效率,縮短患者治療時間,繼而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在臨床管理與質量控制中有突出優勢,值得廣泛推廣應用。